起源於中國,卻發達於日本,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有何等魅力?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誕生了諸多璀璨的文化明星,隨便列舉出一個就足夠華夏兒女自豪萬千。而有這樣一門「學問」,它起源於中國,卻發達於日本,這就是「陽明心學」。
心學是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時期。在北宋程顥時開始發展,到南宋陸九淵是逐漸壯大,心學開始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到了明代,陳獻章開始提倡涵養心性,儒學由此實現了從理學向心學的轉變。而後,王陽明更是提出了心學「致良知」的宗旨,心學也由此形成了清新獨特的學術脈絡。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四句教》
何為「良知」?在王陽明的觀點中,「良知」是人心的本體,沒有善惡之分。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時,會把自身意念加到事物身上,然後意念就有了善惡的區別。
這種觀點,似乎和1961年薛丁格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有異曲同工之處。莫非早在幾百年前,中國的思想家就已經參悟了「量子力學」?
心外無物
既然王陽明提出「良知」是人心的本體,那什麼又是人心?
「心者身下主宰,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凡知覺處便是心」(《傳習錄》下)
王陽明說:「心就是我的靈明。」
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在南鎮遊玩。朋友指著巖石縫中長出的花問:「既然天下皆在我心中,那這花花草草在深山中自開自落,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
王陽明答:「你不看這些花時,它與你的心都是沉寂的;當你看它時,這些花進入了你的意識,因此具有了種種形象,由此可知花不在你的心外。」
也可以說,這個世界是相對於意識而存在的。
一旦主觀的視角沒有了,那麼這個主觀視角裡的世界也就消失了。或許你會問,主觀世界消失了,客觀世界不還在那麼?
脫離了主觀視角,客觀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誰又能來描述一下這個客觀世界?很難做到,或者說根本做不到!因為你無論怎麼想像、推理、描述,它都沒有超越你的意識。因此,「心外無物」。
知行合一
如果說「心外無物」是陽明心學的基石,那麼「知行合一」就是心學的重要發展。
「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傳習錄》中)
在陽明心學的理論中,知行是不能分開的。如果把知行分開,有「一念不善」,卻因未曾「行」,就不去禁止。王陽明認為,「一念發動」,就是行了。發動處有一絲不善,就要把這個惡念克制掉,而且要徹根徹底,不留一絲不善之念在胸中。
王陽明只是一介羸弱書生,卻能在朝中勇鬥宦官,在外克平叛亂。那個年代,皇帝朱厚照昏庸荒誕,寧王朱宸濠精心準備了十年時間,志在必得。南方的官員在給朱厚照的上疏中隻字不提寧王叛亂,只說南方兵變,都在為自己準備後路。
而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王陽明卻迎難而上,這就是他「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表現。他心中明白,自己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海外發展
雖然心學起源於儒學,但心學卻打破了傳統儒學君君臣臣的觀念,不斷發發掘「人」的本質。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明朝百姓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最後發展成了一項全民化的運動。如果這種思想浪潮一直發展下去,說明朝比西方國家早幾百年發達起來也不是不可能的。
心學的發展,開啟了民智,儘管當時明朝的識字率不到4%,但卻極大觸動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神經。也正因為如此,張居正才下決心消滅心學。中國也因此失去了一次領先世界的機會。
雖然心學的發展在中國受到了遏制,但因其「反傳統」的思想卻迅速傳播到海外,對國外尤其是日本的學術界產生極大影響。被稱為「近江聖人」的日本心學創立者中江藤樹,就是心學最早的日本受益者。心學在日本的發展,瓦解了日本封建體制,為「明治維新」的成果提功了思想基礎。
陽明心學為日本帶來了思想文化上的衝擊,打破了舒服在人們思想之上的枷鎖。使人們開始思考原本不敢去想的問題,為其接受外來先進思想文化打下了基礎。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評價王陽明: 一生伏首拜陽明。稻盛和夫更是創造性地將陽明心經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 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 成為日本企業的「經營之聖」。
隨著新中國的不斷的發展壯大,國家對陽明心學也逐漸重視起來。如果您也想了解陽明心學,不妨看一下下面的《王陽明全集》,全套書共4冊,全面講述了陽明心學的內容及推演等。
書中既有文言原文,又有譯文注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陽明心學的精妙。修習陽明心學,將會給人帶來對人生智慧從未有過的認知與體驗。
王陽明的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不管是對企業管理,還是家庭教育上的難題,你都能從陽明心學中尋得答案。
全套5冊書一共只有79元,免費包郵,平均一本17元,男人少抽兩包好煙就能付得起的價格,就能領略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絕對是物超所值的。
現在點擊下方購物卡,就能把書帶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