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邦項羽楚漢爭霸前的大事記:
1.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建立:
公元前221年,吞滅六國的秦王嬴政,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秦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了三皇和五帝,遂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稱「始皇帝」,是為秦始皇;
2.秦朝南徵百越——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戰,主帥屠睢兵敗戰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以屠睢為主帥,發兵50萬,兵分五路路,南徵百越。百越部族抵抗激烈,主帥屠睢兵敗戰死,西甌(西越)國的國君譯籲宋亦戰死。史書《漢書·淮南子·人間訓》記載:「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是為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戰;
3.秦朝南徵百越——第二次秦攻百越之戰,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以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再次出兵10萬,與剩下的20萬秦軍合計兵力30萬,再次發起南徵百越。並且秦軍開鑿靈渠,以全面保障糧道、後勤、補給。秦軍所到之處,兵鋒凌厲,勢如破竹,很快就徵服了南越部族、西甌部落(西越部族、西甌國、西越國)和駱越部族(駱越國)。
秦始皇在百越嶺南地區(廣義上的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原南徵秦軍主將任囂為南海郡第一任郡尉,並節制南海、桂林、象三郡。原南徵秦軍副將趙佗,為南海郡龍川縣縣令,龍川縣乃南海郡的四大轄縣之一。是為第二次秦攻百越之戰;
4.陳勝、吳廣發起大澤鄉農民起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因暴雨耽誤了行軍時辰,遂在泗水郡蘄縣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大澤鄉鎮)發動了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隨後像星星之火燎原激發了秦朝各地的農民起義、原六國舊貴族起義;
5.趙佗代理南海郡郡尉,開始掌控南海郡:
公元前208年,南海郡第一任郡尉任囂(並節制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突然病重,任囂委龍川縣令趙佗以代理南海郡郡尉,趙佗開始掌控南海郡。此時秦朝已然天下大亂,危在旦夕,離覆亡只有一步之遙。因而代理南海郡郡尉的趙佗,並沒有得到秦朝的正式任命。因此,此時代理南海郡郡尉的趙佗,並沒有能夠和任囂一樣節制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6.劉邦攻佔秦都鹹陽,秦朝滅亡: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胡亥被宰相、中車府令趙高殺死,本亦是秦朝宗室的趙高稱帝不成(「天弗與,群臣弗與」),遂立秦朝宗室子弟子嬰繼位,去帝號,稱秦王。同年,項羽率領眾諸侯兵破函谷關。而劉邦則迂迴進入了「秦之四塞」之一的武關(今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北岸),兵逼秦都鹹陽。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繼續攻佔秦都鹹陽,秦朝滅亡;
7.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
公元前206年,項羽假借楚懷王之名,自立為西楚霸王,同時分封了十八路諸侯:
(1) 漢王劉邦,
(2) 雍王章邯,
(3) 塞王司馬欣,
(4) 翟王董翳,
(5) 西魏王魏豹,
(6) 河南王申陽,
(7) 韓王韓成,
(8) 殷王司馬卬,
(9) 代王趙歇,
(10) 常山王張耳,
(11) 九江王英布,
(12) 衡山王吳芮,
(13) 臨江王共敖,
(14) 遼東王韓廣,
(15) 燕王臧荼,
(16) 膠東王田巿,
(17) 齊王田都,
(18) 濟北王田安。
如果加上項羽本身,以及尚未整合嶺南三郡、尚未成勢的南越趙佗,那麼就應該是二十路諸侯。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其實就是一次對勝利果實的瓜分,但是因為勝利果實分得不均勻、也分得不公平,從而埋下了嚴重的禍根,也為日後楚漢爭霸項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8.趙佗著手整合嶺南地區(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同樣是公元前206年,聽聞秦朝滅亡的任囂,終於支撐不住病逝,葬於南海郡治所番禺縣。此時,已經完成掌控南海郡的趙佗,趁秦朝滅亡之際,把目光瞄向了「嶺南三郡」中的桂林郡和象郡,開始著手整合整個嶺南地區(廣義上的嶺南地區)。
任囂去世後,正式接任南海郡郡尉的趙佗,按照任囂生前所面授的策略和方針,立即命人封鎖了五嶺上所有通往中原和秦朝的交通要道。尤其是嚴密控制了橫浦關、陽山關、湟谿關這三座重要關隘,使得整個嶺南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幾乎都要和嶺北地區、中原地區的一切聯繫都斷絕了。對南海郡內,趙佗則是將那些原本忠於秦朝中央的軍政官員進行清洗,殺的殺、撤的撤、換的換。同時趙佗從南海郡出兵,一路向西,開始了對桂林郡、象郡的徵伐、兼併。
二.秦末十八路諸侯,演變成了項羽劉邦楚漢爭霸:
1.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不公,埋下重大隱患:
由於項羽對十八路諸侯的分封並不合理,損害了很多路諸侯的利益,從而使得很多路諸侯的心裡很不服氣。另外有一些諸侯因為並沒有隨項羽入函谷關,但是在反秦鬥爭中也有很大的功勞,卻沒有被封王,如齊相田榮、趙將陳餘等人。一句話,得以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對分封之事滿腹怨氣,為得以分封的各路諸侯則對項羽的分封之事並不認可。
2.項羽誤信劉邦,身陷齊地泥潭,放任了劉邦的發展:
當時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被稱為「三秦」。 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巿、濟北王田安,被稱為「三齊」。同樣是公元前206年,最先發生叛亂的地方正是「三齊」之地,項羽忙於率軍前往平亂,且又誤信張良偽作的韓王書信、齊王書信、梁王書信。致使項羽一心的忙於攻打齊國,但是卻忽視了劉邦的發展,忽視了劉邦這個最大的心腹大患。
此時已然從灞上(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領兵入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陝西省西南部)的劉邦,乘機率領軍隊東出,拜韓信為大將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 ,重新奪取了關中地區。此時項羽又一次誤信劉邦得到了關中地區後必然會心滿意足再也不會東進了,而繼續身陷攻打齊地(田榮)的泥潭,再次給了劉邦再次發展的絕佳機會。
3.劉邦繼續東出,欲與項羽爭霸天下:
公元前205年,奪得漢中地區的劉邦繼續揮軍東出,準備與項羽逐鹿中原、爭奪天下。劉邦連下河內、洛陽,得到了西魏王魏豹的追隨、俘虜了殷王司馬卬、迫降了河南王申陽。隨後劉邦為義帝熊心(原楚懷王)發喪,並以此為藉口號召天下各諸侯王率領兵馬與自己一起,討伐項羽為義帝熊心報仇,因而十八路諸侯終於演變成了楚漢爭霸。此時的劉邦正值巔峰之時,率領眾諸侯聯軍56萬,一舉攻佔了項羽的西楚都城彭城。
三.劉邦項羽楚漢爭霸之時,此時的趙佗才堪堪完成一統嶺南:
1.趙佗從公元前206年開始攻佔、兼併「嶺南三郡」:
那么正當劉邦項羽楚漢爭霸,打得火熱之際,此時遠在百越嶺南地區的趙佗正在做什麼呢?從公元前206年開始,趙佗開始起兵西進兼併桂林郡、象郡。就當時來說,從南海郡(郡治番禺縣,今廣州市城區)一路向西攻佔、兼併桂林郡(郡治布山縣,今廣西貴港地區)、象郡(郡治臨塵,今廣西崇左市區),這絕然不會是一個很迅速的過程。考慮到南海、桂林、象這三郡的地理位置與距離,考慮到當時的交通條件,再考慮到當時的趙佗還只有南海郡的一郡之力。趙佗完成兼併南海、桂林、象這三郡的時間起碼要一年,而趙佗對南海、桂林、象這三郡進行整合、消化、經營的時間起碼又要一年。因此理論來說,趙佗從公元前206年開始攻打兼併南海、桂林、象這三郡開始,到完全整合、消化、經營起碼要兩年時間,即到公元前204年。
2.趙佗到公元前204年才完成整合「嶺南三郡」: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到公元前204年的時候,趙佗終於完成了南海、桂林、象這三郡的兼併、整合、消化,也北方的各路諸侯一樣開始正式建國稱王——建立南越國,稱「南越武王」。在當時,一個諸侯如果敢於建國稱王,那麼必然是其軍力、實力最強的時候。而趙佗敢於在公元前204年的時候建國稱為,那麼就說明了到公元前204年的時候,趙佗才正式或者完全完成了對海、桂林、象這三郡的兼併、整合、消化。
四.劉邦項羽楚漢爭霸之時,遠在百越嶺南地區的趙佗從開始到結束一直都沒有機會:
1.劉邦項羽楚漢爭霸之時,趙佗按兵不動是最佳選擇:
而項羽劉邦的楚漢爭霸,從公元前205年開始,到公元前公元前202年1月時結束,歷時3年多。趙佗公元前204年完成「嶺南三郡」整合的時候,正是項羽和劉邦楚漢爭霸打到一半的時候,當時也正好是打得最為激烈的時候,雙方都打紅了眼。當時項羽與劉邦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這也是「楚河漢界」的由來。此時剛剛完成「嶺南」三郡整合、建國稱王的趙佗,按兵不動、休養生息、擁兵觀望,是最佳的選擇。如果此時的趙佗敢於輕易揮師北進,會被項羽和劉邦雙方吃的渣都不剩,因為項羽和劉邦雙方此時都打紅了眼,趙佗敢胡亂率領嶺南軍北上,那正好是一個最佳的出氣筒。
2.劉邦項羽楚漢爭霸決出勝負之後,趙佗已經沒有任何機會:
在公元前203年11月的時候,楚軍和漢軍兩軍戰於固陵(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西北),項羽尚且還有小勝。而到了元前202年1月的時候,形勢卻急劇轉下,此時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諸侯,一時間實力膨脹,全力追擊楚軍,對項羽進行窮追猛打。最後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南))之戰中,各路漢軍約計70萬人對上10萬久戰疲勞的楚軍,項羽兵敗自刎於烏江(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境內)。
而此時,劉邦大勢已成,遠在百越嶺南地區的趙佗,也是錯過了最佳的時機。此時的劉邦兵鋒正盛,得到了眾多諸侯的兵馬支持,已然是集合天下精兵於一己,擁兵70萬。此時無論項羽是敗還是不敗,無論項羽是亡還是不亡,都難以撼動劉邦問鼎天下的大局大勢。此時遠在百越嶺南地區的趙佗,如果膽敢揮師北上,趁項羽劉邦楚漢爭霸將結束之際趁火打劫的話,一定會死得很慘的。可以說,遠在百越嶺南地區的趙佗,一直就沒有最佳的時機,或者說是根本就沒有時機可言。
3.遠在百越嶺南地區的趙佗,根本沒有與項羽或者劉邦一爭之力:
再一個實力對比,秦末的十八路諸侯都是經過了反秦鬥爭功勞卓著而得以分封的,因此他們的軍隊可以說都是百戰之兵,都是經過了戰爭的洗禮。而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更是各路諸侯中的精銳,說是百戰之師、虎狼之師並不為過,要不然最後也不會是楚漢爭霸而不是其他爭霸。而反觀趙佗所率領的嶺南軍,50萬南徵秦軍在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戰中就折損得還剩下20萬。第二次秦攻百越之戰又補充到30萬,在經歷三次秦攻百越之戰後,所剩下南徵的秦軍應該約在20萬。而自設立「嶺南三郡」後,這些秦軍就被秦始皇命令就地戍守嶺南三郡、開發嶺南三郡,多年未經戰事。且後面又經過了趙佗的南海郡攻佔、兼併另外的桂林郡、象郡。因此百越嶺南地區的秦軍最後即使被趙佗整合了起來,但是在數量和質量、實力上,也都必然大打折扣,根本沒有與項羽或者劉邦一爭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