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漢爭霸的時期,有很多英雄人物,例如項羽、劉邦等等,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漢王劉邦。那麼聊什麼呢?大家通過歷史文獻記載應該知道,劉邦雖是漢王,但是卻沒有打過幾場仗,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01楚漢爭霸,英雄迭起
項羽和劉邦可以說是楚漢爭霸的代表性人物,他們都參加過反秦戰爭、楚漢爭霸戰爭。那麼該如何來分析呢,首先我們要弄清兩個問題。
第一,在反秦戰爭時期,雙方的實力變化。第二,在楚漢戰爭時期,雙方的實力變化。弄清楚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找到劉邦,雖然一直吃敗仗,但是實力卻是越來越大的原因。
在反秦戰爭時期雙方的勢力變化:秦末時期,各地爆發反秦起義。自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紛紛揭竿而起,以前的六國王室,都紛紛響應,叛離秦朝。其中聲勢最大的就是項羽和項梁所率領的楚軍。而劉邦在沛縣開始,參加反秦戰爭,勢力在所有起義諸侯中最小的。
後來,劉邦投靠了項梁,和項羽並坐在一起,四處徵戰,慢慢的開始壯大自己的勢力,也就是說,在反秦戰爭剛開始的時候,項羽勢力遠勝於劉邦,到了反秦戰爭的後期,尤其是巨鹿之戰後,項羽威名傳震四海,很多諸侯都唯首是瞻。
最終大破秦軍後,項羽召見一眾諸侯,入轅門時,眾諸侯都是無不膝行而前,不敢仰視。就在項羽贏得巨鹿之戰收服章邯軍隊的時候,劉邦則是趁機攻入了鹹陽,單是從劉邦率領的軍隊能夠順利的攻入鹹陽,就可以看出,此時劉邦的勢力已經不是剛起義那時可比的,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反秦戰爭就此結束。
不久,諸侯之間就引發紛爭。因為不滿項羽的分封,原來的燕王韓廣,拒絕項羽新封的燕王臧荼入境,臧荼大為震怒,率軍攻打,最後將韓廣殺死,佔據韓廣的領地,後來田榮也出現在了類似的情況,也宣布叛離項羽。後來田榮借兵給陳佘,助陳佘趕走常山王,迎回了原來的趙王趙歇。自此齊地、趙地,都反叛了項羽。
回頭再看劉邦,自劉邦入蜀後,就開始養精蓄銳,伺機而動。後來拜韓信為大將軍,出奇兵襲擊三秦之地,迅速佔領原先的秦朝土地。而項羽則是忙於北方平定叛亂,無暇顧及劉邦。因為這時的劉邦勢力還不足以威脅到項羽,所以項羽也就沒拿劉邦當回事。
後來得知劉邦攻入彭城,這時才引起了項羽的關注,立刻引軍回援彭城,將劉邦的軍隊打的是人仰馬翻,劉邦潰逃。這時,劉備命大將軍韓信向齊趙之地進軍,再加上劉邦答應各路諸侯,只要他們投降於劉邦就能封王封侯。
於是局勢開始傾向劉邦,對項羽漸漸的形成不利局勢,最終在多方諸侯的圍堵之下,項羽自刎於烏江。項羽死後,劉邦一統天下。總的來說,楚漢戰爭的前期,項羽的勢力出現問題,開始走下坡路,劉邦則是養精蓄銳,實力一步步走向頂峰。
在楚漢戰爭中後期,項羽一直忙於奔命,忙著四處平定叛亂。而劉邦,正面拖著項羽,背後卻派韓信攻佔要地,從而完成戰略性包圍,使得項羽四面楚歌。
02劉邦的勢力越來越大的原因
開始,劉邦懂得藉助時勢,在自己還很弱小的時候,依附於項羽的楚軍,了解項羽軍的內部結構和習性,然後慢慢地壯大自己的勢力。然後,劉邦有大局觀,看的比較遠,為了能最大程度孤立項羽,暗地裡開始進行離間計,對其他諸侯允諾,只要劉邦可以稱帝,那這些諸侯都可以享受到最大的利益。還有就是劉邦識人重人。從韓信大將軍就可以看出來。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03君王之氣,大局觀
上面說到劉邦識人善用,有遠大的眼光。這是所有帝王都要具備的,所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沒有這些能人志士來幫助劉邦,他也是不能成功的,這是人和。還有就是劉邦的才能,遠大的目光,每一次的決策都是三思而行決勝千裡。而且一些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劉邦是絕對不會放棄的,很早就開始謀劃,這是地利。再一個就是天時了,當時群雄迭起,逐鹿中原,劉邦視時勢而起,得諸侯相助,鼎定乾坤。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劉邦稱帝是順應時勢,而且看起來很應當,自反秦戰爭結束後,劉邦的勢力大不如項羽,但是楚漢戰爭開始,我認為,劉邦就開始了有稱帝之心,開始謀劃這一切,所以在楚漢戰爭中期,劉邦的勢力慢慢的與項羽形成對比,與項羽一較高下,最終問鼎中原。
我是博識,有關歷史的知識來和我探討,研究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