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入正題,說兩個有關韓國「去漢化」的真相:
第一,更名「首爾」
首爾,,Seoul,全稱首爾特別市,舊稱為漢城,是韓國首都,同時也是世界第十大城市。
首爾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約三千年前的周朝時期;
公元1394年,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為表達對「宗主國」明朝的仰慕,將此地改名漢城,同時因為「水北為陽」的風水道理,這座位於漢水之北的城市又名漢陽,朝鮮諺文的寫法是(發音Seoul),意為首都。
公元1910年8月,朝鮮淪陷,隨後被迫與日本籤訂《日韓合併條約》,將漢城更名為京城;
1945年,李承晚建立大韓民國,隨即廢除了帶有明顯殖民色彩的「京城」,同時,為避免一般指中國的「漢」造成誤解,所以也暫不啟用「漢城」(注意,並沒有正式廢用「漢城」),而是直接稱首都為(發音Seoul,意為「首都」),也就是說,韓國自建國之日起,首都的名字就是「首都」,而非漢城。
2005年,「首都」市市長,日後的韓國總統李明博宣布:由於以往「」的中文發音「漢城」,與實際發音Seoul相差太多,所以將一直未確定中文發音的正式定為「首爾」。
第二,廢漢字
追根溯源,韓國廢漢字的最初發起人其實是李氏朝鮮第四代國君李祹(後世稱為世宗大王)。
李祹繼位以前,朝鮮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朝鮮的貴族及士大夫尊孔子學漢字,所有朝鮮著作、文書都是由漢字書寫,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寫的是中文,說的是朝鮮語,會說的不會寫,寫出來的,和說的不一樣。
繼位前的李祹十分傾慕漢文化,經常手不釋卷,對中國著作可謂是達到了痴迷程度,繼位後,李祹發現國內百姓不能像他一樣體會「讀書」的樂趣,歸根結底,是因為漢字複雜,學會讀寫要經過大量時間,這對平日忙於勞作的朝鮮下層百姓來說難如登天。
於是李祹召集成均館學者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等人,歷時數年創造了符合朝鮮語發音且簡單易學的二十八個表音文字,稱為「訓民正音」,意思是教給百姓正確的字音,正式名稱為「諺文」,類似「拼音」、「注音」,就像日本創造了相對漢字「真名」的「假名」一樣。
順便一提,以色列著名作家尤瓦爾·赫拉利曾在《人類簡史》中說過這樣一句話:複雜的漢字阻礙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的確,《中華字海》中共收錄漢字87019個,而日常生活中常用字也有三千,相比之下,英文只有26個字母,流傳至今的朝鮮諺文只有24個字母。只要記住字母,剩下就是根據發音組成不同的組合,而這種組合與漢字筆畫的組合是不一樣的,也是有跡可循的。
舉例來講,英文單詞「good」讀出來,就是「g-oo-d」的字母發音;而「首爾-Seoul」,就是把「」每一個字母展開後的發音,參照下圖,你能輕易讀出「Se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