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36氪「未來汽車日報」(微信公眾號ID:auto-time),作者:程瀟熠。
整理 | 程瀟熠
頭條
蔚來今年已融資2億美元,第三大股東高瓴資本清倉蔚來股票
2月14日,蔚來宣布與兩家亞洲投資基金籤訂總額1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認購協議。兩筆交易的配售均需滿足慣例成交條件,預計不晚於2020年2月19日完成。至此,蔚來2020年宣布的所有非公開發行可轉換債券總額達到2億美元。此外,蔚來昔日第三大股東高瓴資本近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的文件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高瓴資本已不再持有蔚來汽車股份。(未來汽車日報)
特斯拉發行20億美元普通股,馬斯克將認購1000萬美元
特斯拉近日宣布發行20億美元普通股。馬斯克本人將購買多達1000萬美元的股票,而特斯拉董事會成員拉裡·埃裡森也將購買多達100萬美元的股票。特斯拉表示,計劃將此次發行的收益用於「進一步加強其資產負債表以及用於一般公司用途。」特斯拉申請以每股767美元的價格發行265萬股。(新浪科技)
精選
多家車企在華工廠即將復工,全部恢復生產仍需時日
2月15日,豐田汽車宣布4家在華主要工廠中的3家將於此後一周恢復產能。日產汽車準備最早從2月17日開始恢復其位於花都和大連的工廠生產。寶馬集團計劃最早在2月17日恢復在中國的生產。廣汽集團旗下整車企業在廣州的工廠也將在2月17日陸續復產。不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方面信息顯示,目前復工的生產基地只是部分員工和環節復工,並非正常復產。(第一財經)
特斯拉上海工廠恢復生產交付,國產Model 3周產3000輛
近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恢復國產Model 3的交付工作。此前受疫情影響,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暫時停止了生產與交付工作。該公司對外公布的報告顯示,目前上海工廠的國產版Model 3的產量可達每周3000輛。(新浪科技)
北京車展或受疫情影響延期
業內人士透露,原定於4月21日開幕、4月30日閉幕的北京車展,主辦方已經通知參展商車展將推遲,具體重啟時間將另行通知。截至發稿該消息未得到主辦方回應。此前因同樣原因,上海推遲了F1方程式賽車比賽,巴塞隆納取消世界移動大會技術展覽。(autocar)
疫情防控期間全國收費公路免收車輛通行費
2月15日,交通運輸部宣布,經國務院同意,2月17日零時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結束,全國收費公路免收車輛通行費,具體截止時間另行通知。(交通運輸部)
北京汽車:北汽投資向北汽財務增資5億元人民幣
2月14日,北京汽車發布公告稱,該公司非全資附屬公司北汽投資與北汽財務公司於2月13日訂立增資協議。北汽投資同意按其在北汽財務公司目前註冊資本中所佔比例(即20%),進一步認繳北汽財務公司新增註冊資本(合計人民幣25億元)中的5億元。增資完成後,北汽投資在北汽財務公司註冊資本中所佔比例將維持不變,仍為20%,即人民幣10億元。(未來汽車日報)
雷諾汽車歸母淨利潤10年來首次虧損,日產貢獻減少84%
2月14日,雷諾集團發布2019年全年財務業績報告。報告數據顯示,雷諾集團2019年收入555.37億歐元,同比下滑3.3%;歸母淨利潤-1.41億歐元,10年來首次出現虧損。由於日產汽車業績不斷惡化,其對雷諾業績的貢獻從2018年的15.1億歐元暴跌至2.42億歐元,銳減84%。(新浪汽車)
減震彈簧存斷裂隱患,斯巴魯在華召回8.1萬輛森林人
近日,斯巴魯汽車(中國)有限公司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方法》要求,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斯巴魯將從2020年3月14日起,召回2013年3月25日至2015年12月25日期間生產的部分進口2013-2015年款森林人系列汽車,共計81260輛。(騰訊汽車)
奔馳因起火隱患召回近30萬輛汽車,涉E級和CLS
戴姆勒發言人近日證實,因存在起火隱患,該公司旗下梅賽德斯-奔馳將在全球召回29.8萬輛汽車。戴姆勒發言人Joerg Howe表示,此次召回波及2015年至2019年生產的E級和CLS車型,有10.5萬輛被召回車輛在德國。(新浪財經)
美國三大航空運營商延期恢復運營737 MAX
2月14日,美國航空公司和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分別將美國波音公司737 MAX系列客機的預期恢復運營時間延遲至8月和9月,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在此前一天作出類似決定。(新華網)
新技術
雷克薩斯用攝像頭代替傳統後視鏡,計劃4月推向市場
2月16日消息,雷克薩斯ES300h車型首次在量產車型上使用攝像頭取代傳統外部後視鏡。該攝像頭具有超薄空氣動力外殼,比傳統後視鏡外殼小得多,有助於減少風噪聲並擴大視野。該攝像頭還具有一體化加熱功能,可防止結冰和起霧,駕駛員還可以一鍵啟動除冰功能。此外,該系統還具有自動調光功能,可減少黑暗中來自後車的眩光。具備該功能的雷克薩斯ES300h將在日內瓦車展上展出,計劃於4月推向市場。雷克薩斯已於2018年在日本將該項技術投入量產。(蓋世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