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一代名將嶽飛在宋高宗、秦檜等人的陷害下,因莫須有的罪名不幸被冤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冤案之一。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嶽飛謀反冤案,早有學者專家進行論述,任何人都無法詆毀嶽飛清名。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繼位的宋孝宗馬上為嶽飛平反;而後為嶽飛追贈諡號「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時改諡忠武、忠文。此後元明清三朝,都大力褒揚嶽飛,當然,封建王朝主要是肯定嶽飛的忠君愛國思想。
自古以來,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嶽飛是無可爭議的大英雄,是愛國主義的象徵,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比如抗日名將薛嶽,出生在時中日甲午戰後,他的父親因仰慕嶽飛,為其取名薛仰嶽,後來自己改名為薛嶽,以示自己不僅仰慕嶽飛,而且將身體力行,以嶽飛精神激勵自己,奮發向上。
進入近代以來,中國飽遭列強侵略,面臨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民族主義逐漸覺醒,中國境內所有民族形成了一個新的族群——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產生由此引發一個古代從來都沒有的名詞——名族英雄。
所謂民族英雄是指反抗外來民族的侵略、壓迫的鬥爭中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物,其中包括在反抗鬥爭中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人。
《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第三版指出民族英雄是「捍衛本民族獨立、自由和利益,在抗擊外來侵略勢力的鬥爭中表現無比英勇的人。」
嶽飛當然符合這個概念,不過在古代,嶽飛是沒有名族英雄這個稱號的,而首先將嶽飛定義為民族英雄的正是國民政府。
1927年,蔣介石多次提到自己要做嶽飛;1928年國民政府以促進民族發展、促進學術發明、維護國家利益、忠烈節義四個標準,正式把嶽飛定義為抗擊侵略的英雄,並評價嶽飛「精忠報國,富於民族精神」。
從此嶽飛完成了從抗金英雄到近代定義的民族英雄的轉變,也出現了許多以「民族英雄嶽飛」為名的著作,比如1930年發表的《民族英雄——嶽武穆傳略》。
1931年,蔣介石發表講話:「為救亡禦侮而犧牲,我們要以無數的無名嶽武穆,來造一個中華民國的嶽武穆。」
在國民政府的宣傳下嶽飛精神就此代表了反抗列強侵略的精神。尤其是進入抗戰以來,嶽飛更是激勵無數將士奮勇殺敵。顧一樵、田漢等人紛紛編寫名為《嶽飛》的話劇、歷史劇,進行演出,每次演出都引發轟動,受到軍民熱烈歡迎,極大的鼓舞了抗日將士的士氣。
同時一些愛國歷史學家也紛紛為嶽飛寫書立傳,比如宋史泰鬥鄧廣銘先生在1944年編寫《嶽飛》,抗日名將李漢魂將軍編寫《嶽武穆傳》。由此可以看出,嶽飛實已成為抗日先烈們的精神圖騰。
1939年12月,毛主席明確指出說:「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他們贊成平等的聯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產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的領袖。」
嶽飛當然也在其中,正是毛主席所說「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產生的民族英雄代表。新中國建立後,社會開始出現批判嶽飛的文章,把嶽飛說成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愚忠」、「封建奴才」,甚至毀壞嶽飛廟。這個時候艾思奇、田力等人紛紛撰文表示反對。
1954年,鄧廣銘先生把十年前所寫的《嶽飛》進行了一次改寫,並改書名為《嶽飛傳》,書中高度肯定嶽飛,直言嶽飛就是最具人民性的英雄,再一次肯定嶽飛就是民族英雄。
等到那段特殊時期結束後,鄧廣銘先生第三次修改《嶽飛傳》,留下三改《嶽飛》的史學佳話。
當時有人問鄧廣銘先生對嶽飛的看法,先生寫信回復道:「我個人意見,嶽飛被稱為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是當之無塊的。」
1983年鄧廣銘先生修訂《嶽飛傳》終於出版,書中鄧廣銘先生指出,嶽飛等人代表了宋方全體人民的願望。為衛護中原地區已經高度發展的封建生產方式及其精神文明,起而以武裝抵抗女真的鐵騎,阻止其蹂躪破壞,以求避免整個社會被拉向倒退浩劫。這樣的人物,理所當然地應該被稱為民族英雄;他不僅是屬於漢族的民族英雄,也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而後龔延明先生的《嶽飛評傳》、王曾瑜先生的《嶽飛新傳》先後出版,1984年,著名宋史學家徐規先生更是首先倡導成立了「嶽飛研究會」。而後戴逸先生、龔書鐸先生這些史學大師,無一例外,都肯定了嶽飛民族英雄地位。
在此期間雖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也只是正常的學術交流。比如2004年,葉文憲教授曾發表《忠奸之辯——以嶽飛和秦檜為例論忠君與愛國》,反對嶽飛是民族英雄;孫果達先生馬上發表《嶽飛是鐵定的民族英雄》、龔延明先生也發表《關於民族英雄嶽飛的評價及其他》反駁葉教授觀點,明確指出嶽飛就是民族英雄。
可以看出,在當前學術界,嶽飛是民族英雄的觀點是學術主流。
不僅學術界如此,就連民間也是如此,1979年,先後有百餘家電臺播出劉蘭芳老師播講的長篇評書《嶽飛傳》,轟動全國,影響海外。
由此可以看出,民族英雄嶽飛已經深入人心,
2002年,人教版歷史教科書大綱的主編餘桂元曾說:「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地分析對待我國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是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於牆,家裡打架。基於這一觀點,我們只能把反對外來侵略的傑出人物如戚繼光、鄭成功稱為民族英雄,對於嶽飛、文天祥這樣的傑出人物,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
由於餘桂元的特殊身份,他的觀點迅速引起軒然大波,各地媒體紛紛報導,由此產生一個流傳已久謠言——國家不再承認嶽飛是民族英雄。
很多自媒體紛紛推波助瀾,湧現很多傳謠文章。這些文章基本都有幾個共同點:第一,文章素材的出處和來源語焉不詳,大部分以「專家認為」一筆帶過;第二,文章除了標題之外,文章內容觀點模糊不清,直接套用文章所謂「專家」的觀點,至於為何取消嶽飛民族英雄稱號,基本都是「專家」認為;第三,文章大多並沒有說「專家」姓甚名誰,更不會提及像鄧廣銘、王曾瑜、戴逸等反對此種觀點的真正的專家。總之「專家」真是背了好大的鍋。
實際上,當時教育部、文化部就通過央視晚間新聞等平臺進行闢謠。可惜,謠言還在發酵,繼續造成不良影響。
2003年,新華社在報導河南隆重紀念嶽飛誕辰900周年時,使用了「民族英雄」這個稱謂。
2013年,在嶽飛誕辰91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以專版形式,隆重紀念民族英雄嶽飛誕辰910周年,並以「民族精神世代傳承、偉大祖國繁榮富強」為副標題。這無疑是對網上謠言的有力反擊。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人會質疑嶽飛民族英雄地位呢?最大的原因無非就是嶽飛抵抗的是女真人,女真人是滿族的祖先,也是中華民族一員,嶽飛抗金屬於中華民族在古代鬩牆之爭,現在強調嶽飛是民族英雄會破壞民族團結。
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以現在的「中華民族」概念去套當時的民族衝突顯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關於這個問題,王曾瑜先生曾專門在《嶽飛、文天祥不該稱為民族英雄嗎?》一文中論述道:「研究歷史的基本原則,一是客觀,二是公正。不能用實用主義對待歷史。中國古代大史學家劉知幾提出直書,反對曲筆,這是很對的。某些人可能出自維護民族團結的好心,建議取消『民族英雄』的提法,但這恰恰挫傷了中華民族應有的愛國正氣。應當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民族觀作正確引導,既維護和加強民族團結,又發揚愛國正氣,兩全其美。」
其實我們之所以說嶽飛是民族英雄,是因為嶽飛在近代被定義民族英雄的過程中,已經被中國境內所有民族所認可,這點在抗戰時期已經得到認證。
以大力宣傳嶽飛精神的劉蘭芳老師為例,劉蘭芳老師本人就是滿族,她並沒有因為嶽飛抵抗滿族祖先就否認嶽飛是民族英雄。
再以一直倡導嶽飛是民族英雄的艾思奇先生為例,艾思奇先生本人就是蒙古族。
我們之所以說嶽飛是民族英雄,是因為嶽飛感人肺腑的精神境界和民族氣節,是嶽飛所代表的精神已經被中國境內所有民族所尊崇並融入整個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民族精神。嶽飛這種精神在抗戰時期已經激勵了所有抗戰的中華兒女並在歷史上發揮了作用,而且也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培養嶽飛所代表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
如果說為了顧忌其他民族的感受,維護民族團結,就要否定一個中華民族共同尊崇民族英雄,實無此必要,也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最後用《人民日報》原副總編梁衡先生的詩句結束此文——英雄一掬悲國淚,後人常歌滿江紅!
參考文獻:《宋史》;鄧廣銘《嶽飛傳》;龔延明《嶽飛評傳》、《關於民族英雄嶽飛的評價及其他》;王曾瑜《嶽飛、文天祥不該稱為民族英雄嗎?》;葉文憲《忠奸之辯——以嶽飛和秦檜為例論忠君與愛國》;孫果達《嶽飛是鐵定的民族英雄》;章穎《也談民族英雄的民族性》;宋浩《論嶽飛歷史地位的變遷》;梁衡《不要在嶽飛、文天祥身上做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