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傳》以說唱的方式,朝鮮文學對中國韻文散文的借鑑
原創 浮生掠影ln 2020-04-21 17:23:37
《春香傳》最早產生於十四世紀高麗恭愍王時代,18世紀末才最終形成完整的作品。是朝鮮人民家喻戶曉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在朝鮮古典文學史上的地位,正如《紅樓夢》之於中國古典文學一樣。故事講述了藝妓成春香和貴公子李夢龍之間迂迴曲折的愛情故事。它和中國《紅樓夢》、日本《源氏物語》作為亞洲三大古典巨著。
《春香傳》在文體和語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說唱"形式。"說"的部分用散文寫成,"唱"的部分則用韻文。散文形式的文體通俗易懂,用於敘事;韻文則典雅有韻味,更加突顯了人物心理的抒情和環境的描寫。小說中,人物的語言通過散文、韻文相互轉換,可以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主人公不同的情緒。不僅如此,書中還提到了中國古代作家的詩歌典故,這些,和具有朝鮮民族特色的東西揉和在一起,渾然一體,相映成趣,更體現了小說的古典風格。
說唱文學最早期起源於民間,民間藝術家通過鄉間的民俗,傳說和謠言經過整合和藝術上的加工,按照民俗的語言、思想、習慣的精華在天南海北傳承並發揚光大。這種形式早在先秦時就已有了雛形,如荀子《成相篇》,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曲藝形態,兼有敘事與抒情的民謠。唐宋以後,隨著市民社會的發展,日趨興盛。唐代變文、宋代鼓子詞、金代諸宮調、明代彈詞、清代子弟書等,皆說唱文學中之著名者。
《春香傳》被整理出完成作品的時間正好是說唱文學在中國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乾隆年間隨著文人的加入,使得這種長期處於通俗甚至是庸俗的民間藝術形式上升了一個高度,說唱文學有了雅俗共賞的脫胎變化。這其中就包括了聊齋俚曲、清代女作家彈詞,清代的道情、子弟書等,這些具有典型意義的說唱文學形式的流傳,才使之能夠與正統的詩文、戲劇以及小說相抗衡。
一說唱文學中韻文所表達的情感
「韻文」是指有音節的文字,它的特點就是有腔有調,有轍有韻。它不同於含蓄平緩的感情表達,帶著一瀉奔流的迅猛之氣。遇著大喜大悲之時,放浪的大笑或者是悽愴慟哭才是最為準確的表現方式。這時候,行雲流水的弦外之音就會顯得這種情感太過於單薄,遠不如韻文這種形式所表達情感的熾烈而奔放。
例如《隴頭歌》中「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捲入喉。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這歌詞中滲透著北方人民因戰亂漂泊異鄉的艱苦生活和思戀故鄉的粗狂和悲壯。而最著名的那首《大風歌》中「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表現了劉邦氣壯山河、風起雲湧的豪邁。這些極簡單的語句,帶有韻律和格調的構造,沒有一點兒扭捏,卻將極真的情感全盤表出,最直接,也最有力量。
同樣《春香傳》中也是如此,情感需要極其奔放的宣洩時,都是用唱詞的形式表達出最真摯的情感。在新上任的南原使道卞學道逼迫春香作妾不成後,春香被冤打入獄後一大段哀婉的唱詞,這種結構優美、鏗鏘動聽的韻文運用將一個女人為了愛情忍受苦難,向遠方的愛人表達自己忠貞的感情發揮到極致。唱詞中的強烈的情感頗有幾分《上邪曲》:「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氣勢。此時如果還用散文化的委婉含蓄,那麼春香被冤打的氣憤和對愛人忠貞的堅守就會削弱很多。李夢龍擯棄階級地位,與春香喜結良緣後,其中也有非常多的唱段來表現兩個人的閨房之樂,情人之間濃稠而甜蜜的愛意在二人之間流淌。
在李夢龍升為李御史後,在鄉間聽到的兩首民謠。一首《農耕謠》一首《白髮歌》中的歌詞樸素而又和諧,也直接表現了勞動者的本色,「百草生長最可靠,桑蠶穀物少不了。青雲功名享富貴,也難比我種田佬。」「還是耕耘盼收穫,哪管人生夢一回!」
說唱文學中,當情感發生突變,或者是喜極而泣之時就會用到韻文的形式來表達情感,同時鄉野之間人們口口相傳的民謠也是說唱文學具有的最基本的民間特色,朗朗上口,相映成趣。
二說唱文學中散文的特點
說唱文學中的散文體,例如北方的評書,南方的評話、評詞,滿族的說部等都屬於這一類。這類民間說唱繼承了古代說話藝術傳統,這種形式在清初逐漸形成並日趨成熟。散文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意境深邃,多用在描寫情景和人物心理。散文形式文字優美,抒情性強。通常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人物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春香傳》中無論是"上卷"的抒情還是"下卷"敘事都是以散文的文字形式描述,上卷中關於春香和李夢龍二人的情誼,還有各種景色和心理的描述上,都是通過散文的形式表現。
例如,在描寫李夢龍外出時的衣著華貴、雕鞍寶馬都運用了散文形式。在描述廣寒樓時「垂柳吐翠,鮮花醉春風」;二人在廣寒樓分手後,也通過李夢龍口中四書五經的前言不搭後語來顯示他的魂不守舍;李夢龍如約來到春香家,二人在草堂見面,草堂四周的景色都透著二人曖昧的情愫;在表現春香的才情,也是間接通過房間牆壁上的字畫來說明雖為卑賤出身,卻也不凡錚錚傲骨,緊接著書桌前的一聯「帶韻春風竹,焚香夜讀書」表達春香重節守儀,冰清玉潔;二人惜別之時,慢慢流下的燭油、四季失色的美景都在訴說著這一對戀人的不舍之情。可見散文形式在烘託氣氛和以景託情上是最為貼切和實用的。
在小說的「下卷」中,關於卞學道的語言和描述全部都是散文體,突顯其矯揉、粗暴、武斷的性格本性。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體察民情,尋訪冤案,首先問詢的是地方官妓,其人的本性可見一般,緊接著,再通過一段文字來描述傲氣十足的卞府使。同樣的,在春香不肯屈服當小妾時,卞學道下令杖打二十五杖,春香的二十五聲哭訴,直叫得聞者落淚。《春香傳》中運用散文形式的文字對人物外形、心理、人物環境進行描寫,進而推進故事的發展。
說唱文學,作為中國通俗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表現的文學價值完全可以成為中國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其貼近民間生活,內容廣泛才會聲名遠播,影響著亞洲周邊國家的文學發展。而《春香傳》無疑是其中之一,不僅說唱形式的借鑑,小說中各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引用和融合,也讓這部小說更加具有兼容性和民族性。
三朝鮮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形態,其凝聚著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時,這一思想體系具有向上的凝聚力,開放式的兼容。基於這兩點,朝鮮文化中隨處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甚至在今天,朝鮮半島上的地名大多都收到中國文化的輻射。而這些根深蒂固的影響在《春香傳》中均有所體現。
1)向上的凝聚力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注重和諧,個人與個人,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文中李夢龍身上就具有這種和諧的特質。
書中關於讀書人攻以求上進和閒情遊山玩水之間的選擇,李夢龍的一番辯駁也顯示了人與社會和自然之前其實也可以相容而並非是對立。
李公子說:「你這說的什麼話 ,全然無知 。自古以來,文人學士,總是酷愛山水,遍遊古蹟名勝之地。以資豐富寫文吟詩的素材;就是神仙也要週遊天下,才會神力無邊。當年,司馬相如若非南遊長江、淮河, 豈能留下『狂瀾盛波,陰風怒號』的詩句。李太白南遊到安徽當塗,載酒縱歌,飮於釆石磯下;蘇東坡秋夜冷月泛舟赤壁下,便寫出了吟誦千古的『赤壁賦』 ,我國世祖大王,也曾南巡到報恩的俗離山,登上雲藏臺,培養浩然之氣。這樣,歷代先賢哲人,尙要遍遊天下,擴大眼界,我怎麼不能出去走走看看呢?」
2)兼容性
中國文化從來都不是閉塞的,它不僅包容外來思想的進入,同時也吸引他國的借鑑和引用。甚至德國的大文豪歌德在比較中西文學後,曾感慨道:當中國已擁有小說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還正在樹林裡生活呢!
《春香傳》中引用了許許多多的中國典故詩詞、古代聖賢、典名勝、文人鐵事。春香在踏春那天蕩鞦韆時,形容其儀態萬方時借用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太液芙蓉未央柳」;在形容春香時,美如春秋時莊姜,德如周文王后妃太姒,才如李杜,貞操如娥皇女英。在下卷中,盲人卜卦前的禱祝詞,更是將中國的古代的眾多聖賢之士奉為神明。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傳,也促使了朝鮮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結語:
《春香傳》以中國說唱文學的形式塑造了一個浪漫主義的愛情故事。這也反映了當時朝鮮人民追求個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美好願望。《春香傳》也可以看作是是朝鮮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優秀的古典文學名著,中國文化交融其中的文化內涵也體現了兩國文化交流的源遠流長。它是朝鮮人民寶貴的文學遺產深為廣大朝鮮人民所喜愛,同時,中國的京劇、越劇、黃梅戲等等劇種經過改編也將《春香傳》搬上了舞臺,至今,它仍然給我們以優美的藝術享受。
收藏
舉報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