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患者死亡率更高……

2020-12-14 閃電新聞

可能會因與工作沒有直接關係的生活事件而分心

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時,許多人考慮的是選擇哪個醫院,能否找到專家,但你是否想過,在不同的時間做手術,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的結局?

有一種說法是外科醫生在生日當天做手術,由於分心或急於完成手術,接受手術的患者預後會有所不同。

2020年12月1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英國醫學期刊》(BMJ)發表了一項題為:Patient mortality after surgery on the surgeon’s birthday: observational study的研究論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為了驗證外科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是否與其他時間做手術有所區別,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統計。

研究人員使用了美國全國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口醫療保險數據,對2011年至2014年在美國醫院接受了17種常見緊急外科手術之一的65至99歲患者的手術後30天內的死亡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共統計了47489位外科醫生執行的980876例手術。其中,有2064個(0.2%)手術是在外科醫生的生日當天進行的。在綜合考慮了諸如患者年齡、疾病嚴重程度、外科醫生專長以及醫院人員配置等因素後,統計數據表明,在外科醫生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術後30天死亡率為6.9%,而在其他時間接受手術的患者則為5.6%

這表明在外科醫生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人比其他時間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率更高,也說明了外科醫生可能會因與工作沒有直接關係的生活事件而分心。

論文作者指出,這一現象有幾種可能的解釋。

例如,外科醫生可能會因為生日當天的重要計劃而急於按時完成手術程序。手術期間與團隊成員關於生日的對話交流也可能分散注意力,導致醫療失誤。以及與其他時間相比,如果生日當天與家人和朋友共進晚餐,醫生不太可能返回醫院看望患者以發現是否存在術後惡化現象。

手術在醫療保健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據估計,全球疾病負擔中有11-30%需要手術治療、麻醉或需要同時進行。然而,接受住院手術的患者中有5-10%在手術後死亡,而20-30%的患者會出現併發症

據估計,在這些併發症中,40-60%被認為是可以避免的,而手術後20-40%的死亡是可以預防的。

醫院的醫療水平、醫生的水平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手術效果,之前有研究表明,分心會影響外科醫生的表現,例如完成任務的時間,手術失誤和準確性,但這項研究通過對大規模真實手術數據的統計分析,表明外科醫生生日等外界因素可能會導致醫生分散注意力,從而對患者手術結果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最後,論文作者表示,這項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儘管已經綜合考慮了諸如患者年齡、疾病嚴重程度、外科醫生專長以及醫院人員配置等因素,但像任何一項其他觀察性研究一樣,很難完全消除無法衡量的混雜因素的可能性。例如,外科醫生可能在生日當天只做那些需要緊急手術的嚴重患者,而推遲一些病情較輕的患者。由於缺乏更詳細的信息,該統計無法獲知這些術後死亡的患者的具體死亡原因。此外,這項研究統計的是接受了17種常見緊急外科手術之一的65至99歲患者,因此研究結果並不能推廣到其他類型患者身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bmj.com/content/371/bmj.m4381

來源:Bio生物世界

作者:王聰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

往期精彩回顧

20年來,全球頭號死因一直是它!

哪科醫生最愛看手術直播?原因竟是新手多

當乳腺外科男醫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相關焦點

  • 大規模統計表明,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患者死亡率更高
    大規模統計表明,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患者死亡率更高 2020-12-11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美國醫生在生日當天動手術,患者死亡率更高?
    【環球時報報導記者 方晴】據日本時事通訊社13日報導,由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高校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分析美國醫療數據後發現,在外科醫生生日當天動手術的患者,術後死亡率比在其他日子接受手術的患者高。
  • 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2:50:5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Yusuke Tsugawa團隊研究了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的死亡率。
  • 患者:醫生,今天你生日,千萬別給我做手術!醫生:這是什麼玄學
    什麼潛規則:醫生生日不宜做手術?患者:「醫生,今天你生日,行行好,千萬別給我做手術!」醫生疑惑:「這是什麼玄學?」那究竟是什麼「玄學」呢?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2020年12月,《英國醫學雜誌》上曾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外科醫生生日當天實施手術的術後死亡率的臨床觀察表明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的術後死亡率明顯高於其他時間。
  • 患者:醫生,今天你生日,千萬別給我做手術!醫生:這是什麼玄學?
    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2020年12月,《英國醫學雜誌》上曾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外科醫生生日當天實施手術的術後死亡率的臨床觀察表明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的術後死亡率明顯高於其他時間。這一結論的發布,不禁讓人紛紛感嘆:看來做手術不僅僅要翻黃曆,還得去打聽打聽好主刀醫生的生辰八字,以免犯衝。
  • 日團隊研究:醫師生日當天動刀 患者術後死亡率較高
    (圖/翻攝自Pixabay)文/中央社東京13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慶應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分析美國醫師動刀與患者死亡率等醫療資料後發現,如果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動刀,患者術後死亡率會較其他日子來得高。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研究團隊說明,這是暗示外科醫師表現可能受到個人主要因素影響的首項研究,但現階段沒有必要過度擔心。
  • 英國將公布外科醫生手術死亡率 旨在考核醫生工作
    【環球時報  記者 王曉雄】英國將把各大醫院外科醫生的手術死亡率公之於眾,供病人參考。未來,病人可以挑選最好的醫生為自己做手術。據英國《每日郵報》19日報導,這項制度將從明年夏天開始實行。屆時,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的網站將公布頭部手術、頸部手術、抽脂、整形、腸胃手術等領域外科醫生的手術死亡率,通過排名表的方式來考核醫生的工作。NHS官員表示,這將賦予病人更大權利,使他們能選擇頂尖外科醫生。也有人擔心,為達到較低的手術死亡率,醫生可能會避開風險大的病人。倫敦國王學院的凱文·伯納德教授說:「看起來很糟糕的病人將會被拒絕手術。」
  • 麻醉藥發明之前的醫學-死亡率為300%的手術-截肢
    這也帶來了額外的風險,因為患者可能會因經歷的劇烈疼痛而暈倒,這意味著不穩定的脈搏可能會影響手術的成功。這意味著在醫學領域需要合格的外科醫生,尤其是可以在十分鐘內完成大部分手術的精密外科醫生。必須提到的是,當時進行的大多數手術通常都是由於壞疽或其他簡單手術而截肢。當時沒有進行這種性質的器官移植或手術。
  • 北京援疆醫生半年做了30多臺動脈瘤手術
    他暗暗地想,必須儘快手術。葉迅,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援疆醫生。4月9日,葉迅來到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本部神經外科報到。當天下午,病房組織了一次術前病人討論。「我印象很深,有5名近期破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正在等著手術,而且病情一個比一個兇險!」
  • 一年做了近千臺手術的醫生,想對肺部結節患者說什麼?
    2018年,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一年的手術量高達近15000臺,其中由胸外科主任方文濤主刀的手術近千臺。這位幾乎每天都在做手術的醫生說:外科醫生最忌諱「沉浸」在手術裡,手術本身並不是醫生的目的,緩解病人的痛苦才是醫生的使命。本著這樣的理念,他常常會「勸退」一些沒有必要做手術的病人,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肺部小結節患者。
  • 浙江首例活體小腸移植手術患者 度過第一個「生日」
    8月4日,25歲的孔鳴(化名)在浙大一院度過了他接受浙江首例活體小腸移植手術後的第一個「生日」。當天,12名「換腸人」代表從全國各地匯聚杭州,為浙江省首例換腸人孔鳴共慶生日。浙江首例活體小腸移植患者狀態良好1年前,溫州瑞安年輕小夥孔鳴因小腸大部分壞死在當地接受3次小腸切除手術,只剩下40釐米小腸(正常人的小腸一般在4米至6米之間),導致短腸症候群,生命垂危。「吃什麼拉什麼,每天要上40多趟廁所,至少要需要靜脈輸注營養液勉強維持生活。」孔鳴母親告訴記者,兒子日漸消瘦,終日只能臥床,甚至喪失行走能力。
  • 94歲老人突發膽結石命懸一線,醫生當機立斷果敢手術挽救患者生命
    楚天都市報5月9日訊(記者陳凌燕 通訊員羅瑤)94歲的張爹爹膽總管結石急性發作命懸一線,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醫生克服患者年歲高、基礎疾病多、乳頭小等諸多不利因素,在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下成功取出泥沙狀黃黑色結石。
  • 暖心聞丨醫生60歲生日,山東各地數十位患者自發趕到醫院為他送驚喜
    今年12月3日,是他的60歲生日,面對即將退休的他,患者們心有不舍,悄悄商量好從山東各地趕到醫院,為他慶祝生日。這些患者中有60多歲的老人,有20多歲的青年,還有王醫生治療了21年的老患者。  一句醫患間的承諾  今年40歲的吳巍,是山東臨清人。對於他來說,人生最珍貴的20年,是王洪偉醫生給的。  時光回溯到1998年。
  • 手術加速死亡?研究稱高齡老人術後死亡率上升
    然而,本周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surgery)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對於虛弱的療養院居民來說,乳腺癌切除手術可能會損害他們的健康,甚至加速死亡。這項研究調查了近6000名在過去十年裡接受過乳腺癌住院手術的養老院居民記錄。研究發現,31%至42%的患者在手術後一年內死亡。
  • 國內首臺骨科手術機器人落戶六院 患者術後當天可下地
    日前,國內首臺全進口骨科手術機器人MAKOplasty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完成安裝調試。  據介紹,這套骨科關節手術機器人系統突破了傳統工具的限制,用微創的手術方式,對每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術前設計,做精準化的關節置換,恢復自然的髖關節和膝關節功能。
  • 新鄉醫生跪地為患者手術
    □本報記者李虎成本報通訊員王永樂劉慶    最近幾天,一張醫生跪地救人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照片的主角是54歲的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專家孫志強,為了救治誤吞棗核的患者,他跪地近兩個小時,手術結束後渾身酸痛、全身溼透。網友紛紛稱讚這是「最美姿勢」。
  • 實習醫生宿舍做睪丸切除手術患者下體大出血
    12月27日下午1點多鐘,鹽城市大豐區人民醫院急診來了一位特殊的男病人,該病人的下身在不斷地流血,呈水腫狀,病人說是大豐一醫院的實習醫生幫他做睪丸切除手術,引發的大出血,隨後醫生對這位特殊的病人做了緊急止血處理。現代快報記者採訪得知,這位自稱是實習醫生的男子之前曾在大豐某醫院工作,但在10天前醫院已對其解聘。
  • 在5000米海拔吸氧做手術,廣東醫生援藏實在不容易
    「高原手術不易,開展骨科內固定術更是對體力和耐力的雙重考驗。」摩託車側翻壓傷腿,男子重傷急送醫8月4日早上10點,仲巴縣人民醫院急診科緊急收治了一位46歲骨折患者巴桑。當天上午,巴桑騎摩託車外出時發生了側翻,被緊急送到醫院。經檢查及X光報告顯示,巴桑的左腿股骨下段存在螺旋型粉碎性骨折。
  • 海拔5000米藏區 廣東醫生邊吸氧邊做手術
    手術間隙,梁安靖靠在氧氣出口處吸氧。受訪者供圖南方網訊 8月12日,網上熱傳的一張照片,讓很多人淚目。照片中,一位醫生穿著手術服,疲憊地吸著氧氣。手術醫生雙手必須無菌,因此他無法扶著氧氣管,只能靠在制氧機邊,一點點地吸氧。
  • 49歲醫生手術5天過勞離世 彌留之際仍掛念工作
    「醫生一把刀,病人一條命,手術室裡只有直播,沒有彩排」   在王奇的辦公室抽屜裡,記者看到了一個火柴盒、一隻持針器、一個握力器。他的同事說,心血管外科手術強調巧、穩、準、輕、快,技術要求很高。王奇為了嫻熟地運用持針器夾住肉眼幾乎看不清楚的小針,手不發抖,一直備著這三樣道具,沒事兒就把手伸進抽屜做「針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