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西安「明十三陵」及周邊村落歷史面紗

2020-12-08 三秦網

核心提示: 北京的明十三陵享譽中外,人盡皆知。可是你知道嗎,在西安城南也有個「明十三陵」,其中也深藏著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在海內外明代氏後人中,享有重要地位。如今,其周邊著名的三兆燈籠村、炮裡塬花燈紙紮、天王村制香、引鎮制蠟,都與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請看本報記者為您一一揭密。

    石獸本報記者沈繼軍攝

    愍王朱樉墓    本報記者沈繼軍攝

編前語:北京的明十三陵享譽中外,人盡皆知。可是你知道嗎,在西安城南也有個「明十三陵」,其中也深藏著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在海內外明代氏後人中,享有重要地位。如今,其周邊著名的三兆燈籠村、炮裡塬花燈紙紮、天王村制香、引鎮制蠟,都與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請看本報記者為您一一揭密。

半個多月前,西安市雁翔路大府井村東北方向數百畝桃花盛開,從四面八方趕來賞花的遊人如織。坐落在「花海」中央的明代藩王朱樉墓,成了人們登高南望秦嶺、北望西安城區的制高點。

4月9日,記者再次來到該處,此前狹窄的神道變得寬敞,石獸、翁仲也從昔日的樹林和草叢中「跑」了出來,墓前還擺放著花籃等祭祀物品。原來,今年清明節期間,大府井村和附近九井十八寨地區群眾與百餘位海內外朱姓「明朝皇族」後裔首次聯合舉行了一次「明十三陵」祭掃禮儀和戶外民俗踏青活動,從而揭開了「明十三陵」及其周邊村落歷史的面紗。

秦王墓前神獸翁仲「跑」出草叢樹林

4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長安區韋曲街道辦事處大府井村東北方向的明代秦王朱樉(愍王)墓南側的村邊小路上看到,豎立著「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的周圍被一條紅顏色的彩條布圍擋起來,此前猶如一條鄉間小路的神道變成了一個東西寬約30米的廣場,神道兩邊原本「藏」在草叢、田地、樹林裡的華表、神獸、翁仲等器物也露出了真容。整個神道顯得寬敞、大氣。

走近墓冢,該處擺放著10多個花籃,個別花籃上還留有輓聯以及敬輓者的名稱,絕大多數名稱都是周邊大府井、二府井、簡王井等各個村子的村名,其中一個花籃上懸掛的敬輓者名稱為「朱氏宗親」。正在神道西邊一塊田地裡挖野菜的村名趙師傅說,今年是大府井村和附近九井十八寨地區村名聯合100多位海內外「明皇族」後裔第一次聯合祭掃「明十三陵」,這些花籃都是今年清明節當天祭掃明秦王墓時擺放的。

老趙告訴記者,秦愍王朱樉在太祖朱元璋的24個親王中居長,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任宗人府宗人令。兩年後,因建造王宮太過奢華和其他過失,被召還京師受責,兩年後才回到西安藩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因率兵鎮壓兆州(今甘肅臨潭)少數民族叛亂有功,受到朱元璋賞賜。同年因病去世,諡為愍,故史稱秦愍王。朱元璋為秦愍王朱樉後裔還制定了20個派字說,「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惇。」從小時候記事起,他們就經常在這裡玩耍,加上老人們經常講解,把和陵墓有關的東西都記下了。

趙師傅說,據老一輩人傳說,神道上的石虎是可以震懾古人想像中的食人屍腦的怪獸,他們小時候就常在這些石像跟前玩耍,體弱多病的孩子還常常被大人們抱到石獸和翁仲前認「乾爸」,視如「神明」,就像陝北的「栓娃石」和關中地區「拴娃磨盤」一樣,期待保佑孩子健康成長,一直要長到12歲還要謝「神」。直到上世紀90年代,還有一些村民抱著小孩子坐在石人、石馬上祈福,但大家都不是非常懂得這些石像的意義。他們作為「明十三陵」守陵人的後代,也不是很明白神道前石像的作用。

萬人首次祭掃「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守陵人的後代呢?面對記者的質疑,趙師傅說,以前聽老人們這樣說過,但沒有人專門去考察和整理,在今年清明祭掃「明十三陵」時,省民委副主席王智和省社科院趙宇共教授等專家以及存有「明皇族」家譜以及其他史料的海內外朱氏後人才說出了「明十三陵」以及杜陵塬上九井十八寨的來歷。

記者隨後聯繫到王智,他告訴記者,他長期從事西安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保護,期間會同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的省社科院趙宇共教授,專門對「明十三陵」及其周邊歷史文化進行了考察、研究。

王智說,今年清明,朱樉墓前出現的場景或許是1644年明朝亡後最大的一次民間自發祭祖活動。朱氏後裔聚集的21個村落選派了代表,這些村莊有範北村、吳高牆村、土門村、泘沱村、馬旗寨村、西辛莊村、杜永村、圍七寸、光明村、棗園村等等。而大府井村、簡王井村、南伍村等九井十八寨群眾也敲鑼打鼓,用地道的麻食招待朱氏後裔,神道兩旁聚集了上萬名群眾。

「17代、18代、19代、20代,我是時字輩的,你是信字輩的,他是永字輩的,在今年的清明節祭祀『明十三陵』現場,來自西安各地、各鄉村以及來自海內外的朱姓群眾一對家族字譜才知道自己的輩分。明朝24個藩王后裔各自有自己的家譜字序,20代一輪迴。」王智告訴記者,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竟然有這麼多明朝秦王朱樉皇族的後裔。

著名的三兆燈籠村深受其影響

王智說,明朝初建時,朱元璋為了鞏固朱氏政權,將除去太子之外的24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分封在各地為王。其中二兒子朱樉被封到西安鎮守陝西,號為秦王。由於此時的大明王朝還面臨著北方殘餘蒙元勢力的威脅,所以,駐守北方的諸王便擔負起了保衛邊疆的重任。

秦王朱樉(愍王)死後的200多年間,共有13位明藩王去逝,他們死後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餘座陪葬墓冢散落在東起鳴犢西至三爻一帶的少陵、鳳棲塬上,伴隨明朝始終,並有14座明秦藩王陵存世。當年各陵墓建築宏偉,陵前殿堂樓閣競相錯落,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園,這在有明一代和中國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分布於長安少陵塬上的明代十三代秦藩王家族墓地,曾有藩王墓13座,世子墓1座、王妃墓16座及郡王墓38座,共68座。其中,秦愍王朱樉墓葬地在大府井村東北、隱王朱尚炳墓葬地在東伍村、康王朱志邅墓葬地在大府井村東北、惠王朱公錫墓葬地在龐留村、簡王朱誠泳墓葬地在簡王井村、宣王朱懷埢墓葬地在三府井村。整個墓群分布面積較大,排列有序,以第一代秦藩王朱樉墓為中心,墓與墓之間相距不到3公裡。

每代藩王都是在生前修好墓留出將來下葬的天井,然後像南京的孝陵衛一樣派駐兩營官兵駐紮兩側進行護衛和守陵,春秋祭祀。陵墓區都有規模宏大的享殿、寢殿、配殿等。200多年來,共有九座帶天井的大墓兩邊分別駐紮了18寨官兵,世世代代守陵,並攜帶家眷和與當地百姓通婚,免除王糧國稅。守陵人必須具備一定資格,都是與皇家皇族有極深的淵源關係才可以,也有朱家本家犯罪被貶守陵的,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村落叫九井十八寨。

明朝滅亡後,明皇族為避禍,百姓如鳥獸散落到海內外各地,而許多世襲守陵人再無法離開這片土地。600多年來,守陵人的後代已經發展為46個村落,從西安城南30多公裡沿線的廣闊區域,分布有大府井村、二府井村、三府井村、四府井村、五府井村、簡王村、康王井村、十子井村、龐留村、胡留村等等村落。這些原本不納皇糧國稅的人沒有了原來的特權,除了以種地小商小販為生,許多人依然從事與守陵和祭祀相關的古老行業,如紙紮、棺木、制香、制蠟、製作花饃等。如今三兆村花燈、炮裡塬花燈紙紮、天王村制香、引鎮制蠟都可以說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保護文化遺產需要廣大群眾參與

這些守陵村落中還遺存著豐富的守陵文化和民俗禮儀、民間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朱氏家族也保留著與普通百姓不同的家譜家訓家規等儀禮以及太祖洪拳等。朱氏宗親會會長朱永金說,至今家訓中還有普通百姓家沒有的「胸懷社稷、文武兼備」等字樣。

王智告訴記者,他與前來祭掃「明十三陵」的朱氏家族後人交談過程中以及相關史料記載得知,過去明皇族祭祖要從秦王府出發,沿途出城到祭臺村歇腳做準備前往陵區,沿途還要經過三兆村、北池頭村等村,祭臺村也因此得名。大府井村劉姓較多,其先祖劉將軍就是朱氏家族從老家鳳陽帶來的心腹愛將,還有許多石、張、甕等姓氏士兵,姓氏很雜,過去村裡有關帝廟,是修墓時候的指揮部。

今天的殯葬公墓分布在東南郊地區也與當初皇族墓地位於西安城東南有關,古人認為東南是八卦中巽位,適合營建祖墓和香火。有人開玩笑說,「西安現在殯儀館選址,在600年前就由朱樉選好了。」

自朱樉「就藩」開始,對西安營建基本上奠定了600年來西安歷史地理格局,一直影響到今天,比如修西安城牆、城門、城四關、護城河、都城隍廟、鐘鼓樓、文廟、蓮花池公園、人工河、貢院、南郊藩王十三陵,還有許多歷史地理的名字、二府莊、四府莊、祭臺村等都與此有關。

王智說,西安城的歷史地理格局至今仍然受朱樉重建西安城的影響,這些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持續關注。當初駐守此地九井十八寨的守陵人後裔如果從第一代藩王算起,已經整整守護了621年。只有廣大群眾的參與,文化遺產才會得到真正的保護。

首席記者李永利實習生閆帛諭

相關焦點

  • "明朝皇族"後裔祭掃 揭西安"明十三陵"歷史面紗
    編前語:北京的明十三陵享譽中外,人盡皆知。可是你知道嗎,在西安城南也有個「明十三陵」,其中也深藏著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在海內外明代氏後人中,享有重要地位。如今,其周邊著名的三兆燈籠村、炮裡塬花燈紙紮、天王村制香、引鎮制蠟,都與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請看本報記者為您一一揭密。
  • 明秦藩王墓西安的明十三陵
    宣王朱懷埢墓前的牽馬人石像,一手持鞭一手拉韁,身著短袍,似待命出發  西方人稱西安明十三陵的石刻為「石刻動物園」,這是杜陵文管所保管的第二代秦王朱尚炳墓神道石像  編者按  西安附近的古墓葬,可謂是數不勝數,隨便翻開一張西安地區的文物地圖,各個時代、各種等級的墓葬星羅棋布。
  • 明十三陵不僅北京有,西安也有明十三陵,守陵人散布在40多個村落
    早就聽說西安也有一個明十三陵,很想看看,一直找不到具體的位置,從網上查了一下只是說都荒廢了,在村子和田地頭,就失去了興致,今年在家裡宅的太久了,想放放風去,突然想起了這個地方就看看去,導航了一下,還不是很遠,就出發去看看。
  • 鮮為人知 西安少陵塬上的「明十三陵」
    發布時間: 2012-03-30 15:40   來源: 荊楚網   進入電子報   (西安少陵塬上的「明十三陵」)  (西安少陵塬上的「明十三陵」)  西安附近的古墓葬,可謂是數不勝數,隨便翻開一張西安地區的文物地圖,各個時代、各種等級的墓葬星羅棋布。
  • 期待開發的西安明十三藩王陵
    北京明十三陵名聲遠揚,卻鮮有人知西安明十三陵。不過北京的十三陵埋的是明代十三位皇帝,而西安十三陵埋的是明十三位藩王。自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此後的二百多年間,共有十三位明藩王死後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餘座陪葬墓,形成西安的明十三陵。
  • 西安處理明秦藩王墓之宣王墓周邊傾倒垃圾事件
    「……西安長安區少陵塬上也有一處規模不小的『明十三陵』。這個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明十三陵』,最近遭到損壞。因為附近拆遷修路等緣故,建築垃圾已將陵墓院牆壓塌,石像也被泥土掩埋,出現傾斜,尤其是陵墓背後正在建的高樓大廈與古物形成了獨特對比……」近日,一些媒體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秦王墓之宣王朱懷埢墓周邊堆放渣土壓埋陵前石刻的情況進行了報導。獲悉該情況後,省市有關領導高度重視,西安市文物局局長鄭育林、副局長黃偉會同相關部門立即趕赴現場進行核查。
  • 明十三陵定陵挖掘將改編電影 《風雪定陵》已籌備
    《風雪定陵》是一部講述了北京十三陵明萬曆皇帝定陵挖掘的一部小說,詳盡描寫了從決定發掘定陵、定陵的發掘以及在此期間乃至之後所發生的各種是是非非。  《風雪定陵》 基於真實探墓改編  《風雪定陵》一書自2004年出版以來,便收穫眾多文學、歷史和考古愛好者的喜愛,曾獲臺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排行榜冠軍、美國《世界周刊》暢銷書排行榜冠軍。《風雪定陵》將基於真實史實改編,展示中國歷史上官方第一次對皇陵挖掘過程,十三陵在中國家喻戶曉。
  •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歷史上的6月20日,永樂七年(1409年6月20日),明十三陵開始營建。小編曾看過這樣的一個笑話:「大爺,請問十三陵怎麼走啊?」「……」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裡,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裡。
  • 探訪長安大府井愍王朱樉墓,明秦十三陵規模最大的墓
    每年春暖花開之時,西安長安區有一座古墓都會火遍了朋友圈,這座古墓原來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近年來確是因為一望無際的山桃花而名聲大噪,這就是西安長安區大府井村的明秦王墓。3月初春,明秦王墓周邊的百畝山桃花又開了,因為疫情原大府井村封路過了花期,但是我還是近期去探訪了這座明第一代秦王的大墓。
  • 北京明十三陵的前世今生——新老照片講解百年滄桑
    但清軍入關、建立全國統一的清朝之後,對於明朝皇帝的十三陵來說命運並不壞。也許因為多爾袞打的是「清除闖賊,替明報仇」的口號,自認是繼承明朝正統的原因,也可能是為了安撫漢民,總之清朝從地位不牢固到坐穩江山,一直對明十三陵保護有加。在守護陵寢的人員方面,清廷設司香內使,即守陵太監。這一職位始設於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長陵而下每陵設有四人。
  • 清軍入關時為何對「明十三陵」保護有加?說出來你別不信
    也許因為多爾袞打的是「清除闖賊,替明報仇」的口號,自認是繼承明朝正統的原因,也可能是為了安撫漢民,總之清朝從地位不牢固到坐穩江山,一直對明十三陵保護有加。 在守護陵寢的人員方面,清廷設司香內使,即守陵太監。這一職位始設於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長陵而下每陵設有四人。同年十一月始,命除定陵不設外,每陵改設為二人。
  • 明十三陵景區:半年81項整改 初見成效(圖)
    2015年10月,國家旅遊局根據對一些5A景區的暗訪情況,對麗江古城、西溪溼地、東方明珠、明十三陵等6家5A級景區給予嚴重警告,並限期6個月整改。其中,明十三陵景區曾被媒體曝光周邊農家院廣告牌匾無名稱、「陰陽菜單」等旅遊市場秩序亂象。
  • 在路上|少陵原上的「小十三陵」
    說到西安,人們常提及的不是秦磚漢瓦、兵馬俑,就是十三朝古都、盛唐文明,雖然自唐之後西安隨著皇權的東移而光芒漸微,但古城文明的歷史年輪依然光彩照人,鐘樓、鼓樓、西安城牆、西安都城隍廟……許多出自明朝的遺蹟仍為世人所仰慕,這一切的背後便是明朝240年間鎮守西安府的13個秦藩王,相對北京的明代帝王「十三陵」,西安明十三位秦王的陵墓亦被稱為「小十三陵」。
  • 明十三陵定陵挖掘將改編電影
    《風雪定陵》是一部講述了北京十三陵明萬曆皇帝定陵挖掘的一部小說,詳盡描寫了從決定發掘定陵、定陵的發掘以及在此期間乃至之後所發生的各種是是非非。  《風雪定陵》一書自2004年出版以來,便收穫眾多文學、歷史和考古愛好者的喜愛,曾獲臺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排行榜冠軍、美國《世界周刊》暢銷書排行榜冠軍。
  • 清朝留下「豆腐渣」工程 明十三陵泰陵開始大修
    昨天,明十三陵泰陵大修工程開工。工程投資3800萬元,預計於今年11月20日竣工。  【現狀】  祾恩殿僅剩頹牆和地基  昨日清晨,記者來到位於昌平區北部天壽山麓的十三陵長陵前。沿長陵驅車向西,穿過數片果園、村落,約10分鐘,即來到依山而建的泰陵前。
  • 西北大學赴明秦王十三陵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摘要]7月8日上午9時,歷史學院調研團師生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圖書館報告廳參加2016年陝西高校大學生暑期「一帶一路」...啟動儀式後,歷史學院明代秦王十三陵現狀調研團隊前往此次調研的駐地——西安市長安區杜陵街道辦。食宿安排就位後,隊員們經過簡要的討論,全體人員按照計劃開展工作:一隊前往愍王朱樉墳冢勘察測繪,二隊前往航天城尋找宣王墳冢。一隊在與當地村民的交談中了解到,村民對於秦愍王墓的歷史了解較為深入,至今還保存有自成系統的村落——九井十八寨,並寄希望於墓葬的開發和利用。
  • 明十三陵——長陵
    作者/樓下新垣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 明十三陵——帝陵建築的典範 悠久歷史的見證
    明十三陵——帝陵建築的典範 悠久歷史的見證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始建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13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
  • 明十三陵為何只開放了三個陵區?北京昌平區長給了答案
    下半年,明十三陵未開放陵區將有序開放!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去年10月,明十三陵宣布將退出經營回歸文保但是有很多朋友很好奇明十三陵多年來為何只開放了三個陵區對此,區長王合生給了答案一方面是由於過去昌平對於十三陵陵區的開放問題較為保守,認為基於現狀保護是重點;另一方面,在文物整理、安全措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治等保護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
  • 昌平自駕遊:明十三陵感受歷史風韻
    明十三陵是位於北京西北約40多公裡處的一個著名的陵墓區。這裡青山環抱,風景美麗,在方圓約40平方公裡的小盆地裡,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後人稱為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代皇陵,位於昌平縣天壽山下的盆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