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櫟祐
最近的數據顯示,中國居民的債務總額超過200萬億元,這意味著中國人均債務超過13萬元。許多專家說,我國已經從「儲蓄大國」變成了「債務大國」。為什麼會這樣?中國人「沒錢」?老百姓的錢去哪了?
中國社會一直流行一句叫「有土斯有財」,所以無論是國人還是華人都有儲蓄的習慣。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內地,過去由於商品經濟不發達,消費觀念一直比較保守,儲蓄率也一直是世界第一。2000年後,中國儲蓄率飆升至50%,2008年達到51.84%的歷史峰值。風向的改變也由此開始了。儲蓄率開始停滯、甚至下降。一直到2019年,在短短十年裡,中國的儲蓄率急劇下降,跌落到40%。
雖然全球平均儲蓄率為19.7%,我國儲蓄率仍處於較高水平,但如果儲蓄減去許多人的隱性貸款,恐怕不會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多少。
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居民儲蓄率迅速下降?
第一個原因是通貨膨脹成為負債率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國的通貨膨脹率與十年前有很大差距。隨著物價的快速上漲,出現了一個非常矛盾的局面,那就是每個人的工資沒有呈現相應的增長速度。因此,一些低儲蓄、低收入的家庭受物價上漲影響較大,導致家庭或個人儲蓄率下降,甚至最終入不敷出、背上了債務。
第二個原因是幾乎所有人都在炒房。
在過去十年裡,隨著消費升級,大多數中國人選擇在大城市買房買車,這耗盡了他們家庭的積蓄,承受了巨額貸款。先讓我們看幾組數據:目前,我國消費信貸總額已達11.6萬億元,超過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抵押貸款餘額為48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1996年,中國家庭平均負債率為3%,到2019年上升至55%。
所以不難解釋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存錢,為什麼我們口袋裡的錢越來越少。事實上,中國人並不願意承擔這麼高的債務,但是在過去的十年裡,房價已經漲到了很多人無法企及的水平,但是那些剛需者不得不買房安頓下來。他們只能咬緊牙關來省錢,甚至出現以「「6個錢袋子」供房的情況,許多家庭此後背上了20至30年的房貸。
車貸也是如此。許多年輕人都會買車,為了方便出行,提高生活質量,一些人寧願買車不買房。雖然市場上的汽車價格比房價便宜很多,但很多人還是選擇貸款購車。購車後短期內,車貸的壓力不小,這也會導致負債率飆升。
第三個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加劇。
我們知道,老年人是國民經濟中的消費型人口,到2019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8.1%。「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因此,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居民消費率將上升,儲蓄率將下降。這是世界其他國家走的老路,中國也在沿著這條軌跡走。
第四個原因是消費主義的盛行。
滙豐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進入職場的90後中,近九成是負債,人均負債13萬,是其月收入的18.5倍。另一家金融機構,榮360也發布了相關的消費者調查數據:中國90後群體佔貸款市場的49.31%,在亞洲同行中排名第一。同時,對於負債的90後,每4個人中就有1人使用花唄,每3人中有2人使用分期付款,每2人中就有1人沒有存款。
因為這群人生活在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他們更有能力接受新事物。在各種網絡借貸平臺上,由於「花錢太方便」,所以助推到了這群人的超前消費意識。
而一些貸款公司抓住了年輕人的心態,為了公司的利益降低了貸款門檻,這樣貸款審核就可以輕鬆通過。特別是現在一些網貸,號稱一分鐘就能貸到款,這讓一些消費欲望強烈但自制力差的年輕人陷入其中,導致負債纍纍。截至2020年6月底,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逾期6個月的信用卡未償總額已飆升至854億元。
第五個原因是高利率資產理財取代了銀行存款。
過去,由於理財渠道相對較少,理財門檻較高,理財過程相對繁瑣。然而,2010年後,隨著智慧型手機和應用程式的全面普及,簡單的理財應用程式開始進入公眾生活。
像連零錢寶、餘額寶等產品的利率更高,吸引了很多人加入。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銀行理財餘額已達23.4萬億元,非銀行機構資產管理規模也接近5.2萬億元。
寄語
有債務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有能力支撐債務。如果你只是繼續放縱自己的物慾,這將成為未來的一大隱患,你也可能「不堪重負」,在你看來,是誰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是琳琅滿目的消費品,還是年復一年上漲的商品房,還是結婚以及教育的巨額投入?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