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開辦文創大集,京杭大運河遊船開航

2020-11-21 騰訊網

本文約4000字,預計閱讀時間為9分鐘

大家好,這期的文保聯播又跟您見面了。(文保聯播 | 北海萬佛樓區域對外開放,寧郡王府進行修繕工程)一轉眼,我們「文保聯播」這個小版塊跟您見面也有小半年的時間了。回顧過去的這些留言,我們特別感謝一路支持我們的各位讀者朋友。相信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這個版塊能越來越好。我們希望這個版塊,能夠成為大伙兒共同討論文保話題的平臺。文保院落該如何保護?北京的歷史文化要如何傳承?您有任何想法都可以留言參與討論。

宋慶齡同志故居重張 兩大展覽開幕

經過一年的修繕,近期,宋慶齡同志故居重新開放,同時推出兩大展覽「永遠和黨在一起——宋慶齡與中共開國領袖展」和「三毛的樂園——宋慶齡與張樂平漫畫紀念展」。展覽由宋慶齡與中共開國領袖展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國家文物局共同主辦。

宋慶齡隨毛澤東訪蘇的留影(圖片來源:文博中國)

宋慶齡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優秀黨員,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等黨的領袖推心置腹、肝膽相照,結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情誼,留下許多感人肺腑的傳世佳話。

展覽旨在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並肩奮鬥的光榮歷史,緬懷宋慶齡與中共開國領袖的豐功偉績和革命情誼。

宋慶齡故居裡的榕樹(圖片來源:文博中國)

在展覽開幕式上還展出了周恩來和鄧穎超贈宋慶齡的石榴樹、陳毅贈的榕樹盆景、彭真贈的蓬萊松和廖承志贈的鐵樹,它們至今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12月31日。

紫竹院筠石苑景區開放

閉關修繕一年的筠石苑景區

終於在近期與我們見面啦~

喜歡江南園林風格的人們可前往體驗

筠石苑景區位於紫竹院公園北部、長河北岸,佔地面積7.1公頃,包括清涼罨秀、友賢山館、江南竹韻、斑竹麓、竹深荷靜、松筠澗、翠池、綠雲軒、筠峽等多處景點。

據紫竹院公園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70年代,筠石苑是紫竹院公園堆放花圃和材料的場地,為了打造公園北部景觀,逐步設計實施了筠石苑景區,1992年10月1日對遊客全面開放。多年來,筠石苑出現竹林老齡化、基礎設施陳舊等問題,去年10月25日,公園正式啟動對筠石苑的修繕。

改造修繕後的筠石苑景區不僅是一個以竹子和山石為主的江南園林風格山水園,還打造了外環道路系統和內環遊覽系統,滿足遊客健步和觀賞的多種需求。公園還沿外環道路,增設了多處休息空間,滿足遊客休閒放鬆的需求。

圓明園舉辦文創大集

圓明園文創大集在銀杏大道開市啦

即日起至10月31日

遊客可在文創大集上欣賞及選購文創產品

還可以參加塗鴉等各類趣味活動

近距離感觸和體驗傳統文化

此次圓明園文創大集以售賣+活動形式為主,共有18個售賣點位,貨架櫥窗上擺滿了各種商品,門類齊全。餐具瓷器、絲綢製品、紀念品、各種用具、首飾等富有圓明園特色的文創產品,琳琅滿目、獨具匠心,充滿傳統文化韻味。

近年來,圓明園在做好文物保護、遺址考古等工作的同時,不斷加強文創工作。通過兩年多不斷的探索、搜集、整理,設計研發了20多個文創系列,約800餘件文創產品,目前在售的有闔合八寶系列(絲巾、餐具、書籤)、碧瀾橋之約系列(絲巾)、仙萼長春系列(團扇、蠟筆、帆布包、筆記本)、皇家系列(小格格鏡子、書籤、數據線、龍紋捲尺、杯墊)等,深受遊客喜愛。

圓明園逐步將富有御園特色的歷史文化元素具體化,衍生出文創產品,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圓明園風採,傳播歷史文化,讓遊客把「圓明園」帶回家。

國子監國學文化節開幕

近日,第七屆北京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新聞發布會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敬一亭召開。本屆國學文化節由北京市文物局、東城區人民政府主辦,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中共東城區委宣傳部、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安定門街道辦事處承辦,將於10月12日至10月18日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舉辦,歷時7天,共舉辦國學展覽、國學講座、國學體驗、國學傳播四大類39場國學文化活動。

該活動作為東城區品牌文化活動,自2010年起已成功舉辦六屆。活動旨在展現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文化強區」戰略,不斷提升「文化東城」的品牌影響力。

本屆國學文化節延續往屆「國學聖地、德化天下」主題,圍繞「了解國學、學習國學、體驗國學、弘揚國學」的核心理念,為廣大市民帶來一場兼具豐富性、知識性、權威性、創新性、廣泛性、體驗性、參與性與傳播性的國學文化盛宴。

兩地孔廟 時空相連

本屆國學文化節開幕式將於10月12日上午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舉辦。活動將首次採用連線直播的方式,實現北京孔廟國子監國風雅韻的國學表演,與孔子故裡山東曲阜孔廟莊嚴隆重的祭孔大典的實時互動。兩地孔廟跨越地域與時空的聯動,讓兩地群眾在盛大、熱烈的氣氛中,感知、體會國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名家薈萃 精彩紛呈

本屆國學文化節發動社會各界國學力量積極參與,與國際儒學聯合會、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北京市明德書院等專業機構深度合作。邀請張立文、楊朝明、王殿卿、於建福等儒學專家,圍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論壇形式與聽眾進行思想碰撞和智慧分享。同時,舉辦北京古琴文化展及講座、書法家趙普先生的《趙普隸書論語》首發式暨書畫作品展、2019年北京祭孔大典等系列國學文化活動,增強活動權威性與專業性,為廣大市民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國學盛宴。

糧食博物館即將開門迎客

明清時期,每年大批船隻從各地向京城運送物資漕糧,通州的京杭大運河畔漕運一派繁忙。如今這一景象在博物館裡得以「重現」。10月8日,首都糧食博物館正式開館亮相。館內一處微縮場景,再現了昔日通州大運河畔場面宏大、氣氛熱烈的「開漕節」活動。

在博物館裡,大家不僅可以看到扇車、谷礱、石磨、踏碓等古代糧食加工工具,也能夠徜徉在北京的明清小巷,感受老北京糧店、酒館的獨特魅力,了解一代代北京糧食人為保障首都糧食供應,維護首都糧食安全不懈努力的奮鬥歷程。

據博物館負責人介紹,首都糧食博物館全面挖掘、整理北京糧食歷史與文化,按照「追本溯源,糧食尋根」、「千古運河,帝都漕運」、「首都糧倉,民生保障」等幾大主要篇章,通過實物展示、場景復原、聲光電多媒體等形式,從糧食的起源、種植、儲藏、運輸、加工、供應、利用多角度全方位尋找、展示北京糧食記憶,描述了從落後到先進,傳統到現代,計劃到市場,現在到未來的北京糧食變遷。

首都糧食博物館位於東城區永定門外三元街17號,建築面積一千餘平米。博物館所在的大磨坊文創園原來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北京大磨坊麵粉公司。此前,大磨坊麵粉廠的加工產能外遷六環外,老廠區被改造為大磨坊文化產業園。

據《北京志》商業卷記載,大磨坊麵粉廠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民機制麵粉廠,而後又歷經「唯一」麵粉廠、永定門糧食加工廠、北京市麵粉二廠等不同階段。1982年,當時北京市糧食工業公司從日本引進了首條油炸方便麵生產線,就落戶於此。這條生產線的產品「天壇牌」方便麵,成為很多北京人記憶中的美味。1992年,由北京市糧食工業公司同法國食品企業合資成立北京大磨坊麵粉有限公司,引進瑞士現代化小麥麵粉生產線,日加工能力達200噸。

小貼士

打卡攻略

博物館未來將免費對公眾開放;

將於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正式開門迎客。

京杭大運河(通州段)遊船通航

近期

京杭大運河(通州城市段)

舉行旅遊通航儀式

通航河道全長11.4公裡

途經通州奧體公園、運河文化廣場、

大運河森林公園、運河商務區

可飽覽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旖旎風光

運河兩岸風光旖旎(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通航儀式上,一場場精湛的表演連續將現場觀眾帶入古代運河漕運繁盛的歷史記憶裡。一節《通州賦》頌出了通州的千年歷史和風土民情;

一曲《船工號子》非遺表演唱出了當年運河兩岸,船隻絡繹不絕,船工號子此起彼伏的熱鬧景象;

一首《讓運河飛起來》帶大家窺見了千百年濃縮於一條運河的時代之變。文化內涵豐富的現場表演感染力十足,一幅幅豐富多彩的通州運河文化繽紛畫卷在北運河畔徐徐展開。

《船工號子》非遺表演(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大運河(通州城市段)旅遊通航正式啟動後,停靠在運河碼頭的遊船齊聲鳴笛。首批遊客登上遊船,體驗運河水上風光。

遊客登上遊船(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工作人員介紹,現階段開通的航線有兩條。

航線一:從二號碼頭始發,途經漕運碼頭、柳蔭碼頭,而後返回二號碼頭。

航線二:從二號碼頭始發,途經七孔橋、鳥島、漕運碼頭,後返回二號碼頭。沿途可以飽覽通州運河風景,聆聽通州人文歷史故事,臨風面水、鳥語花香,可盡享航線上愜意休閒的歡樂時光。

遊船班次及票價(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運河夜航也將在同期啟動。為方便遊客欣賞夜景,體驗運河的夜文化,夜航航線與白天航線略有不同。按照計劃,夜航開船時間為晚上7點和8點半,遊船班次將視實際售票情況調整。

南中軸御路全線貫通

站在永定門城樓上北眺,一條筆直的「步行走廊」通達正陽門箭樓。路兩側,國槐、銀杏鬱鬱蔥蔥。隨著南中軸御路全線貫通,北京中軸線申遺再添新籌。

市文物局介紹,這是今年本市重點打造的文化遺產探訪線路之一,未來還計劃通過考古、景觀設計等多種方式,提升行走的便捷程度,真正實現全程步行無「斷點」,方便更多人在漫步間,感受北京城獨特的壯美風貌。

作為今年北京市南中軸路大修工程的亮點——在珠市口至天橋路段復建的一條石板「皇家御道」已開通,供市民通行使用。(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嚴格意義講,南中軸御路新修段稱不上是文物修繕工程,因為工程是在原有市政道路基礎上直接完成鋪設,並未進行下挖考古。然而,這處景觀修建工程卻處處參照「文物」標準。舉個例子,工程實施前,專業機構研究、查證了多種歷史資料,對御路的相關形制、材質等進行了專項分析研究。最終敲定,御道規制參照正陽門城樓下現存御道遺址和《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築實測圖集》中20世紀40年代實測數據進行。

御道上的石材用料、鋪設方式和道路尺度都按老規矩來。北京史研究會會長李建平說,南中軸的打通對於整條中軸線的保護和文化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直言,打通這條路,不僅是要提升中軸線南段整體的景觀風貌和遊覽環境,也是希望更多人走上中軸線,了解這條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

更多關於御路的升級計劃已經排上日程。市文物局透露,3公裡御道及兩側的綠化景觀將做統一的提升設計,合理規劃步行路線,以期可以實現中軸線南段3公裡御道貫通,讓人們可以更便捷、更安全、更愜意地漫步中軸,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助力。這條御路兩側,中軸線上的一處處節點明珠也在煥亮。

相關焦點

  • 坐上遊船去南潯古鎮,還能欣賞京杭大運河風情
    儘管景區裡開闢有遊船項目,但航線比較短,遊客未能盡興。為迎接五一假期的旅遊熱潮,南潯古鎮景區在4月30日正式啟動「會詩南潯 走運湖州」京杭大運河(浙江)詩路走運之旅暨「水晶晶南潯」水上遊線開通儀式,依託運河水系,打造湖州市首條水上新遊線。
  • 京杭藝術家泛舟大運河:以雅之名 集河之蘊
    王剛 攝中新網杭州12月8日電 題:京杭藝術家泛舟大運河:以雅之名 集河之蘊作者 張煜歡「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大雪節氣剛過,大運河畔卻染上一層春意。一艘遊船之上,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於雪嬌演繹起《牡丹亭·遊園》片段,嫋嫋餘音間,與沿岸風光遙相呼應。
  • 京杭大運河,文化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文化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穿過2000多年的歷史,跨過1700多公裡的距離止於杭州。它是課本書籍裡的字字句句,它是歷朝歷代的工程奇蹟,它是穿城而過的悠悠歲月。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樹影斑駁,歲月留痕。如今,坐著遊船穿行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上,兩岸高樓林立。古橋回眸,槳聲燈影中,悠久的歷史與現代都市景觀就這樣微妙地融匯為一幅幅秀美壯麗的畫卷。
  • 京杭大運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正式啟航
    隨著大運河文化帶的發展建設,通航第二階段任務的不斷推進,這條千年古運河被賦予新的使命,舉世矚目。京杭大運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正式啟航。早上九點,在運河碼頭旁的售票處,遊客需出示有效證件,檢測健康碼,進行實名登記,憑健康綠卡方能購票。
  • 杭州京杭大運河需要玩多長時間夜遊門票幾點結束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位於杭州的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北起餘杭塘栖,南至錢塘江, 全長約39公裡,貫穿杭州市餘杭、拱墅、下城、江幹四個城區。
  • 在杭州停留,如何夜遊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是我們的老祖宗留給我的珍貴物質財富,和萬裡長城是一樣的。大運河在古代主要的用途就是運輸物資,連通南北,雖然現在它的地位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但是它在歷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磨滅的,對於這樣的工程,我覺得我們應該去了解,去看看。
  • 京杭大運河上的那些杭州印記
    京杭大運河,穿過2000多年的歷史,跨過1700多公裡的距離止於杭州。
  • 京杭大運河最南端 打造「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昨天,從在卡達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傳來喜訊:「中國大運河」寫進「世界遺產名錄」。  此刻,在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杭州市拱墅區,運河在境內蜿蜒12公裡,正孕育著極富運河特色的地域文化。  隨著深入推進運河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拱墅區全面建設運河文化帶,全區發展形成以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為龍頭,各類博物館、文創園區、歷史遺址、歷史街區等特色文化節點星羅棋布,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文化研究創作、文化旅遊、特色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局面,已成為展示運河文化風貌的「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 京杭大運河影響了中國後來上千年的發展
    圓明園究竟藏著多少秘密? 北大和清華為何成為中國高等學府? 本系列將和你一起探索北京城的奧秘。 如果說蕭太后河只是北京東富這首交響樂的前奏,那麼京杭大運河則是其中濃墨重彩的華章。
  • 流經衡水市的京杭大運河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流經衡水市的京杭大運河,圖為阜城縣碼頭鎮大龍灣村大運河御龍渡口。流經衡水市的京杭大運河,圖為阜城縣碼頭鎮大龍灣村大運河御龍渡口。流經衡水市的京杭大運河,圖為阜城縣碼頭鎮大龍灣村大運河御龍渡口。流經衡水市的京杭大運河,圖為阜城縣碼頭鎮大龍灣村大運河御龍渡口。流經衡水市的京杭大運河,圖為景縣安陵鎮大運河左岸的華家口夯土險工。
  • 京杭大運河名稱的由來
    京杭大運河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它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全長一千多公裡,它和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由於它是由多個河道連接而成,各條河道開通時間、修建方式和地理形態差異很大,因此各個河道都擁有各自的名稱,如京杭大運河的最早一部分為吳國修建,稱為「矸溝」;隋朝修建的為「通濟渠」和「永濟渠」;明代習慣上稱運為「漕」,如,江南運河稱「浙漕」。淮揚運河因為是由多個湖泊串聯而成,稱「湖漕」。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統稱為運河或大運河。
  •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經天津、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和浙江,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7千米。 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到了推動作用。
  • 探訪京杭大運河
    讀中國古代史,怎麼也饒不開京杭大運河。 該怎麼形容這條大河呢?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創造的兩大人類最偉大的工程,一個是長城,另一個就是京杭大運河。 攤開地圖,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悠遠的京杭大運河與迤邐的萬裡長城,組成了漢字中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字:萬裡長城從山海關起,由東向西延伸,直到嘉峪關,在群山萬壑中劃下了剛健雄渾的一撇;而大運河則從北京起始,綿延向南,直抵杭州,溝通著南北間的條條河流,寫下了深沉的一捺。
  • 挖掘京杭大運河產業 杭州要做「三篇文章」
    2018年7月12日,杭州,京杭大運河新舊對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運河轉漕達都京,策馬春風堤上行。對於杭州這座城市而言,西湖秀美,錢塘江奔放,而京杭大運河則融入於市井與民生之中,沉澱了更多的生活氣息,而如何更好地挖掘運河產業,成為近年來包括杭州在內的諸多運河沿線城市機遇之所在。
  • 城北居民注意: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小河公園都有新進展了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暫名)項目一期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日前,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暫名)項目一期順利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杭規建準字〔2020〕第2235號),標誌著項目審批手續辦理取得重大突破,項目一期進入工程建設準備階段。
  • 京杭對話:大運河「水」主沉浮 還看今朝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 錢晨菲 攝中新網杭州9月23日電(錢晨菲 徐翹楚)近日,中國大運河·杭州形象大使郎朗發布視頻,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送上祝福。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23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大運河的兩端的北京與杭州再次緊密相牽,唱響大運河傳承、利用、保護「雙城記」。流淌2500餘年,綿延1800公裡,中國人的一石一土,開鑿出了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滋養著華夏大地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塑造著自己「水」主沉浮的生動故事。
  • 京杭大運河通州城市段通航 未來有望京津冀通航聯通
    來源:新京報京杭大運河通州城市段通航開通長短兩條航線及夜航,市民可乘船遊覽;未來有望京津冀通航聯通今年國慶節,市民出遊將增添一種「新玩法」——乘船遊覽大運河。京杭大運河(通州城市段)旅遊通航儀式昨日舉行,北關閘至甘棠閘段11.4公裡正式通航。現階段,通航河道開通長短兩條航線及夜航,遊客需要在現場購票。京杭大運河(通州城市段)旅遊通航儀式昨日舉行,通航河道全長11.4公裡,遊客可欣賞沿線大運河森林公園、運河商務區等地美景。
  • 歷史性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
    因為京杭大運河加強了我國古代的南北經濟交流和交通,對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水平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交通發展的非常不便捷,一些貨物想要從南方運送到北方非常困難,地形難走,車馬勞頓。所以,在京杭大運河開鑿後便有了水上交通,此後水上交通佔據了主要交通的一大半,大大促進了我國古代的交通發展。
  • 看完才知道,京杭大運河那麼牛
    近日2020京杭對話在京開幕,來自京杭兩地的藝術家,匯聚一堂,賞美景、展才藝,共繪京杭大運河圖景。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運河全長1794公裡,比蘇伊士運河長10倍,比巴拿馬運河長20倍!
  • 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的「前世今生」
    雖然整條運河部分地區仍然處於乾涸狀態,但是運河沿岸的各個省市一直在為京杭大運河重新通航和申報世界遺產做著不懈努力。去年由國家旅遊局牽頭,京、津、冀、魯、蘇、浙六省市相關旅遊部門共同參與編制了《京杭大運河旅遊線路總體規劃》,並由山東省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競得京杭大運河旅遊線路總體規劃資格,規劃的整體思路是將京杭大運河打造成除萬裡長城、絲綢之路之外,中國的第三條線狀旅遊帶,成為吸引國內外遊客的一張「大名片」,此刻,京杭大運河再一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