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李煜一直憑藉著才華被後人稱讚,而他除了是詩人還是皇帝,是南唐後主。相對於在文學上的才華來說,他的政治才能可以說是完全不達標,不管從哪方面看,他都沒有能力去撐起這個朝廷,可是他卻穩穩噹噹地做了15年皇帝。後來被宋朝俘虜,因為沒有正確決策,導致惹下了殺身的罪禍,他的政治生涯就此告終。但他將一腔憤血都抒發進了詩詞之中,文學生涯逐漸輝煌起來。
李煜畫像
1、李璟的政治之路
南唐後主李煜是南唐最後的一位國君,他能夠上位皇帝,大多是自己祖父的功勞。他的祖父李昇當初是吳國大將徐溫的養子,徐溫在軍中任職時總會一同帶著李昇。到了徐溫去世之後,子承父業,李昇就掌管了吳國的政治相關,後又迫使吳國主下位,自己創辦國號,奪得了皇位,後來認定了君主後就恢復李姓,改其為南唐。李昇在執掌七年之後去世,李煜的父親李璟成功登位。
雖然在當時南唐是屬於十國中面積較大的地區,但是實際掌控的地方卻並不算多,到現在也只是在三四省的面積。南唐在當時面臨的比較大的威脅是北宋以及後周兩地。在顯德二年的時候,周世宗帶領軍隊出徵對南唐下手獲得了一定的勝利,李璟自己也十分清楚,南唐的力量和後周很難去抗衡,於是主動派出使者去求和,表示自己可以當成後周的附庸,並願意獻出六州之地,但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求得周世宗的同意。後幾年,周世宗去開始出兵,攻克了眾多地區,頗有直接將其佔領的氣勢。這個時候的李璟已經十分的焦慮,又提出了割地的政策,自己主動降成了諸侯王,這才穩住了自己的半壁江山。
在建隆元年之時,趙匡胤成功上位建立了北宋王朝,李璟趕緊向其捐獻各種銀兩物資,慶賀北宋獲得了勝利,還在每次節日之前都會送上一份貴重的禮物來表達自己的心意。但儘管自己已經付出了眾多,北宋卻還是有著一統的趨勢,李璟也是長期都處於驚慌之中,在驚慌中他也在密謀著為自己的朝代做些準備;更是在小心翼翼的去巴結趙匡胤,期待以此能夠拖住一段時間。
在建隆二年,李璟把南唐遷都到洪州之後因病去世,這樣的一個動亂飄搖的朝廷政權就到了李煜的身上。在李璟當年接手南朝之時也並沒有很好的打算,只是無可奈何,只能被迫接下,在接手之後,南唐還是處於興盛時期,當時的物資和經濟都十分發達,李璟也曾想過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打拼下更好的江山,但是因為中原王朝的巨大壓力,讓他很難能夠翻身,進退兩難,但為了選擇更妥當的方法,他還是違背了自己的初心,選擇處處退讓,委屈求全。
五代十國分布圖
2、李璟的文學創作才能
雖然在政治上因為所處時代的壓力沒能讓李璟發揮出自己的政治才能,但是在文學方面卻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才情,在當時他也靠著自己的才華吸引了眾多優秀文學家在自己的身邊,還形成了一個文學群體,以馮延巳為中心,留下了一大批對後代文學有著極大貢獻的詩詞,成功架起了唐詩過渡成宋詞的橋梁。
現如今他留下來的詩詞並不多,只有五首,但卻都展現出了他的才華,詩中大量描繪了重樓,青鳥等景物,抒發出了貴族男女的愁緒,絲毫沒有王侯將相之感,但在作詩中使用的一系列技巧也已經逐漸熟練起來,能夠看出他的詩詞功力的深厚,就像是在他的名篇《浣溪沙》一詩中描寫了西風殘荷,韶光憔悴的景色,從中表達出了思婦懷人的心情,讓人能夠感受到其中的相思之苦。在當時,這首詩也受到了馮延巳等人的誇讚,後來李廷機還在《全唐五代詞》中評價其為「字字佳,含秋思極妙。」,藝術感染力十分濃厚。
李璟畫像
南唐中主李璟在政治上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功勞可言,但是他的文學基因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讓李煜將其發揚光大起來。李煜的出場之所以要用他的祖父和父親二人來作為鋪墊重點還是要展現他在執掌這樣的朝廷路途中是如何生存下來的。
1、被迫推上歷史舞臺
李煜是李璟的兒子,排行老六,小的時候就十分聰明,喜歡讀書畫畫,對於音律也十分通曉。他當時雖然也和五個哥哥一起跟隨父親加官進爵,但是因為排行老六,所以能夠繼承皇位的機會幾乎是沒有的,但是或許命中注定,李煜的五個哥哥就像排著隊一樣接連去世,李煜也就成功擔任了這個重任。
在李璟去世之後,李煜就承襲了這個皇位成為了南唐後主,當時的南唐已經岌岌可危,李煜上位之後緊急派人去到宋朝獻上了一批重禮,並寫下了表文,表達了自己所處位置和心意。
之後,李煜在處理二者朝廷之間的關係時也是小心翼翼。每次李煜聽到朝廷出師獲得戰功肯定要慶祝,還會為宋朝繼續獻禮,在位多年曾多次躬身於宋朝。面對這樣的刻意「拍馬屁」的行為,趙匡胤即使還想著要繼續討伐,但表面還是假裝示好。不過隨著宋朝討伐的速度繼續加快,李煜也知道危機在不斷的加深,他也繼續去放低身段以求能夠獲得宋朝的信任。
李煜的一系列行為讓整個南唐的地位逐步降低,這樣才能夠讓趙匡胤減少猜疑,為自己的政權多獲得一天的時間。但趙匡胤也並不是吃素的,李煜的行為及其心思很難逃得出他的眼睛,他表面維持友好關係,其實私下已經不斷的對李煜進行監視。趙匡胤為了能夠進一步控制李煜,就從李煜表弟從善開始下手,假意讓他擔任職務,實則是作為人質進行監控。李煜也明白其中深意,心中惶恐不安,雖然表面還是沒有變化,但是私下卻為對戰做了準備。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唐和宋朝的矛盾也是逐漸加深。
李煜的行動最終還是敗露了。趙匡胤當初想著要採取和平政策來收復南唐,於是邀請李煜赴京淪為階下囚之後再去行動,李煜當然能夠看出趙匡胤所作所為的企圖,表示願意繼續奉貢,但是拒絕去到汴京。這下子李煜的心懷異志的行為直接被看透,趙匡胤再次下旨要求他進京,可李煜還就偏偏不去,謊稱自己生病不能前去。這樣的行為自然就給宋朝討伐南唐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藉口,趙匡胤立馬派軍隊奔向了江南。
2、政策失誤致使亡國
等李煜明白過來的時候卻為時已晚,他慌忙中派人又送去了眾多奉禮以求緩和關係,但是趙匡胤將禮物收下之後,討伐軍隊卻依舊在前進,並且趙匡胤還提前為討伐南唐做好了準備,但李煜及其君臣認為攻不上岸,自以為高枕無憂,還稱「吾亦以為兒戲耳」。可沒想到說完不久,宋朝軍隊像是如履平地般過了長江,李煜當時的朝廷班子不夠牢靠,即便有重大消息也很難能夠傳到他的耳中,就這樣在宋朝徹底登城之時,他才恍然大悟,一怒之下將皇甫繼勳殺害,想要派兵與之一搏卻發現全是徒勞。
但這個時候的趙匡胤依舊為李煜留下了一條路,就是讓他投降,但是李煜心中還是存有幻想,不能夠果斷行事,於是趙匡胤便直接下令攻城,南唐小朝廷隨之滅亡。李煜和主要臣子作為俘虜被押致京城受罰。不過趙匡胤為了能夠展現自己的帝王大度,不僅沒有治罪還給了他們高官位置,不過這也只是表面功夫,實際他是將幾人囚禁了起來。
在發下的詔書中,趙匡胤屢次提到了自己的寬容,「朕方示以寬大,為含容」,還譴責了李煜的行為,認為他「雖陳內附之言,罔效駿奔之禮,聚兵峻壘,包蓄日彰」,表示本來李煜的行為是不可原諒的,但還是給了他相應的職位,這樣的官位也能夠保全他的生命,並在之後的歲月可以逍遙自在。
到了開寶八年,李煜的政治生涯徹底終結,他在南唐執政期間的行為可以看出他的平庸,他為南唐所做的一切,或許是加快了南唐的滅亡,以至於自己只能在趙匡胤身邊低聲下氣,但國家滅亡的責任也並不全在李煜的身上,畢竟在當時的形勢之下,也很難有人能夠娶扭轉全局。
雖說政治生涯結束了,但是李煜在文學上的成就卻剛剛嶄露頭角,在京城當做俘虜的三年讓他成為了優秀的文學家。他本來就沒有承擔國之大事的能力,能夠成為南唐君主也只是因為兄長的接連去世,對於政治,他是完全沒有準備的,可以說完全是被人推上政治舞臺中央的,因為沒有能力,自然也只能接受亡國的命運。
作為皇帝的李煜能力不強,但是作為文學家的他卻是十分優秀。當時南唐地理位置優越,景色眾多,物產又十分豐富,基本上沒有什麼戰亂。南唐君臣在奢靡的環境中生活的時候也沒忘記作詞寫詩,形成了較為高雅的文化氛圍,李煜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在書法和繪畫上都有了一定的成就,文學更是讓眾多優秀作家所稱讚。明朝的王世貞就曾恆贊其「無君才而好文多藝者,李煜也。文藝為累不為益」。
李煜作品
1、書法繪畫,多才多藝
李煜在書法和繪畫上的成就眾多,他的鑑賞能力很強,而書畫作品也成為了一代經典,從他對眾多畫家和書法家的評價中就能夠窺探出一二,就比如他曾評價「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諸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等,評價的十分精闢。
此外,還有眾多行家對他的書畫評價也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就如在《宣和畫譜▪江南後主李煜書述》中就對他的書畫能進來做了一個仔細的評價,認為他「能文善書畫」,「書作顫筆,遒勁如寒松霜竹」「畫別為一格」。
2、詞創五代巔峰
在文學上,李煜的詞也到達了五代的頂峰。他的作品大概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在亡國之前,表達的多是享樂生活的描繪。在《漁夫》中寫出了漁夫釣魚時的閒情逸緻,也是以此自比,展現自己的生活場景。還有很多詞描寫的都是宮廷生活的奢侈。
不過這樣奢靡的生活在亡國後戛然而止,他作為亡國之君不得意將自己身邊的大臣,宮女都辭別,離開了當初悠閒享樂的日子,心中不免有無限的悲涼之感。這樣的巨大反差對他的心理產生了一定的打擊,但是對於詩詞卻有了一個質的提升。在亡國之後他無事可做,寫詩作詞便成為了他唯一的樂趣,他的詩詞也在這樣的鍛鍊之中變得越來越好,他用詩詞展現了自己的囚徒生活,面對各種景象都思緒萬千,情意纏綿,讓人看過之後也是無比同情。在《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中他寫道了自己身為俘虜離開南唐宮殿的場景;在《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中表達了自己對於家國的思念,展現了離別的痛哭。
這個時候的李煜雖然已經沒了權利,又因兒子和妻子的去世,心中愁苦萬分,但趙匡胤對於李煜的監視卻從沒有停下來,還是不斷的通過聊天去打探消息,最後李煜終究是死在了趙匡胤的手中,被人設計將其毒害,天才詩人也隨之逝去。
結語:
李煜成為南唐後主是命中注定,這樣的結局也是必然,但若是他能夠生在宋朝,說不定在文學上的成就會更高,但現實不同,歷史不但讓他成為了政治舞臺中心,還讓他感受到了一落千丈的反差。在政治上他無可奈何,但是在詩詞中卻可以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情,可以毫不避諱的將自己的憤恨抒發在其中。雖然李煜的死讓人有著無限的惋惜,但是在文學上的成就卻不斷的閃爍著光芒。
參考文獻:
《相見歡》
《宣和畫譜▪江南後主李煜書述》
《全唐五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