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所藏中國藝術品大量回流(圖)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日本所藏中國藝術品大量回流

  《築建圖》(宋元)

  今年10月底至今,國際藏界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大批中國藏家擁向日本海淘藝術品,日本所藏的大量中國古董隨之集體回流。面對不期而至的「文物回流季」,業內人士不禁擔心起這些「文物」的真假。

  中國藏家成為日本拍場VIP

  當下中國藝術品價格的日益高漲,使得很多藏家開始把目光投向近鄰日本的藝術品市場。在促成各類藝術品和文物陸續回流國內的同時,中國藏家也為日本藝術品市場注入了活力。

  在不久前結束的日本秋拍中,市場對中國藝術品的熱情絲毫不減,而且還出現了一系列激烈競爭的場面。10月21日,日本美協2015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圓滿落幕,最終以超21億日元總成交額收槌。由日本國際貿易企業家新井先生收藏的齊白石《四季山水(四屏)》以7150萬日元成交,這件作品被中國買家競得。另一幅吳昌碩的《紅綠梅圖》,也以1200萬日元成交,購買者也是中國人。而在10月中旬舉行的日本關西美術2015年秋拍中,佚名(宋元)《築建圖》以9993萬日元拔得全場頭籌,買家是中國知名藏家劉益謙。而據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像劉益謙這樣在日本拍賣市場海淘中國藝術品的中國藏家大有人在。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日本每年舉辦的春秋兩季拍賣會上,購藏中國文物藝術品的買家主要是中國私人收藏者,他們在日本購藏中國文物藝術品時出手闊綽,可以說目前正是他們在支撐著日本古董業界。

  隨著中國收藏市場的不斷發展,來自各階層、越來越多的中國藏家開始涉足國際拍場,而日本無疑是購買中國藝術品的近水樓臺。去年年末,甚至有中國遊客組團專程到日本參加各類藝術品拍賣會,這也在日本國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隨著前往日本拍賣市場的中國買家日益增多,一家日本知名拍賣公司還特別針對中國市場設立中國服務機構,為其在中國市場做推廣業務。

  日本藏二代願以文物換金錢

  中國文物藝術品進入日本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統計,世界上30%中國文物拍賣的貨源都來自日本,日本所藏中國文物藝術品數不勝數,單就中國古畫而言,流失日本的就有近萬件。

  1900年之前傳往日本的中國歷代藝術品,除了國家間交往贈送的國禮類外,基本上都是在民間交往過程中流出的。唐宋時期,大量日本遣唐使和留學生來華進行文化交流,他們無一例外地帶走許多中國文物;明清時期,不少日本畫家到中國「取經」,並帶走了大量中國繪畫作品。

  1900年以後,中國藝術品非正常東流的事件不斷發生。清朝滅亡以後,大量的宮中歷代書法名畫流向了日本。上世紀初,畫家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等人的作品也陸續流入日本。抗日戰爭期間,戰爭的掠奪和多種不平等交易加快中國文物藝術品流向日本的速度。改革開放後,日本人繼續在中國搜羅文物藝術品。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後,出現過一次跨國收藏中國文物藝術品熱,即便在1993年中國開啟了藝術品拍賣會的新模式,許多中國藝術品仍然被日本人拍走。

  儘管文物流失讓國人痛心疾首,但從積極的方面看,日本人對中國文物藝術品一直心懷敬仰,其留存的中國文物檔次較高,且保存狀態良好,他們優秀的文物保管技術讓國人欽佩。正是這些優勢吸引著無數中國藏家紛至沓來,日本也成為國際各拍賣行的重要「礦源」。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近30年來,日本經濟下滑,日本傳統收藏家開始出貨,以回籠資金。近年來,日本國內的收藏品賣家不斷增加,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日本國內收藏家們紛紛將手中的藝術品出售兌現,出售件數達到了金融危機前的4倍以上。此外,新一代日本收藏家的收藏品味越來越西方化,喜歡中國文物藝術品的日本收藏家日益減少,由於這些「藏二代」看不懂中國文物藝術品,又不是自己花錢買下的,所以不計成本轉手賤賣的情況屢見不鮮。然而對於收藏市場處於活躍期的中國藏市而言,日本拍場比較成熟,且富有挑戰性,這一點對中國人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筆者曾聽聞,在日本鳩居堂,有一方清代名硯,其與國內市面上的清代硯臺相比較,不僅品相好,而且價位只有國內的1/3。筆者還曾聽說,一位朋友在日本買過一件商周時期的提梁卣,當時只花了30萬元人民幣,回國後竟以1600多萬元轉賣掉了。

  赴日購買近現代「文物」需留神

  日本收藏者強烈的出售欲望和中國藏家旺盛的購買力,使得中國人爭相赴日本淘寶的熱潮還在不斷持續。對此有關專家提醒:要注意假貨風險。

  由於留存在海外的中國藝術品時間跨度長、種類繁多,對於收藏新手來說,想要鑑別海外的中國藝術品非常困難。經常觀察國際大拍不難發現,美國人很喜歡中國的青銅器,歐洲人買中國的明清瓷器會多一些,日本人也有特點,那就是他們手裡基本不留明清器物。因此,在日本買明清以後的器物要特別留個心眼,恐怕很多都是「出口轉內銷」的高仿品。

  據知情人士透露,許多日本拍賣公司背後其實是中國老闆,他們自賣自誇,主做中國人的生意。這些公司的拍品並非都是從日本當地徵集的,有些是從中國內地運出去的,這裡面真真假假、魚目混珠。當然,一些日本收藏家後代送拍的東西,也不儘是真品、精品,這其中還包括一些早期日本人收入的贗品。

  日本法律對於文物司法鑑定也不完善,鑑於日本的拍賣行對拍品的真假不負有法律責任,所以購買之前需要對相關藝術品進行充分的調查,如果是高價藝術品建議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認證,以免發生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

  當下有關中國藏家赴海外購買中國藝術品的話題正持續發酵,但購買中國頂級藝術品的事目前看來仍然只是個案,總體而言,中國藏家赴日本大量購藏中國藝術品的時機尚未成熟。 (林華)

  來源:西安晚報

相關焦點

  • 日本所藏中國藝術品大量回流(組圖)
    原標題:日本所藏中國藝術品大量回流(組圖) 日本藏二代願以文物換金錢 中國文物藝術品進入日本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統計,世界上30%中國文物拍賣的貨源都來自日本,日本所藏中國文物藝術品數不勝數,單就中國古畫而言,流失日本的就有近萬件。
  • 拍場上從日本回流的中國書畫
    即使是在改革開放之後,通過貿易渠道,流到日本的古代及近現代書畫作品也為數不少。  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日本經濟顯露頹勢,藝術品市場也進入蕭條期。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內地富人數量增多,藝術品市場迅速發展,有實力的私人收藏家不斷出現,中國藝術品在國內的成交價格逐漸超過日本,內地公私收藏直接引發日本藝術品的回流熱。
  • 日本成中國流失文物寶山 華人成促回流主力
    日本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鄰近,日本人對中國文化藝術有特別的理解和愛好,再加上兩國在近代有過一段不正常的特殊歷史,這一切都使得大量中國文物通過多種渠道流入日本,讓日本成為中國文物的寶山。比如,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佛像佛頭,三井文庫收藏的青銅器、瓷器,東京永青文庫收藏的書法作品,京都藤井有鄰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和書畫,書道博物館收藏的歷代書法等,不乏絕世佳品;四、日本前往中國的官員、商人、文化人、從軍記者等,喜歡中國歷史文化者往往作為有心人,從民間收得大量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尤以書畫作品為多,現在多藏珍於日本民間;五、清代末年,有一批中國商人仿冒古代字畫,專門賣給日本人,特別是仿明代董其昌的字
  • 外媒稱內地客在日本大量購中國文物 促古董回流
    中新網12月23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中國人海外購買文物熱也波及到日本。日本媒體報導指出,在日本各地舉辦的中國古代書籍及藝術品拍賣會吸引了眾多中國遊客。中國遊客的競購給日本的古董市場注入了活力,同時也促成了古代文物向中國的回流。
  • 砥礪奮進中的中國藝術品拍賣
    自九十年代初國內引進藝術拍賣後,藝術品拍賣迅速被國人接受,在短短二十多年裡國內藝術拍賣高潮迭起,參與的人與日俱增,買家也由最初國外為主轉為國內為主,大量的外圍資金尤其是金融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不斷地推高了中國藝術品價格。
  • 一批明清頂級官窯瓷器從日本回流(圖)
    一批明清頂級官窯瓷器從日本回流(圖) 2008年11月30日 16:07 來源:北京晚報 發表評論   包括清代恭王府舊藏和末代皇帝溥儀抵押給中國鹽業銀行的一批明清頂級官窯瓷器,日前從日本回流,明起將亮相北京保利拍賣公司2008秋拍預展,並將在此次拍賣會上拍賣。
  • 日本回流中國瓷器精品現身廈門文創品鑑交流會
    日本回流中國瓷器精品現身廈門文創品鑑交流會 而展出的從日本回流的中國唐、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瓷器精品,格外引人關注。  中國權威文物鑑定專家、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北京文物鑑定委員會常務委員、八十八歲高齡的孫學海老先生親臨廈門現場鑑定點評,深表「很震撼!」和「大開眼界」。  蒞會的香港三德弘法中心創辦人、宏法禪寺住持釋淨雄長老等眾位大德高僧亦對以「佛緣墨境」為主創題材的藝術作品表示肯定。
  • 日本、香港、臺灣古玩藝術品尋寶之經驗談
    香港是亞洲藝術品的集散中心,擁有佳士得、蘇富比等百年的拍賣公司。近來,中國內地的保利、嘉德等公司也紛紛搶佔海外市場,在香港設分公司拍賣。海外珍貴藝術品的回流也是香港是中轉站,像好萊塢街道的古玩藝術品一條街的交易也已有百年的歷史。
  • 談一談回流瓷的現狀
    古玩熱興起後,眾多藏友把收古玩的渠道從國內轉向國外。那麼筆者談一談回流瓷到底是怎麼個情況。回流瓷顧名思義是早年外銷或歷史原因出口國外而現在回購國內的瓷器。中國歷史上瓷器是主要的出口商品,明朝成為重要出口商品,直至清末依舊大量出口,所以說中國瓷器在國外自然有一定的存世量。▲乾隆時期回流瓷▲傳世環境,老化特徵光澤明顯凡事都要辯證的看問題,國外確實存有一定量的中國古瓷,那麼量大嗎?筆者認為絕對數量應該並不小,但是相對數量則不可能多。
  • 日本成中國收藏家撿漏寶地(圖)
    如果日本真是撿漏「寶地」,那這波熱潮又能持續多久?日本所藏中國文物珍品主要是什麼?藏家前往「淘寶」,又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就此,記者採訪了對日本藝術品市場瞭然於心的眾位業界專家。   確有好東西 價格普遍低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原因,日本所藏中國文物藝術品不勝其數。單就古畫而言,據統計,流失海外的達2.3萬件,其中有1/3在日本。
  • 日本回流中國文物
    藝術市場和文物市場的許多天價紀錄,很多都由日本藏家和機構創造。有的紀錄沉寂二三十年,至今沒有打破。現在,一些日本的藏家和機構在長期持有之後,決定把手裡的藝術品和文物逐漸兌現。日本東京中央拍賣公司今日起在上海花園飯店舉辦拍賣預展。  此次預展共有1500多件珍品。
  • 百年前中國文物藝術品如何流向日本
    原標題:周文翰:收藏史回顧之九 百年前中國文物藝術品如何流向日本從頒給日本委奴國王這方《漢委奴國王》蛇鈕金印開始算起,中國的藝術品、文物傳到日本,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日本收藏中國瓷器歷史悠久,法隆寺所藏青瓷就是唐代傳入日本,奈良大安寺附近村莊曾出土唐三彩瓷片。
  • 從公開信息中發現藝術品「隱情」
    鈐印:乾隆宸翰、入眼秋光儘是詩、石渠寶笈所藏。值得一提的是,該作品的來源為「日本回流」。  近年來,「日本回流」無疑成為了一塊金子招牌,特別是像日本有鄰館、根津美術館、出光美術館等機構的藏品,已經成為了近年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一大招牌。同時,像小林鬥盦等日本著名收藏家的藏品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 董國強:藝術品秋拍腰斬一半 藏家買家都沒受傷
    這位網友發問:「這是2012藝術品拍賣市場從高處跌落的一個真實寫照。藝術品的春天在哪裡?」  還是保利,2012年11月29日,保利在北京農業展覽館舉行秋拍預展,為了方便參觀者,展館內開闢了專門區域,提供各地美食、小吃、下午茶,甚至還有火鍋,吸引大眾藏家參與。  又是保利,美食宴之後的12月4日,元代王振鵬《江山勝覽圖》成為秋拍場上唯一一件億元拍品。
  • 日本戰敗之後,將大量黃金藏入隱秘之地,背後藏天大秘密
    我們知道,在一場戰爭結束後,戰敗國必定會向戰勝國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就拿中日甲午戰爭來說,清政府戰敗後就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中包括清政府要向日本割地以及賠款,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二戰結束後很少有國家主張日本賠款,甚至有的國家主動放棄了關於日本的賠款,這其中也包括中國
  • 暫行稅率3%,藝術品關稅多少更合理?
    但是,對於藝術品進口稅稅率應該降至多少合適,下調該稅率是否就能解決文物回流、盤活市場等問題,卻是眾說紛紜。「本期關注」邀請了相關專家、藏家、策展人圍繞這些焦點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從1840年至1949年的100年間,我國大量文物流散海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18個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167萬件,而海外民間藏中國文物數量則是館藏的10倍之多。進口環節高稅率成為一道橫亙在文物回歸通途的門檻,讓民間力量望而卻步,無形中將本可以通過市場渠道回流的文物拒之門外。其次,文物市場流失,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 中日文博界人士助力黃檗文物回流中國
    中日文博界人士助力黃檗文物回流中國 2019-02-28 22:00    陳暉向來賓展示日本回流的瓷器。
  • 蘇東坡唯一親筆畫被國人買下 賣家為日本人
    這也是近40年來,繼宋米芾《研山銘》手卷、圓明園牛首、虎首和猴首三件銅像、唐韓滉《五牛圖》、戰國虎形佩之後,又一頂級國寶回流,中國文物界再次為之沸騰。  1931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木石圖》在亂世中流入日本,此後下落不明。直到今年春季,佳士得拍賣行在日本進行藏品徵集時,有日本藏家主動聯繫稱手上有國寶,並發來圖片,圖片顯示的正是這幅《木石圖》。
  • 那些去了日本的中國文物,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日本,像阿部家族、藤田家族這樣偏好中國藝術品的財閥不在少數。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計,現世界上47個國家的218家博物館有中國文物167萬件,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量的10倍之多。有專家指出,最龐大的中國文物海外流失地很可能是一海之隔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