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嘆息,郭沫若

2021-01-20 補壹刀

執筆:李小飛刀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久病離世,終年86歲。


官方在郭沫若身後給予其很高的哀榮:


葉劍英主持了追悼大會,鄧小平致悼詞,肯定了郭沫若是「我國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又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和古文學家」,「是全國人民,特別是科學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廣大知識分子學習的榜樣」。



在當時,文化界掀起一股紀念和研究郭沫若的熱潮,包括巴金在內的諸多學界翹楚都為他作了文章。


但這股熱潮並沒有持續多久。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伴隨著對文革歲月的回憶和反思,以往不受重視的獨立知識分子受到推崇,而體制內的代表性學者普遍由熱轉涼,郭沫若首當其衝。客觀而言,這是輿論自發的一種平衡。但漸漸地也造成了新的失衡。



首先開炮的是港臺的一批研究者,因為「揭穿了郭的臉譜,就揭穿了黨控制大陸文壇」,郭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品德在他們的著作中受到猛烈抨擊,成為「東抄西湊,見異思遷,前後矛盾的文學機會主義者」,他的文學、歷史、美學成就變得要麼是抄襲之作,要麼一錢不值。


這些著作和研究向內傳播,也帶動了大陸民間對郭沫若的再解構。對郭美化大躍進、文革的一系列作品、表態進行深挖和嘲諷。


他「親愛的江青同志,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的讚歌被發掘出來,備受詬病。這樣的讚歌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令人不齒的。他和毛主席之間相互應和的詩作,由文人與偉人對話的美談,下落為溜須拍馬的「汙點」。


至於坊間流傳郭沫若說過「毛主席賽過我親爺爺」「史達林是我爸爸」這類的話,經刀哥查閱材料發現,這些都是他人偽造的。



到了網際網路時代,他的個人生活、婚姻關係進一步被發掘出來。百度「郭沫若」,可以搜出多少「漢奸郭沫若到底糟蹋了多少女人」或者「郭沫若蹂躪于氏姐妹」這樣的文章,定格他拋妻棄子的「渣男」形象。


郭沫若與日本妻子合影


在網際網路上,郭沫若「好色」、「投機」、「阿諛逢迎」、「刻薄成性」,是「文壇中品格最壞的不學無術者」;而在學術界,有關郭沫若研究也頗為冷門。需要說,對受到這樣的待遇,郭本人要負一定責任。但已經到了21世紀,我們該具備了客觀評價郭沫若的格局。


對郭沫若的學術成就,業內有共識,但社會上了解不多。有誰知道,郭沫若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現代浪漫抒情小說;有誰知道,他留下了600 萬字譯文,是開創至今仍在被沿用翻譯範式的翻譯大家。


有誰知道,他是新詩的開創者,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在他成就卓然的考古學、金石學、古器物學、文獻學領域,「大師」有胡適、有陳寅恪、有王國維、有馮友蘭,誰會想到他郭沫若呢?



最終,輿論繞了一圈又回到他的晚景臨終上來,有一種說法是,一個兒子在文革中被害,一個兒子在文革中自殺,讓郭沫若晚年倍感悽涼,他開始用毛筆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抄寫愛子的日記,一共抄了八大冊,直到去世,都置於案頭。


一聲嘆息,郭沫若。


的確,郭沫若這個從四川樂山沙灣走出的秀才,終其一生都與他的國家和主義亦步亦趨,從未在書齋中埋頭於真正純粹的學術。


形勢需要他作白話文,他便去作《神女》《鳳凰涅槃》;形勢需要他去著史,他便去研究甲骨文;形勢需要他去寫戲,他便去編排《屈原》《虎符》;形勢需要他丟下學術去做個社會活動家,他又去做個社會活動家。


郭沫若與《屈原》演員合影


他的人生也從未安靜。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最血腥的日子裡,他火線入黨,被蔣介石通緝,避居日本。1937盧溝橋事變爆發,他又受共產黨召喚,拋下日本妻子和五個孩子,秘密登船回到上海。


郭沫若避居日本時的照片


重回故土的郭沫若,發下「此次別婦拋兒,專程回國,系下絕大決心。蓋國勢危殆至此,舍全民族一致精誠團結,對敵抗戰外,實無他道。沫若為赴國難而來,當為祖國而犧牲」這樣的毒誓。


如果那時的他能預知自己今後的際遇,身後的評價,會不會決意不再當國家與主義的奴隸,掉頭而去?



歷史不能假設。不過,對他以及當時中國一批知識分子來說,國家與主義從來不是操縱他們的提線,而是他們獨立人格與意志的主動選擇。


因此,如果把郭沫若的學術、經歷與他的家國、主義兩相切割,他就不是郭沫若了。


現代一些人詬病郭沫若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史觀,他們說,如果如郭所言,中國也與馬克思筆下的歐洲一樣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樣的社會演進,是無法解釋中國歷史的許多細節的,中華文明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何在。


可惜,在那個中華民族被當做劣等民族看待的年代,一個最尊重歷史民族的歷史早已不再受人尊重,中華文明的特殊就意味著說,中國是世界文明的棄兒。


而郭沫若所做的,就是通過典籍、考古、研究,把中華文明這跟斷了的線拼命跟世界接上去,告訴世界和中國人自己,馬克思這個已經被證明在俄羅斯成功了的主義也是可以解釋中國的,中國歷史上也走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也是有資格朝更高級的社會去的


郭沫若主編的救亡日報


哪怕一個罪犯,都應該受到公正的審判。任何一個人都有權,也應該得到公正的評價,更何況是一個具備複雜性人格的歷史人物。


對郭沫若,今天的我們當然可以反感他那些諂媚的讚歌,可以質疑他的一些言行,但不能始終停留在對他膚淺的指責上,對他自以為是的鄙視上。忽略和無視郭沫若在很多領域做出的貢獻,是狹隘的,對郭沫若是不公正的。




比方說命名「馬踏飛燕」這尊青銅器,是郭沫若古文物研究中的一件再小不過的小事。近幾天的新聞是,因為學界認為「馬踏飛燕」這個舊名字不準確,因此給確定了新的稱呼。大量新聞就此把標題做在了「郭沫若是錯的」「郭沫若亂起名」這個點上。


這又消費了一波郭沫若。有多少人會再去想起,若不是郭沫若慧眼識珠,恐怕這尊國寶至今仍在某個地方博物館裡吃灰。



這便也罷了,然而我們給「馬踏飛燕」創造了一個多麼高明的新名字呢?——銅奔馬,呵呵,也許以後還可以有別的什麼金奔馬、木奔馬、土奔馬的罷。


一聲嘆息,郭沫若。


今天,無論是定案還是翻案,郭沫若這個人和他所處的時代,都在逐漸離我們遠去,對未來更有益處的做法是,看看郭沫若留下了什麼,從裡面找出依然閃著光的火花。


比如,在民族復興的大時代下,如何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接口,定位我們的文明所獨有的價值。在這方面,郭沫若以往被刻意忽視了。


在西方現代文明的衝擊下,近百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在形式習俗上受到巨大衝擊、洗刷殆盡,文化內核也被認為是僵化保守的。


與一般人不同,郭沫若認為傳統文化這顆老樹的樹身很可能已無法復活,但它獨特的精神還可以發芽。郭沫若因此特別推崇先秦和商周,他希望到中華文明幼年期去,汲取那種進取心和創造力,發掘中國文化的根本傳統,讓它重新「活」起來。


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


這樣,中華文化呼喚復興的就不是籠統的傳統文化,而是復興炎黃子孫的進取精神和創造力。如果能重新發掘出這種創造力,復興中國文化就不簡單是繼承過去,而是通向未來的方式。


除此之外,以及,對我們每個人都非常重要的,想要有這些作為所必須的精神力和意志。


郭沫若17歲時,一場大病嚴重損害了他的聽力,他是在雙耳重聽的狀態下求學聽課的,重聽幾乎讓他發瘋,幾乎想自殺。


到35歲時,又一場大病幾乎徹底讓他失聰,以後聽力再未恢復。


他是以半殘疾人的身份,奠定了他在中國近現代文學、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美學、翻譯學上的地位。


一聲嘆息,郭沫若。


往期精彩回顧:


半島驚世變局,東北人半年前就這麼說


一場流血的改革告訴我們,有三大錯誤不能犯


神了,連續兩年押中高考作文題!沒關注刀哥的考生腸子都悔青了


稜鏡門五周年,老大哥 still watching you!


撇開中國的半島終戰宣言,無效!


新鴻門宴?香會將對中國打出哪幾發炮彈


等著挑撥中俄關係的人,從來沒歇著

相關焦點

  • 寧國府慶祝中秋,牆外傳來一聲嘆息,嘆息之人竟是他
    《紅樓夢》開篇就以神話傳說開始,其中有很多怪力亂神的說法,但要說最恐怖的事件還是八月十四日寧國府家宴上從祠堂牆下傳過來的那一聲嘆息,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此回是七十五回,已經到了故事得下半段,我認為按照前八十回的故事線索,傾向紅樓夢為一百零八回比較靠譜。
  • 話劇《甄嬛傳》把宮鬥煉成一聲嘆息(圖)
    原標題:話劇《甄嬛傳》把宮鬥煉成一聲嘆息(圖)   本報訊(記者牛春梅)把七本書,七十集的電視劇變成一部兩小時的舞臺劇,也許需要神奇的「魔法」。前晚首演的話劇《甄嬛傳》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難得的是它舉重若輕,把跌宕起伏、眼花繚亂的宮鬥劇凝練成幾句成長的嘆息——「一起一落,一生一死。
  • 杯葛的藝術--趣評馮小剛《一聲嘆息》
    響是肯定有的,畢竟這也成了好幾天的娛樂熱點,大家也都知道了兩個事實,一是《一聲嘆息》票房挺好,二是馮小剛夫婦挺牛。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說杯葛的,一如酒桌上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擱杯子的。有的人撂下杯子舉座皆驚,這宴席就不對味了,這酒就沒法喝了;有的人想放杯子嚇唬人,別人或是談笑如常當你沒來,或是乾脆鼓掌相送再贈幾句風涼話。大牌如張藝謀,杯葛坎城電影節,其效果也就讓對方回應作個解釋。
  • 六耳獼猴被孫悟空打死後,如來發出一聲嘆息,他發現了什麼?
    可是在六耳獼猴死後,如來佛祖卻對著孫悟空發出了一聲嘆息,這一聲嘆息代表什麼意思呢?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話說,假猴子剛出現的時候,唐僧剛和孫悟空吵了一架。唐僧以為這個猴子就是孫悟空,正在氣頭上的他就沒給六耳獼猴好臉。六耳獼猴索性給了唐僧一棒子。要知道,唐僧雖然經常被綁,但還從來沒有人敢真揍他呢,這妖怪也真是大膽。
  • 蔡邕的一聲嘆息,不僅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還延緩了古代文化進展
    但是僅僅是因為蔡邕的一聲嘆息之聲,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和女兒的幸福。 飛白體 一聲嘆息 可是一個如此名士,最後卻因為一聲嘆息之聲就被王允下獄
  • 論三國悲劇人物,此人因為一聲嘆息,慘遭王允殺害
    表面上,王允殺蔡邕是因為他在董卓死後發出一聲嘆息,然後被認定為董卓的同黨,然而真實的目的卻不是這樣。《後漢書》中對蔡邕的死是有詳細記載的,蔡邕在董卓死後情不自禁發出一聲嘆息,這聲嘆息可能是同情,也可能是因為其他原因,不湊巧的是偏偏被王允知道了。於是,王允就認定蔡邕是董卓的同黨,將其殘忍地殺害。
  • 賈府眾人還在吟詩作對,秦氏再旁邊一聲嘆息
    前面這些人還在吟詩作對,還不知道自己的大厄運將要來,秦氏在那邊長長嘆息一聲,一聽,祠堂裡面窗戶嗡嗡響,這個地方真的會覺得毛骨悚然。曹雪芹真會想,怎麼來寫賈府衰,你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嗎?我想不出來。在中秋的這個時候,一聲鬼嘆息,這個力量要比你囉哩吧嗦地講半天強得多。這種超自然的力量,與命運有關。曹雪芹一直有這個想法,個人的命運、家族的命運、國族的命運都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推動、在控制。這個時候賈家要衰亡了,來這麼一聲嘆息,等於發出第一槍。寫得好!這個時候如果秦氏的鬼魂跑出來講一段話,那就糟了。
  • 歷史的一聲嘆息
    張居正與朱翊鈞君臣關係的變遷,只能是一聲嘆息。木子,一個沒事喜歡寫寫文章的大齡青年,胸無大志,三餐粥飯,但求餬口,半榻詩書,亦可寄情,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 一聲嘆息一生痛
    一聲嘆息一生痛_9_1.jpeg這一戰,徹底加速了中國的第一次大一統的步伐,秦統一中國的最後一塊大石頭被搬開,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根大梁被鑿塌,北方最後的一個強國趙國被打殘,再也沒有緩過來。一聲嘆息一生痛_9_2.jpeg長平之戰紀念館趙括的失敗讓他成為了只會誇誇其談,沒有真憑實學的代名詞。趙括在接任主帥之前,趙軍的統帥是廉頗,很多人都認為換掉廉頗是趙軍失敗的主要原因。那麼如果趙王不換掉廉頗,這場戰爭的結局將會如何呢?
  • 安和橋下的一聲嘆息
    「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樣回不來」以及跌宕的手鼓,是安和橋下的一聲嘆息,這裡面滲透出的懷舊情緒和人味兒,是鋼筋混凝土的沉默不語。《董小姐》是一首旋律和結構都十分簡單的歌,但正是因為這種「簡單」,才使得它能夠被那麼多的人喜愛並傳唱。這首歌的歌詞敘事性和畫面感極強,「愛上一匹野馬 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這讓我感到絕望 董小姐」,不管是董小姐張小姐周小姐,這首歌唱的都是這個癲狂時代的集體症候。
  • 0-1:一聲嘆息!「雙標」下,山東魯能泰山轟然倒下?
    一、一聲嘆息!然而,從去年年末開始,魯能泰山隊就漸頹勢,逐漸歸於平庸,在被上海申花「奪去」亞冠資格後,又去江蘇蘇寧「搶了」中超四強的排位,真的是「日落西山」,「江河日下」!對於此支已步入遲暮的「英雄之師」,我們只能選擇:一聲嘆息!二、0-1:「雙標」下,山東魯能泰山轟然倒下?由於受疫情影響,今年的中超比賽全部採用本土的「土裁判」,然後,三輪過後,「土裁判」執法讓人們真正見證了什麼叫「土」?
  • 張九齡:開元盛唐的最後一聲嘆息!
    在歷史的長河中,一代名相張九齡成為了開元盛唐的最後一聲嘆息。張九齡,唐朝名相,著名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在歷史的長河中,一代名相張九齡成為了開元盛唐的最後一聲嘆息。官宦世家,少能致遠678年,張九齡在廣東韶關市出生,當時的張家在廣東一帶頗有聲望,從張九齡的曾祖父開始,便在廣東任職,過了很多年,各方面關係都處理的不錯。可以說,張九齡一出生,一條康莊大道就已經鋪好。幼年的張九齡聰明敏捷,五六歲便能吟詩作對,自小就展示出過人的才華,是當地有名的「神童」。
  • 英語提前答完物理一聲嘆息
    英語提前答完物理一聲嘆息
  • 郭沫若最討厭的妻子,獨自生活了68年,死了都沒有一句怨言
    1912年正月十五,郭沫若奉父母之命回到四川樂山老家。這次回家,郭沫若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結婚,他的妻子就是張瓊華。讓我們把事情拉回到1911年,當時郭沫若19歲,在成都高等學堂設立的中學讀書。就在這時,一封家書打亂了郭沫若繼續求學的念頭。母親在信中告訴郭沫若,她為他安排了婚事。這個女孩就是蘇溪農場張家的女兒張瓊花。
  • 壯士暮年的陸遊,一聲嘆息,化作千古一杯茶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這首詩一開頭,陸遊洋洋得意地帶領大家,在他家周圍逛了一圈。然後,輕搖紙扇,眉飛色舞地給俺們做了一回導遊。陸導長嘆一聲說,謝謝你們了,讀者朋友——數百年後,你們依然能來到我的詩中,聽我介紹我那可愛的家鄉——紹興。可是,你們知道嗎?我當時寫這首詩的時候啊,身邊像年輕時能與我一同策馬縱橫、指點江山的朋友,已經沒有了!
  • 洗不白的趙括,黑不了的範睢,白起還是一聲嘆息!
    一代戰神白起因殺俘太多不得善終,死於內鬥亦讓後人不免一聲嘆息!範睢在正史與野史中的存在感都不算強,雄才大略,睚眥必報,本就適合加入更多的戲劇衝突於這個角色當中。我很喜歡本劇的編劇很好的利用了範睢這個角色將一代戰神白起洗白了,也給了趙軍將士以哀榮,讓本就洗不白的趙括也沒那麼窩囊了,更可貴的是沒有黑範睢。
  • 情書·鄭錦行|一聲嘆息,就好像能夠到你的夢
    粗獷的日子每天都在刷新  可愛你的這顆心,我不曾變過  更不曾,打擾過任何一個人  親愛的,抵達這裡的時候  我發現天空變低了,是真的  那種觸手便可以  夠到雨水,夠到雲朵  這裡的夜晚也很安靜了  一聲嘆息
  • 關羽被殺劉備痛哭倒地,為何張飛被殺劉備卻是只嘆息一聲?
    關羽被殺劉備痛哭倒地,為何張飛被殺劉備卻是只嘆息一聲?為人十分的暴躁,最喜歡喝酒和鞭打士卒,劉備說了很多次都不能改正,在聽說關羽被害的消息後,心中也是悲痛煩悶,喝酒解愁,喝醉後鞭打近侍,被近侍所怨恨,在趁張飛睡著了之後,偷偷的進入張飛的營帳殺了張飛,帶著他的頭顱投降了魏國,劉備聽說了張飛被殺之後,嘆息了一句:「噫!飛死矣。」
  • 張楚 短篇小說就是深夜裡的一聲嘆息
    他作品中的惡總是要比善更普遍也更綿軟,且總會有人在內心做著道德與欲望的博弈,同時伴隨著掙扎者的嘆息。新京報:你床頭現在放著哪些書?為什麼讀它們?張楚:說起來可笑,我床頭放著的是本少兒版的《莊子》,有圖畫還有釋文,是兒子落在我房間的。沒事了讀一讀很有意思。莊子是個有趣而偉大的先知。新京報:最欣賞的作家有哪些?
  • 聽了顏婆多的話,唐姬幽幽地嘆息了一聲
    「唉……」聽了顏婆多的話,唐姬幽幽地嘆息了一聲,然後說道:「妹妹哪裡知道,其實將軍打完了這一仗,後面大概就是要退兵了。而到了他退兵之日,當然就是我和將軍分別之時,我哪裡能夠和他一同回去。」她這話,聽得顏婆多一陣奇怪,她遂是問道:「將軍就算退兵,也是可以帶著姐姐,一同回去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