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貺殿-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廟。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已是殿閣輝煌。"天貺"即天賜的意思,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一起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
天貺殿雄踞岱廟正中,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又名仁安殿、峻極殿。它採用的是「九五」之制及重簷廡殿頂的形式,雕梁彩棟,貼金繪垣,丹牆壁立,重簷疊角,為中國古建築的最高營造形制。
天貺殿的來歷
公元1008年,北宋和遼在澶淵籤訂了屈辱的條約-「澶淵之盟」。宋真宗為平息朝野內外的怨氣,更為了平息主戰派的不滿,鞏固其統治,採納副相王欽若的「天降昭書」的騙局,於同年十月率領群臣,車載「天書」來到泰山,舉行了隆重的答謝天恩告祭大禮,並頒令每年六月初六為「天貺節」。笠年,下詔擴建岱廟,敕造天貺殿,殿內祀東嶽大帝泰山神。
泰山神像高4.4米,頭頂冕旒,手持圭板。神龕前上方懸有雍正皇帝題的「岱封錫福」匾額和乾隆皇帝題的「大德曰生」匾,殿內的東西北三壁繪有著名的《啟蹕迴鑾圖》為中國道教壁畫傑作之一。
大殿內闊九間,進深四間,重簷八角,鬥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簷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簷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鬥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為四個復鬥式藻井,餘為方形平棋天花板,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
殿前寬闊的大露臺分上下兩層,雕欄環抱。露臺兩側各有一座御碑亭,內立乾隆皇帝拜謁岱廟的詩碑。御碑亭內的石碑上刻著:「時巡指江國, 致祀遣春官, 茲取回程近, 親瞻祭席簞。大生功配帝,如在貌臨壇, 肅拜無私禱, 抒誠心始安,謁岱廟作。 壬午孟夏御筆。」在大露臺東西兩側,各有一隻碩大墩實的鐵缸,遊人至此,每每駐足近觀。
在古代帝王心中,自己是天命派遣,於凡間管治世人。所謂「君權天受」,為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讓萬民臣服。可見泰山神「帝」的身份也是古代帝王所樂見的,為的是在思想上麻痺、禁錮大眾,利於其統治。泰山神與帝王同一殿制,天貺殿和太和殿的級別是一樣的,但又不能完全一樣,所以也就有了天貺殿只比北京太和殿矮三磚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