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文旅部、國家衛健委4月13日聯合下發的《關於做好旅遊景區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開放工作的通知》要求,泰山岱廟景區內展室自4月15日起暫停對外開放,景區室露天區域繼續開放!
內展室不讓看了,咱就來看看岱廟內露天區域的景吧!
岱廟簡介
岱廟,舊稱「東嶽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嶽大帝泰山神」,被稱為道教神府,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居住和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地處南起舊泰城南門至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6米,東西寬237米,面積9.65萬平方米。
室外主要景點
遙參亭
」遙參亭「是岱廟建築群南北軸線上的第一組建築、岱廟的入口,古代帝王來泰山均先在此「草參」,再入廟祭祀。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壘臺,臺上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改泰安東嶽廟前草參亭為遙參亭,民間素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說。
正陽門
岱廟城四周有門八個,向南開的五個,中為正陽門,左為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為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東門名青陽,也叫東華門;西門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北門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
正陽代表天,是人君的象徵。古人說「日者,眾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正陽門譽為帝王之門,與岱廟內供奉的神是「帝」的身份相符。
厚載門
厚載代表地,也叫後宰門。厚載取自《易-坤》所說的「坤厚載物。」
天貺殿,岱廟主體建築,元朝稱仁安殿,明代稱峻極殿,民國改稱今名,採用中國古代建築最高規格建造,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大成殿,並稱為中國三大宮殿式建築。殿面九間,進深五間,八根紅色大簷柱矗於廊前,重簷廡殿頂,熠熠生輝,巍峨聳立,肅穆莊嚴。
岱廟碑林
岱廟碑藏形制各異,現存300餘處,是天然的中國歷代書法博物館,故有岱廟碑林之稱。著名的有秦李斯小篆碑,漢代隸書「張遷碑」、「衡方碑」,晉代三大豐碑之「孫夫人」碑,唐「雙束碑」,宋至清歷代御製碑及現代名人題刻等,時間跨度達二千餘年。內容多為封禪告祭、廟宇創建重修、文人題詩等。
「第一山」碑刻,豎刻行書,末署「米芾書」。米芾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第一山」三字,氣勢磅礴,行雲流水,觀之有意到筆到之內涵,深得書家及書法愛好者讚許。
銅亭
銅亭又名「金闕」,全銅鑄造,表面鎏金,純銅仿木卯榫結構,卯榫結構特點是物件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體現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漢柏院
位於廟東南角,院內有漢柏,故稱漢柏院。周圍有古柏5株,傳為漢武帝所植。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景之一。樹下有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題《漢柏詩碣》。院內存歷代碑碣90塊,僅乾隆皇帝登岱傳作就有26塊,詩30首。
唐槐院
位於岱廟西側軸線,與東側的漢柏院遙相呼應,因院有唐槐而得名。樹下有明萬曆年間甘一驥書「唐槐」大字碑和清康熙年間張鵬翮題《唐槐詩》碑。存有清乾隆帝親筆題刻:「兔目當年李氏槐,枒槎老乾倚春階、何當綠葉生齊日、高枕羲皇夢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