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12月3日9時36分,隨著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以下簡稱中俄東線)吉林長嶺分輸站出站閥門徐徐開啟,歷時500餘天緊張施工建設的中俄東線中段(吉林長嶺-河北永清)工程畫上圓滿句號,正式投產運營。這是國家管網集團成立以來在工程建設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標誌著來自俄羅斯的清潔天然氣即將正式抵達首都北京和京津冀腹地,為首都經濟圈的快速發展注入新動力。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在我國境內途經9個省區市,境內段新建管道3371公裡,利用已建管道1740公裡,按照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設。其中,北段(黑龍江黑河-吉林長嶺)已於2019年12月投產通氣;南段(河北永清-上海)於今年7月啟動建設。此次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段的建成投產,將有利於改善環渤海地區空氣品質,拉動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完善區域能源結構;同時與已建的東北、華北管網、陝京管道系統及大連、唐山LNG、遼河儲氣庫等互聯互通,有效增強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供應能力和調峰應急保障能力,提升供氣能力2700萬立方米/日,助力今冬明春北方地區清潔取暖。
一年來,中俄東線廣大幹部員工和建設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平安管道、綠色管道、發展管道、友誼管道」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保證管道建設和投運安全可靠,以實際行動保障北段安全平穩輸送和中段按期建成投運。截至目前,中俄東線已安全平穩輸送俄羅斯天然氣近40億立方米。全線投產通氣後,年最大輸氣能力可達38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4億人口。
據了解,中俄東線工程是我國第三代大輸量天然氣管道標誌性工程,是我國首條建設的1422毫米超大口徑、X80高鋼級、12兆帕高壓力等級的天然氣管道,從建設期到運營期始終堅持「全數位化移交、全智能化運營、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通過「移動端+雲計算+大數據」的體系架構,集成項目全生命周期數據,實現管道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也是我國智能管道的試點工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能源界,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