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經歷了漫長蟄伏期的行業,都會迎來一次大爆發,這是市場對企業專注、務實、創新,虔誠的饋贈。如今,醫療器械正迎來這樣一場厚積薄發。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將整個醫療行業推上了風口,本土器械創新迅速崛起,
一級市場誕生了聯影醫療、啟明醫療、微創心通等獨角獸公司;
二級市場邁瑞醫療市值超3874億元,春立醫療股價實現了2年10多倍漲幅......
種種表現似乎都預示著國產醫療器械的黃金時代已至。
不少人將未來十年,喻為器械發展的黃金十年。隨著市場流動、資本加碼,這句話,似乎早已成為國內器械從業者的共識。
為什麼會有「醫療器械黃金十年」?
為什麼會有「醫療器械行業將迎來黃金10年」這樣的推斷?
①第二大醫療市場是「虛名」,產業結構仍需升級
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雖然具備了一定的醫療器械製造能力,但醫療器械產品依然存在結構性差距。
如技術、材料、裝備和工藝水平等方面的差距,缺乏自主創新技術引領下的新概念,難以製造出符合醫學技術趨勢的高附加值新產品,產業結構過於分散。
據顯示:醫療器械生產企業90%以上為中小型企業,主營收入年平均在3000萬-4000萬元,與國內製藥企業的3億-4億元相比較,還存在巨大差距。
②器械VS藥品,器械市場空間更優異!
獲批對比:
2019年,NMPA共批准53個新藥,其中進口新藥共39個,國產新藥僅14個,國產佔比26.4%。
2019年,技術含量較高的第三類醫療器械共1335項獲批,其中境內1055項,佔79.0%。
營收:
跨國藥企在中國業績較強勢,在2019年中國區總收入佔到全球總收入中:輝瑞普強佔據26%、阿斯利康佔據21%、諾和諾德佔據11%、拜耳佔據9%、賽諾菲佔據8%......
反觀跨國器械公司,中國區業務佔其業務比重較小,羅氏診斷作為IVD龍頭,中國區總收入也只佔到全球總收入的17%。
而大部分器械公司未單獨披露中國區收入,僅是作為亞太區或者新興市場的一部分合併披露:
美敦力新興市場收入佔比15%(中國區包括在新興市場內,收入佔比低於10%)波士頓科學亞太市場佔比18%BD亞太市場佔比16%雅培亞太市場佔比7%
增速:
在器械細分領域,國產企業正加速發展。如化學發光領域,在2019年,邁瑞、安圖等國產企業收入增速遠快於IVD巨頭羅氏(<10%)。
聯影醫療在高端MRI、 PET-CT等方面也打破了進口壟斷,開始搶佔跨國器械企業佔領的市場。
③器械行業彈性和增長空間更大
從全球醫療器械的100強可以看到,只有美敦力和強生是300億美元銷售額量級的,100億美元左右的只佔到一半,再下來就是50億美元的公司,剩下的是大量的10億美元級別的公司。
作為醫械第二大規模的市場國,一哥「邁瑞」也只排到34名,不過雖然中國醫療器械起步低,但也意味著彈性和增長空間更大,並且其擁有獨特的特色:
品種繁多,機會分散—— 醫療器械的細分領域具有獨特的多樣性,品類多意味著我們投資和創業的機會也非常多。
增長速度快,利潤豐厚—— 雖然器械的毛利率低於藥品,但藥品投入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遠遠高於器械,一般醫療器械的毛利率都大於50%,如果是一些細分如高值耗材這些就更高,可以達到80%。
投入風險相對低,周期相對短......
國產器械蛻變正當時!
在這樣一個黃金時機,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經歷三重門」後,逐漸蛻變,從代理到原創,從低端到高端,
第一重,以邁瑞醫療、安圖生物、邁克生物等為代表的國產企業,從代理起家,由代理轉為自主研發,研發的產品也逐漸從低端走向高端;
第二重,順應國產替代戰略,以樂普醫療、微創醫療為代表的國產企業,專注研發技術含量高的醫療器械,與跨國器械企業爭奪國內市場;
第三重,以啟明醫療、心脈醫療、聯影醫療、南微醫學為代表的國產企業,自主研發,本土創新,部分國產原創產品甚至在國際上處於領先位置。
從細分領域趨勢來看:
在全新的器械領域,如TAVR、結直腸癌早篩、可吸收支架、心室輔助裝置(人工心臟)等器械細分領域國產企業先於外企獲批,國產佔據主導,意味著未來中國器械增量市場很可能由國產佔據主導;
傳統的器械領域,國產企業在高端逐漸突破,PET-CT、高端彩超、化學發光、高端監護儀、骨關節器械等國產替代率不斷提高,中國醫療器械存量市場國產替代已經開始有質的變化。
中國市值500強榜單,醫療器械公司再創新高
近日,據統計在上海、深圳、香港、紐約等全球15個交易所上市的中國上市公司共計7425家,市值500強中醫藥生物領域共61家公司進入榜單,其中16家為醫療器械公司再創新高。
▲中國市值500強榜單(16家醫療器械企業)
從整體榜單的情況來看,新冠疫情為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部分領域業務都有爆炸式增長。
邁瑞穩居「一哥」:
具體來看,醫械類的榜首依舊是國產械企「一哥」邁瑞醫療,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監護儀、呼吸機、輸注泵,便攜彩超、移動DR,多種儀器等和疫情直接相關的產品增長不同程度加速,拉動作用尤為顯著。
根據邁瑞醫療發布的財報,2020年Q1實現營業總收入47.4億元,同比增長21.4%,在五百強排名中,從年初的65名直接前進到第28名。
萬泰、新產業成行業新貴:
剛剛上市萬泰生物、新產業兩家公司成為了這場疫情洗禮之下的贏家。
萬泰生物主要產品有核酸檢測試劑、HPV疫苗等,自4月上市以來,連續26個漲停,40天股價翻15.6倍,總市值超過592.3億元。此後萬泰生物仍一路走高,截止7月初,市值已達到715億。
新產業專攻免疫診斷中的化學發光技術,是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擁有納米磁性微球、發光試劑、全自動化學發光儀器、試劑原料四大技術平臺的公司。自5月12日在創業板掛牌上市,也連續14個交易日漲停,截止7月初,市值衝破709億。
華大、萬孚市值漲幅超過100%:
華大基因在疫情期間拿到核酸、抗體雙證,其火眼實驗室為全球抗疫做出卓越貢獻,華大還拿下沙特18.7億的核酸檢測合同。
Q1營收7.9億,同比增長+35.7%。華大基因2020年1月2日時市值為274億,到7月初市值已達624億元,翻了一番。
萬孚作為中國POCT的領軍企業和醫療器械市值前十的企業,在疫情爆發初期就奮戰在武漢。
其成功研發了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試劑和抗體檢測試劑,並成功出口歐盟。目前,其新冠抗體產品已經覆蓋到韓國、德國、義大利、巴西、委內瑞拉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老牌A股上市公司安圖生物、第三方IVD實驗室的代表金域醫學等IVD公司均有不俗表現,從在500強榜單的排名中來看,均有百名以上的大幅度提升。
橫向內修,縱向拓寬,看未來國產如何超越
儘管國產企業迎來爆發增長,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正視:與跨國醫械企業相比差距還很大!那麼在這10年黃金期,國產如何實現超越呢?
縱向:苦練內功,專注細分賽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醫療器械單賽道領域,國內龍頭百花齊放:
體外診斷的安圖生物、萬孚生物骨科的大博醫療、凱利泰、愛康醫療、春立醫療血管介入的心脈醫療微創外科的南微醫學血液淨化的健帆生物
不過,醫學影像本身就是非常寬的行業,包括超聲、DR、MRI、CT還有核醫學設備(PET、SPECT)等,要想縱向深耕,就必須必然涉及到本領域的橫向擴張。
具體來看,
超聲是發展最好的賽道,上市公司就有邁瑞、開立、祥生三家;DR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國內已經是紅海一片,萬東為龍頭;MRI和CT兩類大放設備則面臨相同的處境:低端市場已成紅海,國產廠家競爭激烈東軟為國產龍頭,中高端市場仍是以GPS為代表的進口品牌所主導。
儘管國產龍頭覆蓋了主要的設備(DR、MRI、CT)賽道,市場空間看上去是足夠大,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大部分核心產品技術還是沿用國外醫療器械公司,原產很少。
如何做真正開創性的產品,成為某條新賽道的開荒者,技術和專利處於絕對領先,產品不僅限於國內,而是全球化擴張,是未來醫療器械黃金時期國產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橫向:併購拓寬賽道
器械領域單條賽道天花板明顯,單個賽道的細分龍頭,由於缺乏原創性、技術代差較大,依靠單個賽道主導市場顯然不實際。
若想突破,則必須通過跨賽道擴張。而這就必然談到第二類龍頭 —— 跨領域公司,比如邁瑞、微創醫療、威高、樂普醫療等。
邁瑞對於海外併購一直情有獨鍾,將其視為打開海外銷售市場的重要方式。從2008年以來,邁瑞醫療併購13起,其中國際併購4起。
可以說,目前通過併購整合,邁瑞醫療已經小有成效,其生命信息與支持、醫學影像與IVD,均為細分市場龍頭。血球和生化為國產第一,血球媲美國際巨頭,化學發光已位列國產第三。
目前全球疫情持續,邁瑞醫療也迎來利好,在此次疫情中,其產品需求暴增,例如呼吸機的國內需求量就翻了6倍多,監護、移動 DR、輸注、呼吸等需求全面爆發,海外採購訂單源源不斷。
而且在這次疫情中,邁瑞還收到很多海外訂單,包括亞太地區、歐洲和中東等。
微創通過大手筆、前瞻性的布局規劃,已成為國內心腦血管介入當之無愧的老大哥,旗下冠脈支架、心脈的外周支架、心通的介入瓣膜、神通的腦血管介入等都處於第一梯隊。
當然,跨界收購也帶來了超乎想像的考驗,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來打磨、消化、吸收,這也需要企業去權衡!
如今的醫療器械市場結果趨於優化,高端市場有待發力。期待國產的爆發,在後疫情時代一戰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