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實我們都誤解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2020-12-19 舊史心說

中華歷史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學到古人們的一些知識文化,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而我們常常會聽到老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其他兩孝又是指的什麼呢?想必我們都聽過這一句話,常常有一些家長,也經常會用這一句話來壓自己,沒有結婚或者沒有嫁人的兒女。但是其他的兩孝又是指的什麼呢?又是誰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呢?

根據史料記載,這一句話最初出現在《孟子》中。其中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是孟子評價舜結婚的事情,因為舜的父親從來就不喜歡他,在舜的後母你入門之後舜的父親就想逼死舜。當舜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他的父親根本就不會來幫他主持,所以他只好自己迎親,而這就是孟子口中的無後。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無後就是表達一個人不能孝養他的父母,也不能愛護他的家人。但是這句話並不是在批判舜,雖然他不孝,但是他沒有稟告父母,卻和稟告了一樣。看到這裡很多人就會疑問的說,這個「無後」難道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沒有後代嗎?怎麼變成了不告而娶呢?

其實孟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也指了其他兩不孝。根據現在的學者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傾向於「後」就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和本分。但是在東漢末年的《孟子章句》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第一不孝就是將自己的親人陷入不義之地,第二個就是不侍奉家裡的窮人和老人,而第三不孝,就是沒有妻子和後代。

再結合我們中國現在的狀況,現在人口眾多,特別是在讀大學的,或者剛剛從事一些工作的年輕人,他們每年回家都會被自己的長輩催親。最後我來給大家總結一下就是根據古代的語言風格,「不孝有三」中的這個「3」其實是一個虛數,它表示的是很多的不孝,並不是指真正意義上的「三」,所以我們認為的不孝順或者孝順,都是從是否違背人倫常識而定的。

故事就講到這裡嘍,喜歡筆者的可以點個關注哦!

相關焦點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孟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現在普遍的理解是,「在不孝的行為裡面,沒有後代是最不孝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婁讀lou二聲)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裡「三」指多的意思,其正確解釋是,「不孝的行為有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真的弄明白了這句話真正的含義了嗎?
    生活中,經常聽到催婚的人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掛在嘴邊。大意是沒有子孫是為最大的不孝順。然而這樣理解這句話對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一談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什麼?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以來諸多觀點都默認「無後」為沒有後代的意思。但是近幾年來,屢屢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無後為大」這句話一直被人誤解。他們認為,「無後」應該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
  • 古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多人都誤解了這句話的本意
    眾所周知,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其他文化影響很大,就比如我們口口相傳的俗語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對於俗語,其中很多都和人倫禮數和深刻道理有關係,有些俗語雖然簡潔,但是簡潔的話語中又包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和社會規則,這些規則也領導著我們的為人處世和道德建設。
  • 被誤解了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應該這樣理解
    在古裝電視或者網絡古言中,我們總會看到不能生孩子的女人被夫家休棄的時候,就會說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瞧瞧,你不在孩子,就是大大的不孝順呀!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子嗣延綿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古人納妾,也是為了子嗣的繁衍,在三年內,正妻不能生孩子,就會被允許納妾,並且納妾的費用是妻子從嫁妝裡拿出來。所有,我們從來都沒有懷疑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裡的「後」指的就是孩子,後代。有人還會問,既然不孝有三,那第二和第三是什麼呢?三人成眾,三木成林。
  • 這4句流傳千年的「真理」,我們一直誤解了其真正的含義
    這句話被經常被用來作為勸告,但是其實孔子的本意並不是這樣的,以德報怨的下一句是「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因此實際上,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如果你用「德」來回報別人「怨」,那麼別人的「德」應該如何回報呢?正確的做法是,對方如何對待你,你就如何對待對方。
  •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難道沒有兒子,就是大不孝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大家很熟悉,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孝有三種,沒有後代為最大,再具體一點,就是沒有生兒子,就是大不孝。所以這句話經常用來勸別人結婚生子,甚至被當成重男輕女的理由。如果這樣想法,那就嚴重誤解古人的意思了。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不是指沒有後代,這句話被嚴重誤解了
    他說:「嘿,我跟你娃娃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不結婚怎麼傳宗接代?」然後老子就直翻白眼,誰告訴你無後為大是指傳宗接代了,就算是吧,可又是誰告訴你老子結婚的使命是傳宗接代了,我特麼要的是愛情,你們不懂!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實精華在下半句,道盡了人性的現實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話就是現代人拿去勸說晚輩結婚生子、傳宗接代用的。 一句流傳了上千年的老話真的是大眾所認為的那樣嗎? 想要正確的理解它,就必需要找到此話的源頭,它是出自於《孟子·離婁上》,原文如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本意是什麼?另外兩種不孝行為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本意是什麼?另外兩種不孝行為是什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我國自古就奉承的「孝」,古語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何為孝?孝體現在哪三個方面?讓小編來為大家盤點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歡哦!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是這樣,再也不怕媽媽催婚了
    馬上又要過年了,每到過年的時候,很多大齡青年都會面對一個共同的難關,那就是父母和親戚的花式催婚,而父母最常用的說辭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他們往往會說,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說法,如果不儘快結婚,生育後代,那就是大大的不孝。
  • 被誤傳千年的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經過老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期間難免會有一些誤傳。就像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最大的不孝嗎?其實這句話就是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上。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比起一出生家庭條件就優越的人,他們可能飽經生活的磨難,經歷了太多坎坷,抱怨自己的出生,因為家庭環境的原因,沒能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導致孩子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創傷,他們對於自己的父母更多的是存在著怨恨的心理。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但"無後"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 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誤解了多少人
    在平時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部分人都以為是不孝順父母的事件有三種,最嚴重的就是沒有子孫後代了。非也,孟子這句流傳千古的俗語並非如此膚淺。正所謂,三人成虎。也就是說,一個人說集市上出現了一隻老虎,幾乎沒有人會去信。而兩個人一起喊集市上出現了老虎,就會有一些人半信半疑了。
  • 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很多年,本意跟周禮有關
    文·段宏剛可以說,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被人們誤解了2000多年的一句名言,直到現在,很多人依然執迷不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意思為:不孝順的表現形式有三個級別,以不盡後輩的本分和職責為最大的不孝。很多人對這句話誤解為:不夠孝順的做法有三個,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顯然不對,等於是歪曲了孟子的本意。
  • 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你知道嗎?
    我們都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孟子他老人家認為不孝順的表現有很多種,但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是最不孝順的。「無後為大」,這裡指的無後並不是說沒有後代的意思,而是指沒有盡到後輩應盡的本分。
  • 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還有啥?原來真的誤解了!
    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還有啥?原來真的誤解了!古人云:「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這句作為世人信奉的道義,千百年來一直傳唱不衰。世人皆知,「孝道」是傳統文化最濃重的一部分,不論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下,孝道都被視為道德的最高標準,甚至被封建王朝推崇到治國安邦的基本國策,可見「孝道」的社會凝聚力,任何文化都無法比擬,影響之深遠綿亙於古今。中國古話中有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老話流傳上千年來人們對此深信無疑,並且很多人認為最大不孝就是不能延續香火,傳宗接代。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沒有後代的意思,為何有人故意曲解!
    於是我打開搜尋引擎,發現網上關於這件事的討論並不少,尤其是很多歷史自媒體的標題,很是吸睛,諸如:《被騙了2000年: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根本不是沒有後代就不孝的意思》《孝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是怎樣的
    孟子說:「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後代的罪過為最大。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所以,君子認為他雖然沒有稟告,但實際上和稟告了一樣。」中華民族傳統上十分重視對祖先的祭祀,歷史上長期有設立宗祠和祖墳的傳統,在現代,我們依然保留著清明節上墳的習俗。傳統上,男性後裔肩負著祭祀祖先、上墳掃墓的職責,如果一個家庭沒有男性後代,其先祖就會無人祭祀,成為「孤魂野鬼」,這一情形被稱為「絕後」,也就是最大的不孝。所以,「傳宗接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古自今,傳宗接代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最為看重,畢竟那個時候有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而這句話的原文出自孟子的一部古典著作,書中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而人們對這句話中的「無後」二字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