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學到古人們的一些知識文化,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而我們常常會聽到老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其他兩孝又是指的什麼呢?想必我們都聽過這一句話,常常有一些家長,也經常會用這一句話來壓自己,沒有結婚或者沒有嫁人的兒女。但是其他的兩孝又是指的什麼呢?又是誰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呢?
根據史料記載,這一句話最初出現在《孟子》中。其中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是孟子評價舜結婚的事情,因為舜的父親從來就不喜歡他,在舜的後母你入門之後舜的父親就想逼死舜。當舜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他的父親根本就不會來幫他主持,所以他只好自己迎親,而這就是孟子口中的無後。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無後就是表達一個人不能孝養他的父母,也不能愛護他的家人。但是這句話並不是在批判舜,雖然他不孝,但是他沒有稟告父母,卻和稟告了一樣。看到這裡很多人就會疑問的說,這個「無後」難道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沒有後代嗎?怎麼變成了不告而娶呢?
其實孟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也指了其他兩不孝。根據現在的學者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傾向於「後」就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和本分。但是在東漢末年的《孟子章句》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第一不孝就是將自己的親人陷入不義之地,第二個就是不侍奉家裡的窮人和老人,而第三不孝,就是沒有妻子和後代。
再結合我們中國現在的狀況,現在人口眾多,特別是在讀大學的,或者剛剛從事一些工作的年輕人,他們每年回家都會被自己的長輩催親。最後我來給大家總結一下就是根據古代的語言風格,「不孝有三」中的這個「3」其實是一個虛數,它表示的是很多的不孝,並不是指真正意義上的「三」,所以我們認為的不孝順或者孝順,都是從是否違背人倫常識而定的。
故事就講到這裡嘍,喜歡筆者的可以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