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2020-12-02 騰訊網

聊起三國故事,大家基本都會想到關羽大意失荊州,人們都喜歡英雄,更會悲嘆英雄末路的故事,尤其是想到關羽失荊州成為三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直接導致蜀漢集團走下坡路,更加加重了這一事件的戲劇性和關注度。

是的,關於關羽是否大意失荊州的話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關羽放了不該放的人,罵了不該罵的人,後面會重點探討這一說法是否靠譜。

也有人說關羽性格所致,傲慢不可一世,並非大意;有人說是呂蒙和孫權的驕兵之計讓他落入圈套,即便是劉備親自坐鎮也未必能夠倖免於難;有人說是曹操集團樊城故意兵敗,誘敵深入,聯合孫權,兩面夾擊。

總之,為關羽洗脫罪名的居多,畢竟他是中國人上千年喜愛甚至神話的英雄嘛,不想要他背上汙點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眾人的觀點多是就事論事,筆者不想人云亦云,這裡從一個不一樣的視角去看這件事,從戰略的角度去看。

還記得諸葛亮隆中對,對劉備說,「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不愧為偉大的戰略家,跟東吳魯肅為孫權謀劃的戰略是不謀而合的,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劉備前期也是按照諸葛亮的戰略一步步從黑暗走向曙光,東聯孫權擊敗曹操,定荊州,下巴蜀,開闢蜀漢基業。

秦國居函谷關之地利,蠶食諸侯,吞併天下;

漢高祖被項羽打發到蜀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居高臨下,在垓下之圍擊敗項羽,建立蜀漢;

彼時的蜀漢是人才濟濟,國力雄厚,更重要的是佔據了政治的制高點,匡扶漢室,得人心順民意,天下讀書人士族還是對漢室有很深的忠誠度的。

可以說是劉備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不出意外的話,以天府之國蜀地和漢中為基礎,以荊州為跳板,以東吳為盟友,一支軍出荊州取洛陽,一支軍出漢中取長安,攻下兩都,北方基本可以平定,那時候孫權自然是俯首歸順。

偏偏意外發生了,關羽兵敗被殺,劉備怒而興師,孫劉聯盟破裂,夷陵大敗,蜀漢積蓄十年的糧草軍力毀於一旦,劉備病死白帝城,壯志未酬,託孤諸葛亮,東吳縱然僥倖贏得戰爭,也是傷痕累累,曹魏坐收漁翁之利。

天下局勢逆轉的劇變,戲劇性的轉變,生性謹慎的諸葛亮執掌權利,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已經穩固,難有大的機遇,蜀漢註定是無力完成統一天下的使命了。

總之,這一系列事件,關羽失荊州是導火索,很多人說關羽是放錯一人,罵錯一人,這裡來探討一下。

說關羽放錯一人顯然是沒有歷史常識的,還沉浸在三國演義的小說情節裡。

三國演義裡說,關羽在華容道截擊曹操,感念其舊日恩情,放走了曹操殘餘部隊,這個沒有歷史憑證。如果果真是這樣,那可能是劉備集團最大的歷史性失誤,可比當年曹操在許昌放走劉備魚龍入海的歷史懸疑了。小說也是為了塑造關羽義薄雲天的氣概,重情重義大丈夫也,不足為信。

不過關羽罵孫權,那是有歷史記載的真實事件。

《三國志關羽傳》說,「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短短一句話,孫權的權謀隱忍和關羽的狂傲,當時的衝突對立和矛盾升級顯而易見。

雖然那句經典名言「虎女安能嫁犬子」 多半是小說虛構的,關羽再沒有情商也不大可能說出這種話來,但是兩國相交辱其使跟掌摑孫權有什麼區別呢?

關羽當真是「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後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孫權貴為一方諸侯,該與劉備平起平坐,主動提出與你結為親家,已經是屈尊降貴了。不接受也就罷了,可以委婉回絕,當面辱罵,那就太過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本來孫權還在考慮是幫劉備進攻中原還是接受曹操的利誘襲擊荊州,這一下子直接把他推到曹操陣營裡去了,悲劇也就不可以避免了。

所以,總結來說,關羽在戰略上犯錯有致命的兩點。

一,錯誤的時機發動戰爭。

隆中對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等到天下有變,則率荊州軍進軍中原。關羽太急於求成,看到劉備諸武將在蜀中和漢中紛紛建功,心癢難耐,也希望有所表現,才不負五虎上將位列榜首的威名。

馬超歸降劉備後,「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三國志關羽傳),可以看出他爭強好勝的性格,諸葛亮在中間迴旋才化解他的心結。

一則當時蜀漢剛剛平定,百廢待興,亟需蓄精養銳,休養生息;二則未到諸葛亮所說天下有變的時機;三是劉備還無力派出另一隻軍隊出漢中協同作戰,關羽屬於孤軍作戰,妄動幹戈,不得民心。

二,不慎落入東吳的圈套。

荊州本身就是四戰之地,腹背受敵,以劉表之才能想太平無事已經是奢望,更何況主動出擊 ,必須確保後方穩固。

不排除孫權是故意示弱的驕兵之計,他不想看到蜀漢和曹魏中任何一方勢力坐大,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對他是最有力的。孫吳畢竟只是錢塘小吏孫堅建立的地方政權,沒有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先機,也沒有劉備漢室後裔劉皇叔的資歷,簡單說就是沒什麼政治資本,偏安一隅是最好的選擇。

撕破臉皮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的,利用關羽的傲慢,「自取其辱」是再好不過了,讓關羽感覺一方諸侯如此,下面的武將更不值一提了,所以呂蒙也好,陸遜也好,都不在關羽的眼裡了。

同時也讓天下人知道,襲擊荊州是關羽辱罵在前,佔住輿論上風。

當然最大的誘惑還是荊州了,孫權是個務實主義者,佔據一塊地盤遠比掛個「丞相」或「皇叔」的虛名來得實在。

但是關羽的傲慢是難辭其咎了,終究還是要回到大意失荊州的這句話。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焦點

  •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大意嗎?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的大意嗎?關羽大意失荊州,已經成為口頭禪。到底是不是關羽大意丟失了荊州,社會已經不在意了,因為大家都認定荊州就是關羽的大意丟失的。筆者以為認定荊州是關羽因大意丟失的,未免有點冤枉了關羽。
  •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只是因為大意嗎?
    通常會以大意失荊州來形容,但關羽真的是因為大意才丟失荊州,從而導致兵敗身亡的嗎?在筆者看來,不盡然。影視劇當中關羽的形象筆者認為關羽並不是真正的大意,從而導致荊州丟失。真正讓關羽丟失荊州的事,是因為關羽自己的孤傲,從而導致荊州的丟失。而現在所說的大意失荊州,大多只是後人對關羽的一種包容,為其推卸責任。荊州的地理位置在當時至關重要,一開始並不是關羽獨自一人鎮守,而是軍師諸葛亮與其共同帶兵。但後來劉備西進,身邊軍師龐統不幸中箭身亡,於是將諸葛亮掉往劉備身邊指揮作戰。不得以荊州只能交予關羽獨自一人鎮守。
  •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是關羽大意了嗎?
    大意失荊州文/張超關羽,字雲長,河東解人,三國時期蜀漢「五虎上將」之首。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給關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溫酒斬華雄」「匹馬斬顏良」「千裡走單騎」「單刀赴會」等我們耳熟能詳的精彩篇章的主角都是關羽。關羽終其一生忠於劉備,忠於蜀漢政權。因此,他備受歷代帝王的推崇。
  •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是大意嗎?
    明清時期,關羽的名位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成為與孔子並駕齊驅的文武二聖。正是在這種文化偏好下,上至皇帝,下到平民,人們都儘可能對關羽的生平進行粉飾和潤色,「大意失荊州」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公案。對於失荊州,不是關羽武力、能力、謀略、水平、德操、人品等有問題,而是關羽太驕傲,一不留神,大意了。
  • 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大意失荊州對大家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三國典故,講的是蜀漢名將關羽遠徵曹魏樊城攻打曹仁,卻大意中了東吳詭計,被東吳偷襲而兵敗,最後敗走麥城被俘殺並丟失荊州的故事。關羽大意失荊州到底是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 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大意還是無奈!
    麼麼噠忠義化生的戰神關二爺,作為劉備集團的二把手,真的像傳說中的那樣大意失荊州嗎?其實細細看看,未必是這樣,三國演義當中不過是被羅貫中藝術加工的小說而已,真實歷史並非如此。劉備能把荊州大本營交給關羽,不僅僅是桃園結義的兄弟之情對他的信任,更是因為關羽有勇有某,在三國也是屈指可數的軍事家。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後全軍覆沒,真的只是因為「大意」嗎?
    一、大意失荊州雖然赤壁之戰,讓周瑜一戰成名。但獲利最大的,無疑是劉備。不僅告別了被曹操追著打的局面,而且事業上也迎來了春天。對於他丟失荊州,人們都感覺特別惋惜。由此,後世衍化出一句俗語:關羽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那麼關羽,真的是因為大意,才丟失的荊州嗎?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事實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
    三國演義和電視劇都把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說成是關羽大意,總結出了失敗的原因是關羽的傲慢以及關羽的大意。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關羽劇照首先荊州當時是什麼情況?從湘水之盟後,關羽只擁有荊州的三個郡,關羽靠著這三個郡北上與曹仁交戰,圍曹仁於樊城,困呂常於襄陽,又水淹七軍拿下了于禁率領的增援部隊,此時雖然徐晃在宛城,但是徐晃部下都是新兵,戰鬥力很弱不足畏懼,根本打不過關羽,(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曹操也讓徐晃不要輕舉妄動,讓徐晃等待援軍,事實上徐晃在與關羽交戰之前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關羽的歷史事跡,我相信大部人都受到《三國演義》這部作品的影響。過五關斬六將,掛印封金,斬顏良誅文丑,水淹七軍等等數不勝數。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
  • 荊州之失是偶然還是必然,真的是關羽大意才失去荊州的嗎?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被後世尊為武聖人,節義無雙,人稱關公而不名。在小說家筆下,更是忠勇無敵,溫酒斬華雄,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最終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父子歸天。《三國演義》到底是小說,歷史上的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嗎?
  •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正原因
    關羽失荊州具體細節我在這裡就不闡述了,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以至於流傳下來一句俗語,關公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其實導致關公失敗原因雖然錯綜複雜,但主要原因是其性格決定的,關羽剛愎自用一貫高傲自冷,雖的確能力超凡脫俗,但也養過分自信的結果。
  • 荊州失守,都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這背後真的是這樣嗎?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謝州鎮)人。東漢末年名將,千古「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而他的人生「汙點」廣為流傳的便是「大意失荊州」了,可真的是他大意失的荊州麼?荊州(今湖北省地級市),別名江陵。古時九州之一,因其水陸交通方便,為天下之腹,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紛亂爭霸中擁有絕對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劉備集團中的龐統遭到西川劉璋部將張任的埋伏身亡後,劉備命諸葛亮及張飛、趙雲等入西川對付劉璋,命關羽鎮守荊州。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在他的失敗後面,還隱藏著什麼秘密
    後來中國留下一句俗語,叫做「關羽大意失荊州」。可是這麼大個荊州,怎麼會說丟就丟了呢?僅僅是因為關羽的大意嗎?我們看,關羽在出兵攻打襄樊的時候,對東吳的防備還是很嚴密的。因為在此之前的湘水之爭時,東吳就靠偷襲一夜之間奪取了關羽的零陵、長沙和桂陽三郡。所以,關羽在出師之前,除了留下足夠的兵力,還在沿江構建烽火臺。
  • 「大意失荊州」,關羽到底有多「大意」?
    「大意失荊州」,關羽到底是有多「大意」呢?這麼貴重的寶地「借來」不容易應該重兵把守,為何讓脾氣暴躁的關羽來守呢?劉備覺得讓關羽守荊州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在諸葛亮看來關羽真不如張飛,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不如群眾的力量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 揭秘: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真相
    原標題:揭秘: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真相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率軍攻打荊州北部的樊城。樊城的守軍主將是曹仁,曹操又派出大將于禁率領七軍前來援救。到了八月,漢水暴漲,水高五至六丈,于禁所率領的七軍全部被水淹沒。關羽乘機率領水軍攻擊于禁和龐德,最終于禁投降,龐德不降被殺。
  •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2020-12-09 17:55
  • 都說「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嗎?專家:真實原因並非如此
    武聖「關羽」這耳熟能詳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而作為五虎上將之一,最大的敗筆恐怕就是"大意失荊州",可仔細的分析,你就會知道失去荊州的責任並不是全歸咎與關羽。關羽在帶兵攻打曹操的時候,在沿著江邊設下了眾多烽火臺和防禦工事,這上將可不是吹出來的,完全具備了合格武濤謀略,但是百密一疏。雖然荊州的失去關羽承擔一部分責任,但也脫離不了諸葛亮的謀略,因為諸葛亮的戰略部署本身就存在極其嚴重的問題。
  • 諸葛亮為什麼要故意失荊州? 揭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真相
    諸葛亮為什麼要故意失荊州? 揭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真相時間:2018-04-26 19:31   來源:吾愛詩經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諸葛亮為什麼要故意失荊州?揭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真相 說到諸葛亮小編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諸葛亮是三國時期 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諸葛亮在當時也是被人們稱作是神機妙算的人,那麼,有不少的人也是在說,這麼聰明的人諸葛亮為什麼要故意失荊州呢?   原標題:諸葛亮為什麼要故意失荊州?
  • 「大意失荊州」,關羽到底有多「大意」呢?
    「大意失荊州」,關羽到底是有多「大意」呢?這麼貴重的寶地「借來」不容易應該重兵把守,為何讓脾氣暴躁的關羽來守呢?,劉備覺得讓關羽守荊州是在合適不過的人選,在諸葛亮看來關羽真不如張飛,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不如群眾的力量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 關羽大意失荊州,看似是「大意」,實則早有預謀了
    然而關羽卻擅自出兵北伐,這給了東吳可乘之機,呂蒙帶領手下成功偷襲了荊州,讓關羽前後被夾擊,這也是著名的「關羽大意失荊州」。 荊州的重要程度 我們制定荊州非常重要,那麼荊州到底是有多重要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