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耳誘之,亂而去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擊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以上就是孫子對詭計的總結,以後的三十六計也都是以這套理論偉基礎演化,延伸而來的。這就是戰場用計的精髓、大多數的詭計出發點是引誘對方犯錯,對方犯錯失誤了,就好辦了。就想籃球賽場上的防守反擊,你一個失誤,就可能輕易的送對手得分。如果對方不犯錯,那怎麼辦呢,就等到,跟他耗,派間諜,斷糧草,各種布置安排,總之一定要打破平衡才能出戰,這叫先勝。所以你看,一場戰役,其實真正的拿到拿槍上去幹,就那麼一會,都是在準備,籌劃,等待。不能等待是性格缺陷。總覺得要戰鬥才是英雄男子漢,不懂得等待是戰鬥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孫子兵法》中對詭道的分析有很多,後來南北朝時候直接又來個三十六計。其實,計謀無非就那麼多,你再怎麼變,也離不開本源。戰略欺騙,收買,製造混亂,避其鋒芒,以逸待勞,離間等等吧。《三十六計》只能當個故事聽聽,真正的精髓在這裡。但是,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演」出來的計是不一樣的,把你的哪怕是微微的一點弱點最大化,已達到摧毀你的目的。
而人活著其實就是打一場戰爭,沒有硝煙的戰爭。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在這錯綜複雜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呢?小編不才,總結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就是三戒。佛法有一門叫律宗,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大大小小的戒條很多,讓受眾從根本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的心理。最主要的三戒就是:貪嗔痴。《孫子兵法》也有三戒:「夫霸天下者,毋貪,毋忿,毋急,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想稱霸天下的人,不要貪心,不要太容易發怒,不要急躁。貪心呢會讓你失去更多,憤怒就會讓你有難,急躁就會摔跟頭。審查利害大小而圖之,哪需要貪心呢?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斟酌事情輕重緩急,從容安排。遵守這三條戒律,霸業就將成啊。
其次,守本心。你一定要搞清楚你要的是啥,對自己要了解。搞清楚你的本職工作是啥,不能亂來。盡忠職守。你身為主將,你就該好好打仗,其他亂七八糟的別想,想多了,就容易失誤。就容易分神。到後來吃虧的還是自己。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因為司馬懿知道你諸葛亮著急要打,速戰速決,不然糧食不夠吃,你自己就退兵了。司馬懿高掛免戰牌,任你百般挑釁就是不出,諸葛亮給他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司馬懿看了看還是不出戰,最後諸葛亮心力憔悴病逝軍中。
司馬懿這就是很強的「本謀意識」,始終不忘自己的根本目的,基本戰爭方針。沒亂。沒有追求一些個細枝末節而忘了本質,因此才得勝了。所以佛經說:「不忘初心,方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