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兵者,詭道也」,讓很多人誤讀了《孫子兵法》

2020-12-08 大劉說歷史

《孫子兵法》這本書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它寫成的時候大約是春秋末期,到現在已經有2500多年了。全書一共三卷十三篇,共6千多字。作者是春秋時期的將軍孫武。這本書自從成書以來,被歷史上很多名人解讀過。第一個系統性地給它做注釋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曹操,後來又被很多名家做注釋、解讀,流傳到現在。

一說到兵法,我們大多數第一反應都是用「計」,想辦法用最少的代價擊敗敵人。比如,我們都知道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周瑜5萬人殲滅敵軍20萬餘人,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淝水之戰,謝玄用8萬兵力把苻堅97萬大軍打的是落花流水,追到洛陽時,苻堅97萬人就剩下10多萬人了。

你看,這用兵之計使得好不好,可是關乎幾十萬人的生死的。我們先從《孫子兵法》書中的一句話講起,這句話是這麼說的「兵者,詭道也」,全句翻譯過來就是,用兵之道在於千變萬化,出其不意。

這句話一出,可是誤了不少人。大部分人的理解是用兵在於計謀,要多使用詭詐之術。其實錯了,《孫子兵法》裡的計並不是計謀的意思,而是要綜合各種已掌握信息估計出大概的勝率。也就是真正的意思是「計算」。孫子的本意也並不是鼓勵多用計謀,用小聰明兵行險招,以弱勝強。而是說要在開戰前多計算,用概率分析定勝負。贏面大就打;贏面小就不要勞民傷財了。

在《孫子兵法》中原文中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在強調軍事是國家的大事,是人命關天的事,不能輕舉妄動,一定要仔細審察。這句話孫子就在倡導人們要有敬畏心,應該評估各種因素,發現自己已經佔了絕對的優勢了,已經非常強大了,已經必勝無疑了,這時候才可以開戰。所以《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教人們以強勝弱,而不是以弱勝強。

這個核心思想可能和我們過去的認知有點不一樣,過去我們聽過最多的就是諸葛亮用空城計、草船借箭等各種計謀取得勝利。就連現在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間的競爭博弈,很多CEO們也都在借鑑諸葛亮的權益計謀,學他如何用計以小博大。

但是,諸葛亮的計並不是《孫子兵法》裡強調的計,《孫子兵法》裡強調的計,叫五事七計,可不是諸葛亮的計謀之計。啥叫五事七計呢?這是《孫子兵法》裡提出的衡量自己和衡量對手的參考指標,五事指的是政治環境、天時地利、統帥的素質、軍事體制建設等五個方面。

七計,就是問自己七個問題,這次出兵是否師出有名,帶兵的將軍能力如何,天氣什麼情況,地理環境怎如何,隊伍訓練的怎麼樣,武器裝備和對手比如何,隊伍的士氣和獎懲制度等等。

說完了五事七計是什麼意思,我們再回過頭看諸葛亮的決策,就能理解為什麼諸葛亮的計並不是最優之選了。比如,諸葛亮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掏空蜀國的國力,可最後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戰果,反倒加速了蜀國的滅亡進程。冒了這麼大的風險去打仗,這在兵法上就是對戰爭沒有敬畏心的表現。

《孫子兵法》裡就提到一點,叫「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什麼意思呢?就是真正會打仗的人,他們的功績都是看起來很平常的,根本沒有什麼驚心動魄和曲折離奇的故事,都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碾壓對手,這也是曾國藩經常說的,結硬寨,打呆仗。真正的勝戰,看上去是平淡無奇,沒有故事的。為啥?因為在開戰前勝負就已經分出來了。

《孫子兵法》講究的是不戰,必須要戰時就應該應該以強勝弱,在開戰前就決定勝負,而不是那種用奇謀詭計,玩以弱勝強的戲劇性遊戲。對自己的決策保有敬畏心,確定自己處在絕對優勢下再行動,這是《孫子兵法》教給我們的道理。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之前,中國人不信「兵者,詭道也」,信啥?
    作為中國「兵學聖典」的《孫子兵法》,受到無數推崇,如今更是走向世界,是中國人的驕傲之一。 在孫武的《孫子兵法》中,有一句話廣為人知,即「兵者,詭道也」,一語道盡軍事戰爭的最基本規律。
  • 「兵者,詭道也」,從「詭」字的真實含義,解讀《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這本書想必大家都是聽說過的,他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兵書。從春秋戰國時期孫武作這部書開始,這部書就成為歷朝領兵打仗的將領,所必讀的一本兵書。《孫子兵法》全書一共十三篇,字數在6000左右。也許,在現在看來6000字實在是不值得一說,這麼點字能夠寫出多少內容。
  • 「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公元前6世紀中國古代的一本軍事謀略典籍。作為一本2500年來在東方公認的經典,這本書通過18世紀的翻譯而進入西方正典,而在軍事領域之中,它在戰役的謀劃思想方面展示了影響力,諸如拿破崙戰爭、越南戰爭和第一次海灣戰爭。
  • 《孫子兵法》,到底被誤讀了什麼?
    □ 曉純 整理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後世對它的解讀多如牛毛,流傳比較廣的是曹操、杜牧等11個版本。但遺憾的是,這11個版本均是文言文版,沒有白話版,閱讀門檻較高。現代人對《孫子兵法》的解讀也很多,為了迎合市場,有的加入了自己烹製的「厚黑」雞湯,完全曲解了兵法的原意。
  • 兵者詭道也 爐石傳說中的孫子兵法心理戰
    [摘要]孫子曾經在《孫子兵法》中如是說過。嗯……他說的是「兵者」,而不是「爐石者」,但那只是因為但是還沒有爐石~爐石者,詭道也。孫子曾經在《孫子兵法》中如是說過。嗯……他說的是「兵者」,而不是「爐石者」,但那只是因為但是還沒有爐石~這都不重要,重點是:敵人能根據他知道的情況做出應對,而你則可以根據你了解的情況建立優勢。要是對手被我們騙了,那他很可能被我們坑一把,掉進我們的陷阱中。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可能很多人都遇見過:要是你懷疑對面法師手中有呼啦,你肯定不會選擇鋪場。因為你不會願意給對手送很多怪。
  • 孫子兵法 兵者詭道也
    【原文】兵者,詭道也。待其不備出其不意,兵者之意不可以提前透露否則棋錯一招功虧一簣。文屬百家號笑宇清揚 轉載請確認授權
  • 不要誤解《孫子兵法》的「詭道」
    《孫子兵法》是兵聖孫武所著,與他同時代或許還有一面之緣的名人包括臥薪嘗膽的勾踐,萬世美女西施,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一部經典的著作如同一首流行音樂,即使未有意去邂逅,也能在不經意間吟上兩句。《孫子兵法》始記篇中「兵者,詭道也。」
  • 《孫子兵法》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兵者,詭道也」:守三戒,守本心
    《孫子兵法》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耳誘之,亂而去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擊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兵者非詭道,不是孫子兵法沒講清楚,而是太多人沒看懂
    兵者非詭道,不是孫子兵法沒講清楚,而是太多人沒看懂中國的《孫子兵法》和西方的《戰爭論》是世界軍事學的兩大隗寶。在中國,無數人看過《孫子兵法》,最普遍的觀點是《孫子兵法》講解的是「算」和「詭」。後一點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孫武雖然寫下了:兵者,詭道也。但《孫子兵法》全篇講的都是堂堂正道。兵者,正道也。所謂「詭」,只不過是手段。
  • 被誤讀了千年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怎樣讀才是正解?
    原標題:被誤讀了千年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怎樣讀才是正解?下編則是筆者對《孫子兵法》進行的題解、注釋和評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雖然是一部兵書,但人道、人本、和平是他的核心思想。孫子的最高理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對待戰爭這種非常的暴力,孫子極力主張不戰和慎戰的。
  • 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高洋能而示之不能,韜光養晦奪取帝位
    「兵者,詭道也。」在《孫子兵法》的第一篇中,孫子就已經明確提出了這一點,而兵不厭詐,正是歷代軍事家所慣用的策略。在孫子看來,他對在軍事中利用陰謀詭計而達到目的做法非但不排斥,反而大行其道,洋洋灑灑寫了12種運用詭道的戰法,後世稱之為「詭道十二法」。
  • 《孫子兵法》學習感悟
    《孫子兵法》迄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最早、最著名的兵書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兵書,歷來受到兵家的重視。
  • 《兵者詭道》U-PLAY 系統系統介紹
    【遊俠導讀】策略遊戲《兵者詭道》在近期推出各種下載內容只要在遊戲中解開相應成就即可,例如通過特定關卡等。一般玩家只要正常進行遊戲到某個階段,就能獲得基本數量的點數。   依據孫子兵法的精神進行設計、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讓玩家相互鬥智與欺騙為主題的策略遊戲《兵者詭道》,在近期推出各種下載內容,包括特殊兵種如超級潘興(Pershing)坦克、特殊地圖、桌布等,供玩家在自訂戰役或多人對戰時使用。
  • 兵者詭道也
    《孫子兵法·始計篇》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為什麼孫子兵法為後世千古流傳,難道只是因為它的兵法嗎?
    兵者詭道也,這是《孫子兵法》計篇中的一句話,兵者詭道也,兵者代表著用兵的人,人們把古時候的將領就稱之為兵者。詭道中詭是千變萬化,代表著出其不意。兵者詭道也,簡單地說,就是不斷地製造迷陣,讓敵人無從思考沒有辦法下手,從而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和軍事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就會由實轉虛,由有備轉化為無備,在這時候就是我們乘勝追擊的最好時刻。孫子兵法不僅僅是對於帶兵打仗有著奇效,它之所以千古流傳還有很多的原因。一、孫子兵法意蘊豐富,在愛情中同樣適用。尤其是其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八字。
  • 《孫子兵法》智慧啟示:如何正確看待人生正道、詭道與勝敗之法?
    長輩們常常教導:人要走正道,不能走邪路。要做正派的人,不要做邪惡的人。我國傳統文化孔孟之道早已經講透了做人和處世的道理。關於戰爭和競爭的規律,《孫子兵法》講得最透徹。其中關於戰爭取勝之法,有正道,也有詭道。學習領悟好《孫子兵法》,對我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有極大的借鑑和指導意義。孫子曰:兵者,詭道也。
  • 兵者詭道
    《兵者詭道》最新9張截圖欣賞     在這個周末(實際為7月15日至7月19日),《兵者詭道(R.U.S.E.)》的Fans將可以在Steam上免費玩這款遊戲的多人遊戲部分,這部分中會開放7張地圖,六個派系
  • 《孫子兵法》其實是教人以強勝弱「降維打擊」
    孫子兵法中的「計」孫子兵法中曰:「兵者,詭道也」。這句話讓很多人對《孫子兵法》產生了歧義,總認為他說的是用兵之道在於計謀,只要計謀用得好,以少勝多就完全不是問題。但是當你通讀了《孫子兵法》之後你會發現孫子十三篇都在講一個叫做「勢」的東西,這個「勢」字是無法用英語完全翻譯的,只有受中國文化薰陶的地區能夠理解其含義。
  • 孫子兵法全球行:《孫子》是人類競爭發展智慧學
    孫子兵法全球行:《孫子》是人類競爭發展智慧學     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澳門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楊義。   孫子把智慧放在第一位,把勇放在第四位,是有別於其他兵家的。《孫子兵法》不是羅列戰例,而是抽象地變成一個世人生存的智慧。《孫子兵法》是最抽象的,也是最實用的。它能觸動各種各樣的思考,能串透人類智慧,是啟動人的智慧發條。楊義說起孫子的智慧,話匣子打開,就滔滔不絕——  孫武是「中國式」的兵學智慧,其武道是「止戈為武」。
  • 歷史之書:《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