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運河由蘇州南下,經過同裡鎮、平望鎮、盛澤鎮,流入嘉興境內。
高空俯視嘉興古運河之美
(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浙西三屯 嘉禾為大嘉興運河的標誌是河邊始建於唐朝的三塔。1926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以三塔為封面。據《至元嘉禾志》記載:府西南四裡有白龍潭。相傳有白龍穴此,風濤間作,居人因作三塔以鎮之,運河經此,曰三塔灣。運河北流至此,水流湍急,船工望見三塔,即謹慎操舟,三塔實際上起著航標的作用。
京杭大運河嘉興古鎮妖三塔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月河是運河的一條支流,因「其水彎曲抱城如月」而得名,明清以來月河一帶已形成繁華街市。街區內,傳統的民居依水造勢,古街深巷迂迴曲折、縱橫交錯。1700多年以來,京杭大運河沿月河歷史街區南側一穿而過。運河兩岸燈火萬家,官舫賈船,穿梭不絕,一片繁華商業景象。
京杭大運河嘉興運河歷史街區月河碼頭
(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京杭大運河嘉興運河月河歷史街區遊客
(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出嘉興往北大約15公裡,緊鄰江蘇吳江縣盛澤鎮有一個小鎮叫做王江涇鎮,當年這裡是江浙兩省的咽喉。《清史稿》記載:「王江涇汛兵五十六人,快唬船兩艘」,也就是說當時是有河兵常駐,以保持運道暢通。鎮上有一座三孔石橋——長虹橋,此橋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費時十一年而成。現在看到的橋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修而成。站於橋頭,眺望兩岸風景,江浙兩省一水相隔,舳艫千裡穿梭往來,行走於古鎮街頭,依稀還可以看見當年商賈雲集的繁華景象。
嘉興王江涇明清長虹古橋
長虹橋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至天氣元年(1611年-1621年),康熙五年(1677年)重修,嘉慶十七年(1813年)又重修。太平天國時,太平軍與清兵在王江涇激戰,橋南北欄石損毀,直至光緒六年(1880年)才修復。長虹橋因造型優美,為歷代文人所稱頌,留有「虹影臥澄波,登高供遠矚。南浮越水白,北接吳山綠。」等詩句。(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宋代以前,運河不過塘栖而走上塘河,即從嘉興入崇德縣(今桐鄉縣崇福鎮)界,經長安鎮翻閘,過臨平,至東新關,向西南到杭州德勝橋。元代以後始改道從嘉興,經崇福鎮,至塘栖鎮。
運河之晨
(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川澤沃衍 三吳都會
杭州市餘杭區塘栖鎮西北的廣濟橋,南北向架於京杭大運河上,如長虹臥波,為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
據說廣濟橋始建於唐,後圮。明代弘治年間一個叫陳鄞的僧人,為重建拱橋募捐,一直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太后的賞賜,宮中的嬪妃與朝臣們也跟著資助了不少,橋得以重建。清光緒《塘栖志》卷三《橋梁》載:「通濟長橋在塘栖鎮,弘治二年(1489年)建。」
中國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京杭大運河塘栖廣濟橋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杭州小河直街因運河而興,在南宋時期就已是重要的貨物河、陸轉運地。到了清代中晚期,餐飲、茶點、百貨等漸漸興起,酒肆、倉庫、鐵匠鋪、鹽鋪、米鋪等各行各業店鋪林立,形成「小河貫萬家,街區竟物華」的景象。
運河杭州段小河直街夜色如畫
(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擁有「江南運河第一橋」美譽的拱宸橋,東連麗水路、台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京杭大運河終點的標誌性建築。
京杭大運河南端標誌建築杭州拱宸橋與橋西歷史街區
(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據《古今圖書集成·杭州橋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載,拱宸橋創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由商人夏木江倡建。歷史上,拱宸橋所在的拱墅區是一個繁榮的商業區域,所謂「十裡銀湖墅」。昔日,杭州及東南沿海各省的貨物,多運到杭州裝船再運到北方;北方各省的貨物,也多在杭州下船轉運四方。整日數以千百的舟楫來來往往,這一帶形成了有名的「北關夜市」,熱鬧非凡。
風雪拱宸橋
拱宸橋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宸,指帝王所居之處;拱,即為拱手相迎的意思。所以拱宸橋,象徵著對古代帝王南巡杭州時的相迎與敬意。(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不僅如此,這裡也是江湖上的一個中心,因為當時江湖上最有勢力的「漕幫」的家廟就在拱宸橋畔。「漕幫」即青幫,起源於明代,正式形成於清代。其祖師第一代金幼孜、第二代羅清、第三代陸逵都是明代官吏,而且是佛家弟子,被青幫弟子稱為「前三祖」。雍正元年(1723年)建北倉廒後,漕運更加興旺。為承攬漕運,爭搶航道、碼頭等,便產生了一種秘密結社、自行管理漕運秩序的組織,即「糧幫」。
千裡騎行到京杭大運河南端的北京財經學院的師生們
(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富義倉,運河岸儲糧重地,為清朝營建。當時,江南一帶進京的貢糧,大多數都是由大運河漕運運到京城,所以運河兩端京杭兩地的運河邊上都有儲糧倉,有「北有南新倉,南有富義倉」之說。
杭州富義倉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由三進院落三排倉房組成,為時任浙江巡撫的譚鍾麟負責,始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建成於光緒十年(1884年)。為大運河沿岸現存的著名古糧倉之一,與北京南新倉並稱為「天下糧倉」。
位於拱墅區香積寺巷45號的香積寺,曾是通過運河進入杭州的第一座寺廟。香積寺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柯氏舍宅為寺,舊名興福寺。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由宋真宗御賜匾額,賜名「香積寺」。據《西湖遊覽志》和《武林梵志》記載,寺門前的大運河,彼時每天往來船隻熙熙攘攘,晚上燈燭通明,是杭嘉湖一帶香客從運河到靈隱、天竺朝山進香的必經地。因此,香積寺又被稱為「香火頭道門」,在香客心中擁有獨特的地位。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香積寺夜色
(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主辦
浙江圖書館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來源: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