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湯包的起源應該在江浙一帶,上海的「南翔」可能也是發源於那裡。 揚州灌湯包是江蘇省的名點。鮮香肉嫩,皮簿筋軟、外形玲瓏剔透、湯汁醇正濃鬱、入口油而不膩。
西安最普及的面點就數灌湯包了,灌湯包本身南方的特色小吃,但是善於製作麵食的西安人,吸收了灌湯包製作方法引進了西安,並將它加以改良,使它成為一款備受歡迎的西安特色小吃。西安的灌湯包與南方的不同點在於:南方的包子要用到很好的肉湯,凍成肉凍然後包進去,這樣蒸之后里面就是一兜湯;而西安的包子是用肉湯打成肉餡,打的要稀一些,湯相對少一些,但是符合北方人的口味。因為北方人吃飯講究實在,要是吃個包子相當於喝水,那北方人接受不了,因為不容易吃飽。這樣的改良讓食客既能體會到南方飲食的風味,又能保留北方的飲食特色。
灌湯包,俗稱湯包,也稱灌湯小籠包,是漢族西關小吃,起源於北宋時期,流行於中國各地。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當時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灌湯包外形美,其內容也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吃麵、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灌湯包的特點一是餡嫩,二是湯鮮。要做到這兩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餡料的打制,需要先用小火將豬骨煨制6小時以上來製成打餡的高湯。然後將高湯加入肉餡中打制餡料,這樣高湯的醇與肉餡的鮮便混合到一起了。打餡的時候一定要順著一個方向打,如果不順著一個方向,餡就會洩,這樣做出來的餡就沒有味道。包灌湯包的時候,手速要快,因為北方的餡料並沒有凍成肉凍,只是一個湯的狀態,要是手速過慢,則包的會漏出來。當然包的時候也是要使用巧勁,因為灌湯包的皮比較薄,容易弄破。
吃灌湯包子,也是一門重要的學問。灌湯包子皮薄,吃時不可心急,因為裡面的湯非常燙。吃的時候首先要破一個小口,對著口輕輕吹,使裡面的湯汁溫度降下來。待到溫度稍涼的時候,可用嘴輕輕吮,小口小口的吸著裡面的湯汁,就像是在品味一道非常鮮美的湯。等到裡面的湯吮完,便可一口將皮吃完。唇齒留香,讓人食指大動,想吃下一個。心急的人往往急不可耐的吃第二個,結果卻燙到嘴,發現自己忘記了吃這個不可心急的規矩。這時他們才發現,這篇文章的標題的小內涵,小心心不可魯莽,要耐心對待。總而言之,不同的地區都有著獨屬於他們自己的那一份美味。走過路過的小夥伴們,千萬不要錯過身邊的種種美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