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的上句?鄭板橋僅用6個字,說透成功的真相

2020-12-11 文火漫燉

任何一句話,都不能脫離語境去理解,否則就會以偏概全,甚至曲解誤讀。比如我們都知道的這句「求人不如求己」

很多人會用於勸人獨立、自強等。這是對的,但也不全對。這句話,其實出自清代詩人鄭板橋的一首詩,題為《籬竹》

興化鄭板橋故居。

《籬竹》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仍將竹作芭籬,求人不如求已。

想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本意和真諦,就不能不從鄭板橋的這首詩所反映的他對「墨竹如人」的情有獨鍾開始。

01一棵竹子的「頓悟」

《籬竹》這首詩非常通俗易懂。竹陰碧綠,卻不用荊棘來保護。只需要自己做成籬笆,就能保護自己。

鄭板橋為什麼從竹子身上會悟出「求人不如求己」呢?這還要從他的遭遇說起。

鄭板橋《竹石圖》。

1746年,鄭板橋赴任山東濰縣知縣。因為連年災害,濰縣民不聊生,甚至嚴重到人吃人的地步。鄭板橋到任之後,不但賑濟災民,而且還以工代賑,修水利、挖河道,從根本上治理了災害的源頭。

但是,賑濟災民和興修土木都是「燒錢」的事,這就動了當地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的「奶酪」。在他們的勾結誣陷下,鄭板橋不得不辭官還鄉

鄭板橋塑像。

辭官給天命之年的鄭板橋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他不得不賣畫為生,但收入依然微薄,日子過得相當清苦。慢慢的,生活的壓力,加之對現實的不滿,鄭板橋得了「氣淤之病」

有一天,因為風雨交加,鄭板橋沒有出去賣畫。百無聊賴的他,躺在床上看風景。這時,大風大雨中的竹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草木在風雨中東搖西擺,根本無法「自持」。有的甚至被連根拔起,徹底終結了生命。唯獨那些竹子,屹立在狂風之中,雖然隨風搖擺,卻始終站立不倒。

鄭板橋豁然開朗:為什麼要跟現實較勁?與其在現實中拼得頭破血流,不如做自己內心的主宰。做人就要做「墨竹」。於是,鄭板橋立馬從床上爬起來開始繪畫,畫出了傳世的《竹石圖》。

《竹石》這首題詩中,鄭板橋還寫道: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堪稱是他對竹子品格最經典的讚頌。

世人常常對鄭板橋的那句「難得糊塗」津津樂道,卻忽視了鄭板橋「糊塗」背後的「清醒」。那就是,做人要如墨竹,「求人不如求己」,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毅,換取「千磨萬擊還堅勁」的真正強大。

02一生糊塗的「心安」

鄭板橋曾在《竹》這首詩中寫到: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在人人都愛「錦上添花」的風氣中,鄭板橋卻愛這隻素雅的竹。這並非是故作清高、標新立異,而是一種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正如「求人不如求己」的上一句「仍將竹作芭籬」所說的那樣:最靠譜的「保護傘」,其實是你自己。

世人愛的是花的顏色,殊不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竹子雖然清淡素雅,卻可以屹立風雨中,常青不倒。兩者的最大差別是什麼?就在於「求己」這兩個字。

花以顏色換取世人青眼,看似「繁花似錦」,卻不過是過眼雲煙。求人,則必有「予人」。求人保護,則必有「予人回報」。一來一往,其實並沒有什麼便宜好佔。無非是一物換一物罷了。

最關鍵的是,倘若所換取的事物,有什麼不為自己所知的「隱憂」,就會埋下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的雷。所以,最可靠的「保護傘」,不是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鄭板橋《難得糊塗》。

鄭板橋在他那副廣為流傳的匾額《難得糊塗》上,曾經寫了這樣一段解說: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其中的「心安」兩字,實在太重要了!

1732年,鄭板橋在給堂弟鄭墨的家書中曾寫到:

愚兄為秀才時,撿家中舊書簏(竹箱),得前代家奴契券,即於燈下焚去,並不返諸其人。恐明與之,反多一番形跡,增一番愧疚。自我用人,從不書券,合則留,不合則去。何苦存此一紙,使吾後世子孫,借為口實,以便苛求抑勒乎!如此存心,是為人處,即是為己處。若事事預留把柄,使入其羅網,無能逃脫,其窮愈速,其禍即來,其子孫即有不可問之事、不可測之憂。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直是算儘自家耳!可哀可嘆,吾弟識之。

意思是說,我把祖輩僱傭工的契券燒了,避免後代有人持券向前者索求。倘若事事預留把柄,讓別人自投羅網,最後也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這種「是為人處,即是為己處」的遠見,正是不想用手段「求人」的根本原因——福禍相依,機關算盡未必一世飛黃騰達。

03一種人生的「高度」

世人總以為鄭板橋愛竹是「避世」的表現,所謂「求人不如求己」也只是頭破血流以後的「倔強」,殊不知,愛竹的鄭板橋,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鄭板橋《蘭竹圖》

後世評價鄭板橋,一生愛竹,也把自己活成了一棵「百節長青之竹」。縱觀鄭板橋的一生,他在作畫時只畫蘭、竹、石三種,並且常常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人們不僅從鄭板橋的畫作中,感受到了竹子綽約風姿中的「勁節」「高志」「虛心」,還透過它,看到了畫家鄭板橋的品性人格。「墨竹」和鄭板橋,已經融為一體。

鄭板橋《墨竹》。

特別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墨竹》,幾竿修竹倚石挺立,突兀的巨石之中長出一叢蘭草。竹之勁、蘭之清、石之堅,三者巧妙地融為一體。

因此,當我們理解「求人不如求己」這句話時,一定不能脫離鄭板橋對「墨竹如人」的鐘愛,以及他借竹子所託之志。墨竹如鄭板橋,百節長青、千秋不變。

今日話題:你贊同鄭板橋所說的「求人不如求己」這句話?歡迎在下方評論區交流。文|文火漫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議論文作文: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落羽一次次被困難擊倒在地,一次次被磨難打得眼冒金星,一次次被挫折打磨得遍體鱗傷……是什麼讓你重新站了起來?是別人的幫助嗎?不。是自立的信念和毅力。貝多芬幼時就有聽力障礙,長大後雙耳失聰,幾乎要逼得他放棄音樂,但他具有自立的信念,以頑強的毅力「扼住命運的咽喉」,譜成《生命交響曲》;海倫·凱勒又是一場高燒導致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自立、自強,終寫出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的名篇……求人不如求己。
  • 求人不如求己 為什麼八字身旺比身強好?
    相傳,宋孝宗有一次去靈隱寺,見觀音菩薩手拿佛珠,非常好奇,就問僧人是為什麼菩薩還需要念佛,僧人答覆宋孝宗六個字:「求人不如求己」。求人不如求己,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任何人都可能辜負自己,唯獨自己不會辜負自己,只有自強才是真的強。
  • 佛與牛糞 求人不如求己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相傳,一次蘇東坡和佛印禪師在林中打坐,蘇東坡對佛印說:佛印對蘇東坡說:「貧僧眼中,觀君坐姿,酷似佛祖。」蘇東坡聽朋友說自己是佛,自然高興。他見佛印胖胖堆堆,就打趣笑曰:「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佛印禪師微笑著說:「佛家有經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見。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吃虧的倒是大才子蘇東坡。東坡與佛印互相調侃,一問一答,幽默風趣。
  • 求人辦事的九字真言!若能悟透,早晚混出頭,一生非富即貴
    生活就是辦事,辦身邊的大小事,甚至是求人辦事。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能活得有滋有味,有的人卻活得捉襟見肘,其中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求人辦事能否高人一籌,別說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成就必須得求人,也別說「人不求人一般高」,高或許是高了,可要想辦成事就難了。以下就分享求人辦事的九字真言!若能悟透,早晚混出頭,一生非富即貴。
  • 求人不如求己——民國大人物之段祺瑞
    求人不如求己。全國積極備戰,合力應付,則雖有十個日本,何足畏哉? ——段祺瑞提及段祺瑞,很多人便能想到"北洋之虎"的稱號。"北洋三傑"是大操閱兵時候,德國教官叫起來的,王士珍為"龍目",馮國璋為"北洋之豹"還是"北洋之狗"而煩惱,段祺瑞則為沒有任何爭議的"北洋之虎"。
  • 求人不如求己,遇到問題的時候,唯一不會放棄你的是你自己
    求人辦事,這是很多人都做過的事,有的,成功了,但更多的人註定會失敗。這是因為,在你看來一句話的事,其實也是別人通過多年努力,積攢下來的人脈關係。我們都知道,有些人脈關係可以反覆利用,有些培養多年只能用一兩次,如果不是真真正正的朋友,或者是彼此都有互惠關係的人,誰會樂意幫你?
  • ,佛印答「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答「求人不如求己呀!」北宋才子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年二十一進士及第,但仕途並不順利,先後受到貶謫不斷,可是愈是受到挫折,他愈看得開。後來潛心修佛,常和鎮江金山寺佛印禪師問禪論道,讓他產生許多的心靈火花。一日,蘇軾與佛印禪師二人,一同去參拜一間廟宇。
  • 元氣騎士:愛上地牢歇後語,狂戰士拜狂戰士雕像——求人不如求己
    但是小夥伴們有沒有想過,在網絡時代,我們的歇後語也可以與時俱進做出一些新的調整,誰說玩遊戲就不能玩出一些文化內涵呢?元氣騎士雖然只是一個單機小遊戲,但是我們玩家還都是滿含著熱忱去玩的,雖然說涼屋總是更新一些bug附帶一些遊戲,但其實找bug還是非常有趣的(手動滑稽)今天小萌姐姐就來給大家總結一些有趣的地牢歇後語,以前這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現在這是「肝帝玩家」智慧的結晶了!哈哈。
  • 求人不如求己
    感知類的通過「感知」就能明白這種狀態,類似國外所說的第六感。還有一種是推算類,如給出生辰八字,數字或者其他媒介去做推算。那算命的師父們,幾乎無外乎用這幾種模式的。不管他們到底是用水用火用風= =(說著咋這麼像封神榜),都逃不開感知類和推算類。= =大家可以自動套路將自己身邊的對號入座。。。
  • 曾國藩:求人不如求己,最好的智慧是修養內心
    曾國藩在家書之中說:如果一個人能勵志,那麼聖賢豪傑有什麼事情不可為呢,何必一定要藉助於別人呢,如果我想仁,仁便達到了,我想做孔孟,則日夜不倦,只是鑽研孔孟之學,誰也能阻擋我呢。如果你自己不立志,每天和堯舜禹湯他們這些聖人住在一起,他還是他,你還是你,又有什麼關係?
  • 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的命運不能指望別人,春秋時期紀侯不明白此理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喜歡交朋友,有一部分人交朋友的目的,是為了有朝一日能用的上。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這句話說得倒也沒錯,畢竟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要靠自己的。 把自己的命運指望別人,是很被動的一件事。
  • 求人更要求己,人生需要自己努力,別人沒有義務要幫你
    求人之所以難是因為別人根本沒有義務要幫我們,所以人生主要的還是需要自己努力奮鬥,在求人的同時更需要求自己,因為自助者天助。很多時候人們常說「求人不如求己」,其中飽含各種抱怨的情感,一瞬間把所有的尊嚴都拿出來,凌駕於一切事物之上。其實真的沒有必要,換位思考一下,你是否幫助了所有求助你的人呢?
  • 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我們是自己最好的醫生,求人不如求己
    鍾南山院士說:最好的醫生是我們自己在文章開頭,首先想跟大家分享一則故事。一書生在屋簷下躲雨,看見觀世音菩薩撐著傘走過,便說:「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程如何?」觀世音菩薩說:「我在雨裡,你在屋簷下,而屋簷下無雨,你無需我度啊。」書生立刻走出屋簷,站在雨中說:「現在我也在雨中,該度我了吧?」觀世音菩薩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雨,是因為我有傘,你被雨淋是因為你沒有傘。所以不是我度你,是傘度你。你若想得度,請找傘去!」說要觀世音菩薩便走了。第二天,書生又遇到了難事,便去廟裡求菩薩。
  • 求人不如求己!雅茲迪人與世無爭卻經歷苦難,最終學如何開槍自衛
    在這場動亂中中,這個民族的女人遭受了更大的災難,被姦殺,被虜,命運就是被轉賣,或成為軍妓、性奴隸,後來的說法:超過2213被殺,超過39萬公民被迫逃離,綁架了6,417名兒童和婦女。還有許多人在的過程當中始於飢餓以及饑渴。
  • 求人不如求己:一個人,只要做好這3件事,就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求人不如求己」。一個人,要想為自己的人生贏得好機遇,就必須自我磨練,做好3件事,練好基本功。這樣,好運氣或許會不請自來。一、樹立理想機會並非都是操控在別人的手裡,只要自己有理想,就可以贏得機會,機會就藏在理想裡。
  • 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求人,如果非求不可,牢記這3句話不要說
    有句老話:人不求人一般高,人一求人矮半截。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一個人工作、生活上,總是難免有求於人,但凡是需要求到別人,一定是這件事難度係數大,遠遠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外,才不得已去求助他人。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誰都是普通人,不可能萬事都能搞定,可以說每個人都會有求人的時候,求人辦事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 求人不如求己,拜神又有什麼用?
    齊景公召集起群臣,問道:「很長時間不下雨了,我打算設壇祭祀,求山神降雨,你們認為如何?」晏子進諫說:「不可以。祭祀是沒有用處的。因為山神是以石頭作為身體,以草木作為毛髮的。好久不下雨,山神的頭髮快要乾枯了,身體也被烤得發燙了。難道他不盼望著下雨嗎?如果山神有能力降雨,早就應該下雨了,所以祭祀山神是沒有用的。」
  • 普通人求錢財姻緣,那麼菩薩求什麼?
    有一天有個人去廟裡拜觀音菩薩,當他拜的時候,忽然發現身邊站了個和觀音菩薩一樣的人,也在跟他一起拜於是他就問:你是觀音菩薩也拜自己嗎?這個時候,身邊的這位觀音菩薩說話了:「求人不如求己。」他覺得很奇怪,菩薩還需要求自己嗎?很多人覺得這個故事是編撰的。
  • 觀音故土金五臺,低眉七分求人不如求自己
    在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臨濟宗高僧慧鍔奉命來五臺山求傳觀音法脈。觀世音菩薩初來中土大地,便在五臺山的觀音祖庭普庵寺,與文殊菩薩一起修悲智雙運。慧鍔從五臺山普庵寺恭請觀音法像回日本,當他行至普陀山渡海時,突然狂風巨浪,船行受阻。船主以為負載過重便卸下貨物,但船仍不能動。
  • 鄭板橋28字詩詞寫出「不如回家賣紅薯」,兩袖清風告別濰縣而歸隱
    28字詩詞寫出「不如回家賣紅薯」,而後兩袖清風告別濰坊,且看: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釣竿。這首古詩的題目比較長,是《予告歸裡,畫竹別濰縣紳士民》,從題目當中可以看出這首古詩的寫作背景,也能夠看得出這是一首臨行前的贈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