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最盼望的節有兩個,一個是春節,另外一個就是中秋. 之所以盼望,是因為在物質比較匱乏的七八十年代,這兩個節是父母大張旗鼓地很隆重地過的。中秋的地位儘管亞於春節。但它帶給我們的歡樂與欣喜絕對不遜色於春節。
每到中秋這一天,父母都會準備出一桌有魚有肉,讓我們唾涎三尺的團圓飯。我們兄妹四個團團圍坐在父母周圍,享受著美味的飯菜,也享受著父母的笑臉。團圓飯吃罷,父母會很鄭重地在平房的小院裡擺上一張小矮桌,上面放著月餅,蘋果,和紅棗等吃食,全家圍桌而坐,一邊欣賞天上那輪皎潔的明月,一邊聽父親繪聲繪色地講述「嫦蛾奔月」 .「吳剛折桂」等古老的傳說。
父母遇事都講究個吉利,過節對我們絕對的慈愛和平和。所以,中秋節,我們總是沉浸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所帶來的喜悅裡。父親每年中秋都會樂哈哈地說「中秋節是團圓節,只有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才有節的模樣,這節才過得有滋有味」.
我只顧跟弟弟搶吃月餅,並不明白父親這話中的自得與期盼。因為那時,我們年齡尚小,都在父母溫暖的羽翼下生活,並不明白人間有一種無奈叫離別,並不懂得很多人在這個原本是團聚的日子裡,只能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悽涼與煎熬中度過。
後來,我們兄妹先後離家,當兵的當兵,讀大學的讀大學。再後來,我把家安在了海南,弟弟妹妹在寧夏但在不同的小城,哥嫂在西安。於是,在中秋這個本該團圓的傳統節日裡,想闔家團聚,過一個團團圓圓,有滋有味的中秋節,竟是父母再也無法實現的奢望。「月圓人不圓」才是無法改變的現實。所以,不管是對於父母還是對於我,最圓的月與最甜的節,都只濃縮在童年的記憶裡。
母親說,他們過的最悽涼的中秋節是1988年,我讀大一的那個中秋節,因為那年,我和弟弟同時離開家,一個在西安讀書,一個在蘭州當兵。平素熱熱鬧鬧總是顯得有些擁擠的家頓時空了一大半。所以,那個節對父母來說,是無滋無味,心神不寧的。父母不知道,那個節對我,也是終生難忘,百感交集的。
那時,我們正在陝西隴縣的縣城裡,接受為期一個月的軍訓。軍訓艱苦又枯燥,一大群剛離家的半大孩子,在隴縣總是陰溼的天氣裡,心也總是溼漉漉的,想哭!中秋節那天,部隊教官在下午組織我們包餃子,晚上發了月餅和蘋果,還組織我們搞聯歡。我們每個人都興高採烈,載歌載舞,拼命揮灑著青春和熱情。曲終人散,回到營房,一屋子16個女孩,突然全沉默了。來自新疆的慶梅,一個大眼睛,長得很漂亮的女孩,突然帶著哭腔說:「對不起,我真的想家,真的想哭」,然後就放聲大哭起來。於是,所有的人都哭作一團。我當時正伏在床鋪上寫日記,寫著寫著,淚水就模糊了雙眼,字跡也一片凌亂。
憨厚的教官聞訊趕來。看著這群梨花帶雨的女孩,想說什麼,終於什麼也沒說,輕輕帶上門走了。那是我此生擁有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那麼多同齡人在一起,大喜大悲的中秋。關於那個中秋,我至今還清晰記得的,是被淚水打溼的日記裡完整抄錄下的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的詩。內容如下: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這首詩既是我們第一次遠離父母的學子們思鄉思親的真實寫照,也好像也喻示著我們之後所經歷的那段多愁善感,起伏不定,喜憂摻半,難以評述的青春.
來海南後,一直怕過節.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當本地人樂滋滋地享受著節日的喜慶與團聚的歡樂時,我們這些客居他鄉的遊子總是經受著思鄉與思親的煎熬.不管如何過,不管怎麼過,心底的蕭索與落寞總是揮之不去,如影隨形. 有時候,我們會和朋友老鄉約齊了,一大群人熱熱鬧鬧地在飯店裡過. 大家吃喝談唱,觥瓠交錯,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看起來融洽又親密.節日的氣氛也很濃.只有我心裡明白,每個人都不快樂,每個人的心都至少有一半是空蕩蕩的,那一半,只有故鄉的親人才能填滿.
有時候,我也會在家裡擺了月餅和瓜果,和一大群學生談笑著過. 我眉飛色舞地告訴他們,青春是多麼美好,一大群年輕人無拘無束地在一起過節是多麼難得.讓他們不要想家,好好享受現在. 學生們爽朗的笑聲只差把屋頂掀翻,青春四溢的面容也把我的心逐漸變暖,讓我有一種勝似故鄉的錯覺. 只是,在他們揮手告別,掩門而去之後,留給我的依然是滿室的蒼涼。
最難忘的是那一次. 兒子遠在上海讀書,父母親朋散落在寧夏,西安等地,跟幾位朋友熱熱鬧鬧地吃了頓團圓飯. 回到自己的小家,分別給父母和公婆家打了電話.分享了他們團聚的喜悅之後,老公突然說:「今晚我們住酒店去吧,到酒店找點過節的氣氛.我不想在家裡待著。」
我們住進小城最好的酒店,要的是18樓的一個房間. 還從家裡帶去了月餅,蘋果,葡萄等應景的果品. 然後我倆在酒店裡,讓電視大大地開著,又故作風雅地透過窗戶。並肩看天邊那一輪皎潔的圓月,貌似浪漫美好,但夜深人靜,枕著老公的臂彎,默默地望著窗外那一輪清冷的明月,淚水沒來由的就淌了一臉。
每年中秋月圓時,多少遊子淚滿襟!原來,中秋節只有在舉家團圓的時候,才是一個快樂祥和的節. 對於客居他鄉的遊子來說,對於「月圓人不圓」的父母來說,這個節帶給他們的更多的是難以承受又無法擺脫的情感煎熬啊!
「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即使是司空見慣的一個節日,細細思量和回憶起來,竟也承載著這麼多的喜怒哀樂,演繹著這麼多的人世滄桑. 好懷念兒時故鄉那輪又大又圓的明月,又甜又美的中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