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個持續寫作365天計劃,持續寫作第87天:城市化下半場與個人的關係
中國的城市化以來,城市變成了經濟和人口的中心,這裡匯集了一個區域的多數都優勢資源,比如教育,醫療,交通等等。而現在全國城市化已經達到60%左右,這個水平已經和國家平均標準差不多,這意味著將來的大規模基建推動的城市化進程速度只有區域性的機會,不會有大機會。而城市化下半場是什麼樣?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有什麼關係?這是值得關注的。
如果說城市經濟上半場,是由政府主導的大拆大建式的空間擴展道路,那麼城市經濟下半場將逐漸轉向功能迭代,讓市場力量起決定性作用,從鋼筋水泥高樓大廈到網際網路賦能經濟引擎,正由城市化先化為網絡化後城市化已經來臨,未來還將從產業網際網路上萬物互聯進階。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核心區,主宰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命脈,也刷新了人們對於城市帶動國家崛起的認知。
這之中,傾政府之力進行空間擴展的城市發展路徑,在鑄就中國城市化奇蹟的同時,也為問題滋生提供了土壤:
一是土地資源浪費問題。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地超過了人口城市化的速度,2016年全國新城新區總面積近4萬平方公裡,而人口不足400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000人,是國家建設用地人口密度標準的1/10,大量土地資源被低效利用。其中以康巴什、曹妃甸等「空城」「鬼城」最為典型。
二是「城市病」日趨嚴重。城市盲目擴大規模,必然拉長城市生活和生產半徑,導致城市運營效率降低。大量人流每天在城郊之間奔波,飽受「鐘擺式」流動之苦,不僅增加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也加重了對交通和資源環境的壓力。
三是城市功能與現實需求脫節。「強政府、弱市場」的城市發展,往往因造城理念太超前難以有效落地推進,如孤懸在上海市中心75公裡外的臨港,既無法「以港興城」,又因產業生態限制尚難作為獨立輔城發展,落得白天新城、晚上空城之境遇。部分城市規劃甚至異化為「政績道具」,出現「一任領導一套規劃」的現象。
四是城市發展落差加劇。一些先發城市迅速拉開與其他城市的距離,從2019年GDP百強城市的數據來看,東部沿海地區佔到了50%以上,廣東、江蘇、山東等經濟強省,一省就有10多個城市入榜。甚至隨著城市空間規相大,內部也出現發展不均衡現象。這從輿論對成都「南部繁華似上海,才卻似小縣城」的調佩中,便可窺一斑。
後工業化時代,城市功能需要滿足更多元化的需求,更進一步而言,當體驗時的來臨,城市不僅要滿足生產生活需要來滿足體驗和情感的需求,經營人的欲望。這也意味著未來城市將帶上特有的性格特徵和脾氣,這顯然難以通過空間擴展來滿足。
網際網路打破了傳統城市,基於地緣資源拒絕的核心地位,捕獲大中小城市還以網際網路加嫁接儀器行業,如同水電煤般逐漸演化成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從而賦能各行各業並引發顛覆性變革和創新,推動國民經濟產業的結構優化,催生社會經濟發展生命力,促進國家的經濟增長。換而言之,網絡化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一邊是網絡化經濟引擎的加速啟動,一邊是城市化經濟引擎上網,完成,在這兩個引擎的共同作用下,經濟將由高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在這之中,在網際網路賦能之下強調,互聯互通的後城市化應已經來臨。在過去的20多年來,在以人為本的消費網際網路之下,所有的產品核心都指向消費者,8.3億網民,實現人口的體量,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經濟增長一些城市,因為消費網際網路的富人而強勢崛起,典型的如杭州。與此同時,在網際網路技術生化無羈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主隊下後,城市化將重心在供幾側的產業網際網路靠攏,通過對產業鏈生產關係的改造優化和生產力的賦能,提升構造起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信息鏈的互聯互通,進而迸發出長期的經濟增長潛力。
而具體到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選擇,也將會深深受到技術趨勢發展的影響。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繼續普及,以往需要在固定地點辦公的方式逐漸被靈活遠程等辦公的方式代替,這樣的技術變革會對於大型企業的組織架構產生深遠的影響。加上新一代年輕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他們的個性與前一輩人有很大的差別,他們更多的會選擇符合自己興趣,愛好自由而靈活的工作性質,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被困在固定的地方。技術的發展和勞動力年齡結構的變化,將會對現有的企業組織方式發起前所未有的衝擊。
以往乃至於現在我們選擇安家,往往會優先選擇大中型城市,因為這裡集聚了大量的企業教育醫療資源。但是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生活成本的提高,對於這一代外來的多數年輕人來講,這裡已經不是一個能容納自己安家理想的地方。而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一步的發展和交通設施的完善,城市與城市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幅度被縮短,那麼新的就業機會也會出現以前沒有出現的地方,將會起到人力資源配置的作用。
文章結合《中國經濟開啟複試時代2021》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