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西沙水下文物:見證海上絲路艱險和繁華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碇石的出現意味著什麼,為何會有大片銅錢散落,精美的石雕又將運往何方?

  3000文物見證絲路艱險和繁華

  2010年4月至5月,中國水下考古隊再次遠航西沙,用採集到的3000件文物標本,向眾人講述「千裡長沙,萬裏海塘」的千年跨越……

  3000年西沙水下文物,流落在海上絲綢之路,上至北宋,下至晚清,不僅有久負盛名的中國外銷瓷,更有多個類型的神秘船貨……

  絲路之艱險

  文博圈裡的人,常把「海上絲綢之路」稱為「絲路」,取意悠揚,仿佛蒙上一層神秘的藍色光芒,抑或是吹來一縷縷涼爽的海風。

  可是,在航海技術欠發達的古代,航海者未必有雅致欣賞腳下的「絲路」,而是滿載謀生的船貨,期冀順利完成貿易交換,早日回到溫暖的家。然而,海上並非風平浪靜,黑暗、饑渴、暗礁……一不留神就會葬送「絲路行者」的生命。

  中國水下考古隊執行隊長趙嘉斌說,本次西沙調查僅在北礁礁盤附近,就發現了3處碇石遺物點,每處有3-4塊碇石,均呈長條形,大小、長短不一,特色鮮明,是我們研究古代航海技術的重要資料。

  碇石的發現意味著什麼?當年曾有商船在此停泊,古人使用木質錨,在錨繩上系碇石以作固定之用,然而,為何棄碇石呢?我們不想繼續推理,因為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很可能船遇不測。

  絲路之繁華

  「絲路」之艱險,可謂眾人皆知……古往今來,「絲路」上的貿易並未因此消沉,反而愈加繁榮。

  「皇宋通寶」、「熙寧元寶」、「熙寧重寶」、「元豐通寶」、「崇寧重寶」、「元祐通寶」、「天聖元寶」、「洪武通寶」、「永樂通寶」……不止一處的銅錢遺物點,證明了當年海上貿易的繁盛。

  順著銅錢散落的痕跡,仔細搜尋,發現了各種類型的瓷器,它們中有的明顯帶有異域色彩,顯示了中國古代制瓷業已經跨出國門,開展加工訂貨貿易,成為世界的瓷都。

  趙嘉斌說,從北宋晚期廣東潮州筆架山瓷器窯址,再到清代中晚期福建一帶瓷器窯址,其典型器物都在西沙水下文物遺存中屢次發現,瓶瓶罐罐,碗碗碟碟,出於瓷器本身穩定的物理化學特質,它們都被完成的保留下來,鐫刻下難以磨滅的時代氣息。

  絲路之謎題

  「絲路」有太多太多待解謎題,「絲路」本身就是一部書,一部記錄中華海上文明的巨著。

  「絲路」航線、航海技術、外銷商品、貿易方式……只要用心,人們都能從這部中華海上文明的巨著中找到滿意的答案。

  趙嘉斌介紹,此次調查發現的幾處清代中晚期沉船遺址,均有大量形制多樣的石質建築構件,有石條、石柱、石板、拱形開孔石板、石雕、石獅子等,部分柱頭還雕人物類石刻。

  這些石構件分布相對較為集中,大多散落於礁盤外側的海溝內,為什麼會有如此集中的石構件出現,它們究竟運往何地,為什麼不能就地取材,反而要長途海運……

  這些謎題讓人們對「絲路」的探索充滿了期待吧。

  文\海南日報記者 黃 晶

相關焦點

  • 「中國考古01號」首航南海 發掘西沙群島水下文物
    協助打擊盜掘盜撈水下文物行為此次啟航,排水量900噸的「中國考古01號」考古船首次亮相文昌清瀾港,作為我國第一艘專業考古船,此次西沙考古也是其遠海的首次航行。此前,該船在遼寧丹東等海域對甲午海戰水下文物考古進行過打撈試航,其裝備的360度舵槳系統,以及船上設有的實驗室、設備室、高壓氧艙等為西沙考古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 「中國考古01號」首航南海 考古發掘西沙群島水下文物
    我國先民自古以來在南海從事生產生活活動,西沙群島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必經之地,遺留下大量的歷朝歷代的水下文化遺產。根據考古隊前期摸底調查統計,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和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遺留有大量清代中期石質建築構件與石雕件,從已經掌握的材料推測,應當是當時移居海外的先民,為在移居地修建房舍、祠堂、廟宇等而在國內訂製的建築材料,由於運送船隻失事而遺留在該海域。
  • 海南華光礁1號宋代沉船遺址撈出萬件文物(組圖)
    2007西沙水下考古項目,由國家博物館和海南省文體廳共同承擔,並共同組建了2007西沙考古工作隊,隊員共31人,分別來自: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青島市文物局、福建省博物院等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外交部、海南省外事辦公室、海南省公安邊防總隊以及南海艦隊對本次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工作指導。
  • 西沙群島年度水下考古結束 發掘文物將移交博物館
    原標題:西沙群島年度水下考古結束 發掘文物將移交博物館  發布時間:2015年05月25日 21:55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西沙群島年度水下考古結束 發掘文物將移交博物館   【解說】西沙群島2015年度水下考古結束,工作隊5月25日上午回到海南文昌清瀾港
  • 西沙海底文物打撈過程全揭密(組圖)
    5月8日,中國西沙考古工作隊結束了歷時55天的西沙水下考古項目的第一階段工作,在對"華光礁1號"等沉船遺址的發掘中出水文物近萬件,這是中國第一次對遠海沉船進行全方位勘驗。幾乎與此同時,隨著耗資6億多元的亞洲第一吊"天龍號"前往近海,交通部廣州打撈局整體打撈沉睡800多年的"南海1號"的工程也進入最後階段,這次整體打撈在世界考古界和打撈界都屬首創。
  • 西沙珊瑚島一號沉船發掘出37件文物 或來自泉州
    西沙沉船遺址所發掘的石擂(圖片來自網絡)   沉船文物可能來自泉州   一號沉船遺址發掘37件文物,經央視等媒體報導後,引起了泉州考古界的高度關注。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仔細查看西沙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發掘出來的石像、石擂(石臼)、石板、石杵等構件圖片後,推測說,這些石構件跟泉州發現的諸多石構件有著相似特點,他認為這些清代遺存在海上的文物,可能來自泉州。「你看,那些石構件的材質可能是青草石和花崗巖,而這些石材是泉州的特產。」
  • 沉船出水瓷器亮相國博 見證海上絲路
    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之際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自唐代中後期起,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商品,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繼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陶瓷貿易體系逐步確立。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中國瓷器大量遠銷歐美地區,推動了早期貿易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
  • 這見證了鮮活的海上絲路,齊東方陳克倫等共話「黑石號」
    這見證了鮮活的海上絲路,齊東方陳克倫等共話「黑石號」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1-01-09 08:56 來源:澎湃新聞
  • 宋代的短肥「福船」 如何造福古今海上絲路?(3)
    他的這份關注不僅是因為看到大船上滿載船貨時的「震驚」,而是因為一項更為宏大的計劃——已經悄然開啟的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準備工作。龍家有說,這塊土地上湧動著中國對外交往的「基因」,聯繫著對外貿易、人文交流以及海外華僑,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演進。在國家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中,廣東所在的南海線路是延續時間最長、跨越區域最廣、貿易量最大的。「南海一號」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節點上的歷史見證,對於它的考古發掘、保護以及公眾展示都有著標誌性價值。
  • 190件(套)亞洲古老文物見證絲路文明之花
    河北日報訊(記者龔正龍、史曉多)亞洲大陸的茶馬印記,海上絲路的碧波帆影……本年度河北博物院講述「世界故事」系列打造的重頭展覽《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12月4日開展。12月2日,記者走進河北博物院北區13號、14號展廳布展現場,近距離欣賞這些凝結著亞洲古老文明精華的精彩文物藏品。
  • 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水下考古概述
    摘要:我國在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航段開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發現了裝載五代越窯青瓷的沉船遺址;在福建連江、莆田、龍海、平潭、漳浦等海域發現宋、元、明、清各時期的沉船遺址;對廣東「南海Ⅰ號」和海南西沙群島「華光礁Ⅰ號」等宋代沉船遺址、廣東「南澳Ⅰ號」明代沉船遺址以及平潭「碗礁一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應大力開展水下遺址保護
    金昌波  「海南雖是陸地小省,卻是一個海洋大省,其管轄的南海諸島及附屬海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航道和交通要衝。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趙嘉斌今天說。  還有未被發現的沉船遺址是申遺實物見證  唐宋時期,海南島就是中西商船往來的避風港、中轉站和補給港,明朝鄭和下西洋也七次經過海南島。  「從目前來看,南海水下被發現的沉船線索多達100多處,相信深水區還有未被發現的沉船遺址,這些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實物見證。」趙嘉斌說。
  • 南海博物館「遺產點亮絲路」直播活動圓滿收官
    南海博物館講解員孫夢圓向觀眾介紹華光礁I號沉船特展 符豔 攝該館於6月24日在新浪微博圍繞《八百年守候——華光礁I號沉船特展》展覽開展直播活動,直播間中,兩位講解員圍繞著華光礁I號沉船的地理環境、水下考古發掘、出水瓷器器形、福船造船技術以及南海絲路遺珍等五個部分的內容,生動詳細地向觀眾們講述了這段八百年前的歷史傳奇。
  • 成都漆器與良渚玉琮 見證成都與海上絲路不解之緣
    (原標題:成都漆器與良渚玉琮 見證成都與海上絲路不解之緣) 成都平原從新石器晚期開始即與長江中下遊地區有著廣泛的文化聯繫
  • 「南海出水文物首次走進敦煌——文明匯聚 對話絲路」
    8月15日,由敦煌研究院、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主辦,海南省博物館承辦的「漲海推舟 千帆競渡——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大展」將率先在陸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塞敦煌拉開展出序幕
  • 3D動畫還原「海上絲綢之路」 《絲路傳奇大海圖》今晚開播
    現代男孩穿越遇航海傳奇  見證最完整航海圖誕生       《絲路傳奇》系列搜動畫動畫片共104集,分為兩部一同還原中國古代的絲路傳奇故事。其中第一部《絲路傳奇特使張騫》已於10月8日率先開播。        《絲路傳奇大海圖》以現代男孩小奇為第一視角,講述了他穿越到我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所處的時代,並一同展開充滿奇趣的海上絲綢之路大冒險。         在此過程中,小奇見證了汪大淵畫出當時世界上最完整航海圖的全過程,也對海上絲綢之路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 800年前沉沒西沙古船掘出萬件寶貝(組圖)
    近日,由國家博物館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眾多沿海省市考古人員共同組成的西沙考古隊,結束了對遠海古沉船「華光礁一號」遺址為期近兩個月的發掘清理工作。目前清理出青白瓷、白瓷等珍貴文物近萬件。這是我國考古界在遠海進行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對一個沉船遺址進行完整全面的發掘,對研究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具有重要意義。據了解,西沙古沉船有望整體打撈。
  • 「黑石號」遺珍與長沙窯:跨越千年萬裡見證海上絲路繁榮
    中新網長沙5月16日電 題:「黑石號」遺珍與長沙窯:跨越千年萬裡見證海上絲路繁榮  作者 付敬懿  裝載5.6萬餘件長沙窯瓷器的「黑石號」阿拉伯沉船,時隔千年後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海域被發現,詮釋出一條神秘的海上絲綢之路。
  • 話說中國水下考古(下)
    遺址位於西沙群島,1996年由漁民發現,1997年曾遭到非法盜掘,沉船遺址破壞嚴重,1998年—1999年做過一次初步調查和試掘。2007年3—5月,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對該沉船遺址進行全面揭露的大規模考古發掘,逐層、按探方清理船內遺蹟。同時,對發掘過程,船體與遺物進行了全面測繪,出土了一大批瓷器等遺物。
  • 「水下山東」初探——用生命和時間與文物「賽跑」
    東鄰黃海,3000多公裡的海岸線和眾多港灣,加之東平湖、微山湖、膠萊運河等內陸水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航海、漕運歷史,給山東留下了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  「經初步統計,全省出水文物時代跨度大、類型多,涵蓋了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的各個時期,既有古沉船,又有石器、陶器、瓷器、銅器、玻璃等器物。」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劉延常介紹,這些文物承載了齊魯大地深沉的歷史文化,見證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彰顯了先民們逐水而居的毅力、與水鬥爭的勇氣、因水而興的智慧,也體現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氣魄和精湛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