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個外地來西安的朋友說起,他在西安吃葫蘆頭泡饃人家沒放葫蘆頭,還說我們西安人是騙子!當時我就噗嗤一笑,然後忍住笑耐心地給他解釋了起來。
「葫蘆頭泡饃」裡確實不放葫蘆。然後朋友又問道:葫蘆頭泡饃吃過感覺到味道確實不錯,但是似乎覺得老闆欠他一個解釋,既然這和葫蘆沒有半毛錢關係,
為什麼叫葫蘆頭泡饃呢?
雖說葫蘆頭泡饃裡面的確不放葫蘆頭,但它確實和葫蘆有著不解之緣,說到這個故事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唐代,唐代有一位「嘴刁」卻醫術又高明的藥王孫思邈有關,那個時期,京城長安有一種叫做「煎白腸」(就是現在的葫蘆頭)的食物在街邊買賣,它是用豬的腸肚做的,但是因為味道腥氣,所以生意一直不好。但是偶然的一天讓孫思邈發現了它,由此讓這道「煎白腸」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為何呢?且聽小編道來:
相傳有一天,藥王孫思邈在長安(今西安)溜達,路過一家專門賣豬雜碎的小店,偶然的機會下吃了一份煎白腸。
但是他剛吃了一口就吃不下去了,這「煎白腸」不僅腥味極重,而且還非常油膩,讓人吃起來非常難受,甚至是隱隱作嘔。他就詢問店家這菜怎麼做,才知道是因為做法不對。
孫思邈就給店老闆說到:腸屬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屬土,居中,為補中益氣、養生之本。物雖好,但調製不當,也是枉然矣。
於是孫思邈就從自己隨身攜帶的藥葫蘆裡拿出健胃解膩的藥材,配出一份含有八種調料的方子,並告訴店家如何使用。店家按照方子進行製作,最後做出的肥腸沒有了腥味,沒有了油膩,多了一份鮮美,由此食客不絕,紛紛豎大拇指。最後店家為了感謝藥王孫思邈,於是就在店門口懸掛一個藥葫蘆,並且也將「煎白腸」改名為「葫蘆頭」。
現在做「葫蘆頭」的原料是豬大腸和豬肚,吃的時候顧客把饃掰成碎塊,然後廚師把豬腸、豬肚等是食材放到掰好的饃塊上。接下來用骨頭湯泡上三四次,最後配上糖蒜、辣椒醬等佐料就可以吃了,味道鮮美無腥不油膩。
知識要點
別看葫蘆頭這個名字有些「糙」,但是它的做法可是很細緻的。
葫蘆頭的原料要選用新鮮的豬腸、肚,然後經過稻、捋、刮、翻、摘、漂、煮、晾等多道工序,去除腸壁上附著的髒東西和油脂,直到肚腸潔白髮亮才行。在烹調方面葫蘆頭泡饃也是有講究的,就像羊肉泡饃一樣,用滾燙的高湯在饃、豬肚、豬腸上「泖」。也因此這個湯也是講究的,需要用新鮮的豬骨、白條雞、豬肉、調料包等一同熬煮,直到湯汁成為乳白色才行。到現在葫蘆頭泡饃已經發展成為一系列菜品,例如海參葫蘆頭、大肉葫蘆頭、雞片葫蘆頭等多種多樣的美味搭配,所以在西安有這樣一句話「提起葫蘆頭,嘴角涎水流」。
製作要領
1.饃要掰細掰小、易滲入肉湯;
2.澆肉湯時,有講究,要從碗邊分次澆入,每次量要適宜,滲入後再澆,至滲透為止。
熬湯要領
熬湯是將豬骨洗淨、砸斷,配肥母雞下湯鍋燒開,撇去浮沫,放入調料包,直熬成乳白色。泡饃是由進食者將饃掰成箸頭大小塊放入碗內,然後由廚師將切成坡刀形的腸肚泡三、四次,使熱湯滲透饃塊,然後再加少量熟油、調料水、味精、香菜、蒜苗、油潑辣子,最後澆適量沸湯即成。進食時,佐以糖蒜、泡菜,更是清爽利口,使人食慾大增。
葫蘆頭泡饃的做法
1.把提前處理過的大腸斜刀切段
2.木耳泡發切條,杏鮑菇、火腿腸切細條
3.粉條用溫水泡軟
4.準備半碗煮肥腸的高湯
5.青菜、蒜苗切段
6.烙餅一塊
7.熱鍋放入切好的肥腸
8.加入蒜苗翻炒
9.加入高湯、鹽、雞粉
10.兌入適量白開水。全部用高湯會感覺膩
11.加入杏鮑菇、火腿、木耳
12.湯燒開後,加入粉條和青菜
13.饃掰小塊泡入湯中。大功告成!
溫馨小提示:
生肥腸清洗時一定要用蔥葉揉搓,才能徹底的去掉那股臭味!
備註│本文部分文字或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泡
饃
hu lu tou pao mo
葫蘆頭泡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