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犯罪越來越具有隱蔽性迷惑性,檢察機關如何應對?

2020-12-06 新民網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近日,上海、重慶等地檢察機關制發檢察建議、情況通報、檢察白皮書,助力完善金融監管制度,築牢金融風險「防火牆」。針對金融犯罪越來越具有隱蔽性、迷惑性等特點,檢察機關在「專」字上下功夫,以高標準、專業化的辦案服務保障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打擊重點領域犯罪

  2020年5月,全國首例涉證券領域犯罪人員適用「從業禁止」案宣判。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內幕交易案被告人寧某判處有期徒刑1年,同時對其處以「從業禁止」,即禁止寧某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起3年內從事與證券相關的職業。

  據了解,2016年2月,時任廣州某證券公司項目經理的寧某,全程參與一併購重組項目,在利用其職務便利獲取內幕信息後,與其妻樊某在內幕敏感期內,共同商量、籌集資金、操作股票,非法獲利17萬餘元。檢察機關指控二人犯內幕交易罪成立,並當庭建議法庭對寧某適用從業禁止。

  「庭審中,公訴人通過這起真實案件使社會公眾對內幕信息的內涵外延以及內幕信息敏感期的認定等內容有了感知,達到了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的刑罰目的。」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毛玲玲觀看庭審後表示,內幕交易等證券犯罪直接損害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嚴重破壞資本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擾亂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功能和交易秩序,是不容忽視的引發社會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的潛在誘因,應當高度重視。

  成功辦理全國首例涉證券領域犯罪人員適用「從業禁止」案,是上海檢察機關「精」辦的典型案件之一。上海檢察機關緊扣城市特點,加大對金融犯罪懲治力度,努力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更好的法治環境保障。2019年12月,上海檢察機關出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28條措施。至今年5月,全市檢察機關受理審查逮捕非法集資類案件同比下降25.9%。

  圍繞私募基金、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金融犯罪高風險領域,檢察機關強化類案分析研判。日前發布的《2019年度上海金融檢察白皮書》顯示,從主要案件類型看,罪名分布前三的案件為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信用卡詐騙和集資詐騙。2019年,金融犯罪呈現出傳統罪名和新罪名案件並發,案件類型多樣化的特點。涉證券領域犯罪中,違規披露重要信息案4件16人,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案1件2人,欺詐發行債券案件繼2017年首次發案後連續3年出現。

  非法集資犯罪呈現「網際網路+」的特點,設計較為複雜的返利模式,以高科技、技術熱點為幌子……近年來,新型金融案件疑難複雜程度明顯加大,呈現出犯罪手段不斷翻新,隱蔽性和迷惑性增強;犯罪影響面廣、辦案難度大;犯罪手段呈網絡化、專業化發展等特點;網際網路金融催生新的犯罪形態,亟需重視防範。

  對此,檢察機關建立專業辦案機制,提升金融檢察隊伍專業化水平。2019年,重慶檢察機關完成內設機構改革,渝中區、江北區檢察院根據地處金融核心區、金融案件數量大的實際情況,成立金融犯罪檢察部。其中江北區檢察院還在江北嘴金融中心設立金融檢察辦公點,護航重慶金融核心區建設;上海建立全國首個省級院「金融檢察研究中心」,並在三個分院分設證券期貨、銀行保險和金融創新研究分中心,提供「專門、專業、專家」的法律服務。

  加大洗錢犯罪打擊力度

  「注重同步審查洗錢犯罪」,「會同監察機關、公安機關形成發現、查處洗錢犯罪的工作合力」,「善於從上遊犯罪事實證據中挖掘、發現掩飾、隱瞞犯罪所得來源、性質的線索」。6月30日,山西省檢察院召開反洗錢工作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對全省檢察機關反洗錢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近年來,通過非法買賣外匯方式洗錢的產業鏈『浮出水面』」,「當前外匯犯罪形成了內地與港澳跨地區合作、國內與國外相互勾結的全鏈條作案,涉案資金日益增大,作案方式更加隱蔽」。6月29日發布的《2019年重慶市檢察機關懲治金融犯罪白皮書》揭示出金融犯罪的這一新特點。

  據介紹,在檢察機關辦理的曾某某等人非法經營案中,不法分子以合法經營為掩護,非法買賣外匯和正常合法經營並存,通過控制國內和國際、內地和港澳銀行帳戶以「對敲」方式非法買賣外匯,切斷資金之間的關聯,利用境外小眾軟體進行共謀和交易聯絡,涉案金額巨大。

  在上海檢察機關辦理的涉銀行領域案件中,外匯、洗錢犯罪在2019年均有發案,受理逃匯案件4件19人,騙購外匯案件3件6人,洗錢案件5件5人。上海檢察機關依託公檢聯席會議、金融檢察官聯席會議,推進重大疑難、新類型案件提前介入、聯合會商,確保辦案質效,重拳打擊黑灰「產業鏈」。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上海檢察機關依法追捕追訴幫助洗錢、提供信息網絡服務、買賣身份證件和銀行帳戶等犯罪20件22人。

  檢察機關辦案發現,當前金融違法犯罪行為手法不斷翻新、犯罪鏈條不斷拉長。一方面,專門為非法金融活動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的非法平臺作用凸顯;另一方面,金融違法犯罪的幫助型、後續型犯罪突出,最為明顯的是洗錢類犯罪。

  首先,非法平臺成為聯結、複製、擴散金融犯罪的重要節點。其次,洗錢案件多與非法集資相聯繫。自2016年起,上海市每年均有洗錢案件發生,2019年受理洗錢審查起訴案件5件5人,其中4件均與非法集資犯罪相關聯。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利用虛擬幣及第三方非法平臺洗錢的現象,進一步加大了犯罪線索的偵查和追蹤難度。

  今年初,最高檢要求,各級檢察機關要從反洗錢國家戰略和金融安全高度,發揮好主導作用,改變「重上遊犯罪、輕洗錢犯罪」,以及對證明有難度的下遊犯罪習慣性適用其他罪名的問題,加大洗錢犯罪打擊力度。據了解,最高檢已正式成立了反洗錢工作領導小組。

  強化監管源頭治理

  去年,最高檢向中央有關部門發出第三號檢察建議,推動強化金融監管,促進源頭風險防控。目前,各地檢察機關通過與相關金融監管部門召開座談會、通報情況、發布檢察白皮書等形式深化落實「三號檢察建議」,助力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

  重慶市檢察院檢察四部主任劉偉介紹,江北區檢察院與區金融辦、區市場監管局等五部門聯合出臺《重慶市江北區預防金融犯罪工作辦法》,注重源頭治理,形成「發現、協作、處置」一體化金融犯罪預防工作機制。重慶市檢察院與重慶銀保監局籤署了《關於在懲治金融犯罪、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中進一步加強協作配合的會議紀要》,將共同建立六項協同防範金融風險工作新機制,為重慶高質量發展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力量。

  上海檢察機關自主研發金融檢察大數據牆,實時展示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領域犯罪情況等,為分類研判、風險防範、精準治理提供數據支撐。上海市檢察院還聯合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銀保監局、證監局、金融局、市場監管局組成的「上海金融檢察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線索通報、數據融合、智慧藉助和辦案協作。在基層檢察院探索建立金融風險大數據平臺,實現區域內金融監管數據互通。

  據了解,檢察機關完善與金融機構、行業監管部門協同配合機制,採取刑事、民事、行政等手段綜合施策,把依法辦案、追贓挽損、維護穩定結合起來,防止經濟金融風險演化為社會風險。

  就當前金融檢察辦案中發現的問題,檢察機關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建立司法機關與金融行政執法機關的協作配合機制,健全金融違法犯罪案件雙向移送機制,建立從業人員違法信息共享制度,探索金融領域中小投資者保護公益訴訟制度,強化資本市場中介機構「看門人」職能,依法追究怠於履職的法律責任等。

我要爆料 聯繫電話:021-22899999 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重慶市檢察院發布2019懲治金融犯罪白皮書
    央廣網重慶6月30日消息(記者陳鵬)重慶市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2019年重慶市檢察機關懲治金融犯罪白皮書》(下稱《白皮書》),2019年,全市檢察機關共起訴金融犯罪262件488人。此次發布的《白皮書》共四個部分,包括全市金融犯罪案件基本情況、金融檢察工作情況、金融犯罪案件主要特點、對策建議等。市檢察院檢察四部主任劉偉介紹,《白皮書》既是2019年金融檢察工作的「成績單」,也是總結金融犯罪發展趨勢的「體檢表」,還是提示重大金融風險、查找社會治理短板的「規劃圖」。
  • 全鴻一:檢察機關打擊"套路貸"犯罪的幾點建議
    近年來,隨著「現金貸」「信用貸」「校園貸」等民間借貸形式的迅速擴張,假借民間借貸為名非法牟利的「套路貸」犯罪活動日益猖獗,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破壞社會公共秩序和金融管理秩序。有的還是嚴重的涉惡案件。對此,檢察機關應與公安機關主動對接,充分履行檢察職能,依法嚴厲打擊「套路貸」犯罪,切實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 劉強:檢察機關涉檢網絡輿情的應對與引導
    四是檢察機關妥善應對措施不力。作為一種新興的輿論方式,涉檢網絡輿情同其它網絡輿論一樣,同樣存在法律缺失、預警處置機制真空、正面引導不力、信息失控失真、預防和應對無措等問題。從近年來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看,80%與政法有關,而政法輿情幾乎全部涉及或波及檢察機關,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檢察工作和檢察隊伍中的個別問題大肆炒作,造成很壞的社會影響,嚴重損害了檢察機關的公信力。
  • 陳勇代表:校園性侵具有隱蔽性,入職查詢可「阻隔」前科人員
    陳勇代表:校園性侵具有隱蔽性,入職查詢可「阻隔」前科人員 澎湃新聞記者 林平 2019-03-12 12:47 來源:
  • 中國發布丨最高檢:依法精準懲治金融犯罪 保障企業復工復產
    2019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案件10384件23060人,同比分別上升40.5%和50.7%;起訴集資詐騙犯罪案件1794件2987人,同比分別上升50.13%和52.24%。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委員、第四檢察廳廳長鄭新儉表示,準確地把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在疫情防控期間的金融支持政策貫徹落實到檢察工作中,更好服務保障復工復產,是做好當前金融犯罪檢察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批案例對於檢察機關在疫情防控期間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有效保障各項金融支持政策落實到位、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麗水市檢察機關發布涉企金融犯罪典型案例
    浙江檢察網麗水訊 金融犯罪嚴重破壞金融管理秩序,損害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近年來,麗水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把依法懲治金融犯罪作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重要舉措,辦理了一批金融領域刑事案件,為依法懲治和預防金融犯罪、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貢獻了檢察力量。
  • 回顧及展望我國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權
    【關鍵詞】職務犯罪 偵查工作 機制改革   我國檢察機關恢復重建33年來,各級檢察機關積極發揮職務犯罪偵查權,嚴厲查辦了貪汙賄賂犯罪、瀆職侵權犯罪案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職務犯罪越來越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趨於專業化、智能化、現代化。
  • 全省檢察機關嚴打洗錢犯罪
    注重同步審查洗錢犯罪,形成發現、查處洗錢犯罪的工作合力,防範金融風險……7月2日,山西省人民檢察院向社會發布信息,在下一階段工作中,全省檢察機關將再次加大對洗錢犯罪的打擊力度。根據部署,我省檢察機關將轉變執法觀念,調整辦案思路,切實加大懲治洗錢犯罪的工作力度。會同監察機關、公安機關形成發現、查處洗錢犯罪的工作合力。注重同步審查洗錢犯罪,從上遊犯罪事實證據中挖掘、發現掩飾、隱瞞犯罪所得來源、性質的線索,有力指控洗錢犯罪。強化證據意識,構建證明體系,充分發揮檢察官對證據的審查、判斷、運用作用,確保洗錢犯罪案件辦案質效。
  • 莫因貪圖高利入陷阱—揚州檢察機關發布金融犯罪典型案例
    中國江蘇網9月27日揚州訊(梅靜 張寧)26日,揚州市檢察院召開「金融安全犯罪懲防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了2016年以來揚州市檢察機關辦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情況,發布了五起金融犯罪典型案例。據介紹,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揚州市兩級檢察機關受理各類金融犯罪審查逮捕案件179件215人, 此類案件以非法集資案件為主:受理審查逮捕案件中,非法集資犯罪案件為134件151人(其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126件142人,集資詐騙案8件9人),其次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15件32人,信用卡詐騙罪12件12人。
  • 最高檢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緊扣當前打擊金融犯罪重點難點
    這批案例雖然具體內容有所不同,但本質要求是一致的,就是要求檢察機關履行好指控與證明犯罪的主導責任,更加準確地把握金融法律政策界限,實現懲治金融犯罪與保護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有機統一。這對於檢察機關在疫情防控期間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有效保障各項金融支持政策落實到位、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嚴打金融犯罪 最高檢發布3起金融犯罪典型案例
    今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批指導性案例,包括朱煒明操縱證券市場案、周輝集資詐騙案、葉經生等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3件案例,它們都是近年檢察機關依法成功辦理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和典型意義的金融犯罪案例。2018年6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這批指導性案例,今日正式發布。
  • 解析金融犯罪領域疑難法律問題!《金融檢察典型案例集》首發
    據悉,該新書首發式被列為上海市社聯第十三屆學術活動月項目,也是浦東新區檢察院繼開展「形象視頻推送」「金融檢察工作白皮書發布」「金融風險防控」專題研討之後又精心策劃推出的一項舉措,為該院金融檢察部門成立10周年系列活動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圖說:新書《金融檢察典型案例集》首發式舉行。
  • 假借「金融創新」「網際網路+」金融詐騙犯罪多發 最高檢:加大對網絡...
    網絡犯罪高發多發已成為常態,且網絡「黑灰產」治理難度大。據介紹,近年來,網絡犯罪蔓延迅速,檢察機關辦理網絡犯罪案件數量逐年大幅上升,年平均增幅達34%以上。2018年至2019年,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網絡犯罪嫌疑人89167人,提起公訴105658人,較前兩年分別上升78.8%和95.1%。
  • 檢察機關依法懲治和預防毒品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檢察院 今天6月2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以「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依法懲治和預防毒品犯罪」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通報2018年以來檢察機關懲治和預防毒品犯罪的工作情況。會上發布了檢察機關依法懲治和預防毒品犯罪典型案例。
  • 2018年上海市檢察機關金融檢察十大典型案例
    第四,延伸金融檢察職能。針對辦案中發現的風險點和保險公司核保中存在的漏洞制發檢察建議書,建立健全涉網際網路保險犯罪的線索發現和證據收集固定機制,積極參與網際網路保險安全的生態治理。隨著私家車越來越多,道路刮蹭等小事故也越來越多,不少車主一時偷懶,會把事故車、各類證件一起留給修配廠「委託理賠」,這無疑給個別修配廠、保險理賠員留下了騙保的「操作空間」。
  • 職務犯罪調查中收集固定隱蔽性證據探究
    高度隱蔽性是以權錢交易為主的職務犯罪案件的一大特點,犯罪過程中大量隱蔽性信息唯有被調查人等極少數人才可能知情,因而這些隱蔽性證據及衍生信息往往難以虛構,具有優於普通證據的證明力,對被告人的供述具有補強作用。
  • 2019年商洛檢察機關批捕黑惡勢力犯罪238人,起訴246人!
    今天(6月4日)上午,記者從商洛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開幕大會上獲悉,2019年全市檢察機關批捕黑惡勢力犯罪238人,起訴246人;批捕各類刑事犯罪1051人,起訴1844人;批捕未成年人犯罪15人,起訴20人。
  • 變現過程具有迷惑性 治理網絡黑產需多方協作
    會議發布的《網絡黑產協同治理》報告指出,近年來網絡黑產呈現諸多特點,包括模塊化、組織化、團隊化操作,有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協同作案的趨勢;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使得犯罪行為更加具有迷惑性和隱蔽性;跨平臺犯罪現象突出;多方利益捆綁,結成利益共同體等,這使得監管越來越難。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表示,當前,與賭博、詐騙相關的黑產變現過程等具有一定迷惑性。
  • 製毒犯罪隱蔽性較以往明顯增強
    在國際禁毒日到來之際,昨日,省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19年以來省檢察機關懲治和預防毒品犯罪的工作情況,並發布我省檢察機關懲治毒品犯罪4起典型案例。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2019年1月至今年5月,全省檢察機關共批捕毒品犯罪案件3228件4354人,逮捕人數佔全部刑事案件逮捕人數的10%,同比下降19%;起訴毒品犯罪案件4050件5536人,起訴人數佔全部刑事案件起訴人數的8%,同比下降4.9%。
  • 淺析檢察機關如何發揮法律的教化作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法律在對民眾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其對人們生活的指引與規範作用越來越大。法律不止於定分止爭,也應勸人良善。三、檢察機關如何發揮法律的教化作用(一)作為指控方,要將矛盾化解在訴前。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公訴機關,有指控犯罪的職能。在履行職能的同時,要勇於承擔起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權的作用。在辦理案件的同時要積極化解社會矛盾,不能簡單地就案辦案,應就雙方矛盾在檢察環節積極進行調節,緩和社會矛盾,努力實現辦案「三個效果」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