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經歷,對生活做出了總結,從而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的寶貴經驗,幫助他們規避風險和錯誤,更好的獲得人生的發展機會。
而在這些經驗雜談之中,便包括了一句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又有沒有道理?
中國古代社會往往會使用「更」作為計時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指的便是這各個時間段內,哪些事物最活躍。
一.「不貪三更色」
「三更」指的便是晚上十一點鐘到凌晨一點的這段時間。而「色」代表的是夜晚的美色。
也就是說,在半夜三更的時候,不要貪戀晚上的美景,而應該遵循人體的生物鐘時間,早點休息。這樣一來的話,人的身體才會好。
二.「不戀一更食」
「一更」指的是晚上七點到晚上9點這一段時間,而「食」指的便是食物。也就是說,我們在晚飯過後,不應該貪戀夜宵美食,而應當控制住自己的食慾,做到健康飲食。
在古人的眼中,只有按照正常的作息時間工作和休息,才能夠保證生活的質量。顯然的,這樣的說法即使到了今日,也是適用的。
對於如今的我們而言,工作壓力大,使得很多人工作到了凌晨,不僅休息晚,甚至可能連休息的時間都被壓榨到了很短。
這樣一來的話,人的器官便可能會因此而無法獲得休息的機會而存在隱患。當隱患一旦爆發出來的話,人體便可能會生一場大病。這樣一來的話,對人的生活自然就會有很大的影響。
同樣的,工作太累,會使得人們開始尋找精神上的慰藉,而美食剛好可以彌補這樣的空白。對於人們而言,倘若工作到太晚,就會希望可以在加班的時候,吃份夜宵,緩解一下自己的工作壓力。
不僅如此,即使不用工作的時候,人們也會呼朋引伴地去吃頓好了。這樣一來的話,人體的飲食系統便會有一定的影響,而消化系統的壓力也會變大。
久而久之,對一個人的身體自然也就有了負面的影響。
不動五更氣
五更又稱寅時。這個時候公雞叫嗚,黎明將至。經過一夜休整,人神甦醒。於家而言,女主要燒水煮飯,男主要更衣下田,準備開始新的一天。
這時候,陽氣上升,夫妻不宜吵鬧動氣,以免影響一天的情緒。所以民間又有「五更雞犬宜相寧」的說法。
民間的很多說法來源於實踐,關於五更之間的講究很多,其實大都頗有道理,不少也被科學技術所證明。
但是,不少年輕人恐怕是很難聽得進去了!再次提醒各位朋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了健康,一切都變得沒有了意義。
前一段時間相繼倒下的那麼些名人大家,他們的生活習慣或許就存在這些方面的問題!所以讓我們還是聽聽老人言吧!且行且珍惜!祝您健康平安!
俗語,也稱俗話。典型的俗語即所謂的諺語,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通俗的定型語句
是人民群眾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俗語是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數量多,使用頻率高,而且語言具有形象生動、表意準確、說理深刻、比喻恰當等特點,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它不僅在人們的口頭上廣泛流傳,而且在各種形式的著作中也被普遍引用。
諺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結構形式相對穩定,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多變。
恰逢新年大促,一本《歇後語大全》加上一本《諺語大全》僅需68元,也就是一頓外賣錢,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