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2日 10:30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俄羅斯領土橫跨歐亞大陸,境內歐洲部分只佔國土面積1/4,但經濟產值佔全國3/4,併集中了大多數人口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鄰近的歐盟是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夥伴,對歐貿易佔俄羅斯外貿總額近一半。但進入新世紀以來,俄羅斯大力推進東西方並重的「雙頭鷹外交」,努力改變「西重東輕」的局面。特別是自2013年底烏克蘭危機爆發至今,俄羅斯外交「向東看」的色彩越來越濃。
從舉措上看,俄羅斯「向東看」涵蓋政治、經濟、人文等諸多領域。俄羅斯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峰會、東協地區論壇等地區多邊機制,期待利用自身能源、交通運輸等優勢,在地區一體化進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俄羅斯還推出開發遠東和西伯利亞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包括改造跨西伯利亞大鐵路、建設歐亞大通道、打造「跨越式發展區」、宣布符拉迪沃斯託克為自由港、開發東部和北部油氣資源等。俄羅斯並提出一系列宏偉目標,包括將對亞太外貿額比重提升至40%、2020年前對亞太天然氣出口比重從3%提高到20%等。為搭建對亞太合作的平臺,今年9月4日,俄羅斯將在符拉迪沃斯託克舉辦史上首屆東方經濟論壇,普京總統親自出席。該論壇將與聖彼得堡經濟論壇形成東西呼應的兩大盛會,俄羅斯對外合作的「雙頭鷹」布局呼之欲出。
從地理上看,俄羅斯外交「向東看」並不局限於俄東部的亞太地區,廣義上還涵蓋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俄羅斯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在金磚機制和G20框架下的合作備受矚目,小城烏法成功舉辦金磚和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俄羅斯積極鞏固與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傳統友好合作,越南成為首個與歐亞經濟聯盟籤署自貿區協定的國家。俄羅斯還大力加強與土耳其、伊朗、埃及等中東國家以及拉美各國的雙邊合作。通過這些渠道,俄在很大程度上折衝了美歐的孤立和制裁,獲得了廣闊的外交迂迴空間。
作為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中國在其「東向外交」中佔據著突出位置。普京總統說,「只要與中國站在一起,俄羅斯就能戰勝面臨的政治經濟困難」。今年,中俄共同紀念和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兩國領導人相互出席對方舉辦的有關活動,在中俄關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在經濟領域,兩國務實合作成果豐碩。航空、航天、能源、科技、交通基礎設施、金融等領域戰略性大項目不斷取得進展。俄方積極響應中方倡議,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成為第三大股東;雙方商定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成為兩國關係發展新亮點,標誌著中俄合作正從各自國別發展戰略的對接升級到區域合作戰略的融合。中俄人文領域合作同樣紅火,去年雙方人員往來達300萬人次,互派留學生數量達5萬人,在「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框架內舉辦數百場活動,友好城市與省州超過100對。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隨著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兩國民眾感情也進一步加深。最近俄羅斯民意調查顯示,中國被俄羅斯民眾視為最友好的國家,實業、教育、文化、學術等社會各界精英了解中國、開展交流和合作的願望十分強烈。在「中國熱」持續升溫的背景下,俄羅斯將於明年起把漢語納入中小學生統一國家考試科目,這是一個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
俄羅斯「向東看」的選擇會是曇花一現嗎?答案是否定的。「向東看」不是俄羅斯迫於當前經濟困境採取的權宜之計,而是出於國家長遠發展作出的戰略決斷。不可否認,俄羅斯與美歐因烏克蘭危機關係陷入低谷,為應對經濟困難和拓展外交空間,俄羅斯必須在東方尋找新的合作夥伴、開闢新的市場。但更應看到,俄羅斯外交「向東看」有內外兩方面深層原因。
從內因看,俄羅斯渴望憑藉地緣和資源優勢,搭乘亞太經濟快車,實現復興崛起的強國夢。為此,俄羅斯著力開發遠東和西伯利亞,將其打造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該政策已延續多年,並非應景之舉。從外因看,隨著亞太在國際格局中地位上升,世界主要大國正紛紛加大對亞太事務的投入。俄羅斯作為太平洋大國,不能甘居人後。特別是中國作為地區最大國家,不僅發展勢頭強勁,而且在國際事務中奉行公正公平立場,堅持和平合作政策。中俄關係成為互利共贏新型大國關係的典範,俄羅斯已把中國作為「向東看」的優先方向和關鍵依託。中俄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重要領域近來大單頻現,正是俄「向東看」政策的突出體現。
古語云,是親必顧,是鄰必護。中國樂見俄羅斯發展振興,歡迎俄羅斯「向東看」。當中俄這兩個大國不約而同地把熱切期待的目光投向對方時,兩國乃至地區共同發展繁榮的前景不可限量。(齊亞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