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 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雲南省系列新聞發布會·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專題發布會上獲悉,雲南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依託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推動綠色發展,麗江華坪、楚雄大姚依託核桃、芒果等林農產業,已成功創建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雲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方雄說,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兩山」基地)創建,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是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重要抓手,是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檢驗。今年,我省楚雄州、怒江州、保山市昌寧縣獲得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縣稱號;麗江市華坪縣、楚雄州大姚縣獲得「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說明這些地區多年來在示範創建的歷程中不斷前行,取得了實效。
楚雄作為滇中地區,全州森林覆蓋增長率近年來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全州生態環境質量穩中趨好。生態創建的組織領導和工作責任機制較為完善,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獎勵機制。所轄10個縣(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8%以上,其中5個達100%。9個縣(市)成功創建為省級生態文明縣(市),103個鄉鎮全部創建成為省級生態文明鄉鎮。
怒江屬於國家重點支持的「三區三州」之一,地處「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是我國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紅線保護面積佔國土面積的比例達61.81%,生態區位敏感、特殊、重要。近年來,怒江結合自身優勢,打造以草果為代表的綠色香料產業,草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到全省的一半以上,草果產業成為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努力探索「生態護林員」脫貧模式,全州三分之一貧困家庭的勞動力走上了生態護林員的崗位,落實生態公益性崗位4.01萬個,人均增收2400元,走出一條脫貧攻堅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路子。
保山市昌寧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先後獲得「國家級園林縣城」和省級「美麗縣城」「省級文明城市」等稱號,近3年,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均為優,連續兩年被省政府評為「跨越發展先進縣」。依託古茶樹、生態茶園等高原特色農業帶動民眾脫貧致富。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13個鄉鎮全部創建為省級生態鄉鎮,11個鄉鎮創建為國家級生態鄉鎮。
這3個州(市)、縣(區)的共同點是通過試點示範,努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注重成效的顯著性、案例的典型性和做法的示範性。
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共有35個地區獲得命名,我省的麗江市華坪縣和楚雄州大姚縣獲得命名。
麗江市華坪縣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2200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上,原煤分布達1800平方公裡。在綠色發展的引領下,不斷探索「礦業轉型、礦山轉綠、礦企轉行、礦工轉崗」的「四轉」模式,逐步轉型為綠色生態產業縣,形成以晚熟芒果為代表的「山尖兩棵樹(核桃、花椒)、半山一棵煙(烤菸)、山腳一畝芒(芒果)」的生態產業布局。2019年,全縣芒果種植面積位列全省第一、全國第三,產值由5億元增加至22.8億元,佔全縣生產總值的37%。華坪縣被列為「一縣一業示範縣」「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區」「雲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農業示範縣」,華坪芒果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走上了從「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發展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之路,實現了生態環境修復、環境質量提升和群眾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環。
楚雄州大姚縣大力發展以核桃為主的高原特色經濟林產業,探索實踐了核桃「興林富民」的「綠水青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模式,走出了核桃「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專業化分工、品牌化打造」的「五化聯動」之路。制定並推行《大姚三臺核桃種植技術規程》《大姚核桃提質增效十項技術標準》,大姚核桃質量標準和「地理標誌產品·大姚核桃」以地方標準的形式通過省級發布,被確定為國家核桃栽培綜合標準化示範區。截至2019年底,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164.3萬畝,農民人均核桃收入達4952元,高原特色綠色農產品產值佔全縣GDP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9.11%。先後榮獲中國「核桃之鄉」、全國首家「國家核桃生物產業基地縣」、雲南省「一縣一業」特色縣、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雲南省第一批20個「美麗縣城」等多項殊榮。
這兩個縣(區)都牢固樹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依託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推動綠色發展,使綠水青山產生了較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實現了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具有典型示範性。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於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繫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雲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