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中國土司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20-11-22 中國網

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圖為唐崖土司城石牌坊。石牌坊是全石仿木結構,亭閣式鬥拱建築,飛簷翹角。中國網圖片庫 李維君 攝

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這次申報的三處遺址為中國規模較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且最具價值特徵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至今,這些遺產所在地的居民仍傳承著各自典型的民族習俗與文化傳統。

土司遺址不僅給人們帶來藝術美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當時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從而了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此外,土司遺址也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入選世界遺產能夠讓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

湖南永順土司城遺址

老司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是湖廣地區土司體系中的最高職級機構——宣慰司的治所遺址,永順宣慰司土司為彭氏家族,屬民以土家族為主。核心城區面積25萬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宮殿區、衙署區、司法區、墓葬區、宗教區、教育區、居民區、作坊區八大功能區;布局合理,建築精巧,功能完善,祖師殿、玉皇閣、文昌閣、土王祠、子孫永享牌坊等古建築保存完好;土司墓葬群、古街道、古城牆、遺址排水系統、碧花山莊、德政碑、釣魚臺、觀獵臺、練兵場等歷史遺蹟豐富。老司城既是靜止的文物,又是活著的文化。據統計,土家族十大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土家毛古斯舞、酉水船工號子。

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唐崖土司城址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鹹豐縣,始建於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闢3街18巷36院,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佔地1500餘畝。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現在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著"荊南雄鎮",反面刻著"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雲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莊重肅穆。400餘年雨蝕風化,木質建築於20世紀70年代失去最後輪廓,但條石鋪設的街蒼、土石壘砌的城牆仍清晰可見。

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

海龍屯遺址位於遵義老城北約30裡的龍巖山東麓,始建於1257年,毀於1600年。遺址所在山峰相對高度約350米,三面環水,一面銜山,地勢險要,如今周長約6公裡的環囤城牆尚存,囤東銅柱、鐵柱、飛虎、飛龍、朝天、飛鳳六關,囤西後關、西關、萬安三關依然屹立。囤頂平闊,囤內遺有「老王宮」和「新王宮」兩組重要建築基址,面積均在2萬平方米左右,此外尚有金銀庫、四角亭、採石場、校場壩、環囤馬道和敵樓等遺蹟。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土司遺址」反映了13至20世紀初期,中國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推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築遺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首領「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其中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是相對集中於湘鄂黔交界山區的代表性土司遺址,在選址特徵、整體布局、功能類型、建築形式、材料和工藝等方面既展現出當地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治權力象徵、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徵,是該歷史時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證。

相關專題:世界遺產在中國

相關焦點

  • 近五年來中國成功入選「世遺」名錄的鼓浪嶼等世界遺產,你都了解嗎?
    臺海網6月13日訊 據中新網報導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各地會舉行豐富的活動,從不同角度讓大家認識到保護各類珍貴文化、自然遺產的重要性。 在各類文化、自然遺產中,各項世界遺產無疑備受關注。
  • 這些珍貴世界遺產你了解多少?|藏語|廣西|梵淨山|自然遺產|世界...
    中新網客戶端6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各地會舉行豐富的活動,從不同角度讓大家認識到保護各類珍貴文化、自然遺產的重要性。在各類文化、自然遺產中,各項世界遺產無疑備受關注。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居世界第一。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些珍貴世界遺產你了解嗎?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些珍貴世界遺產你了解嗎?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湖南永順等土司遺址代表中國申報世界遺產
    湖南永順等土司遺址代表中國申報世界遺產 2015-06-30來源:新京報 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28日晚在德國波恩開幕。大會將審議新一批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項目,並對已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 中國活字印刷術等被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名錄
    環球網記者李宗澤報導,據法廣網11月16日消息稱,對推動世界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國印刷術已被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名錄。報導稱,正在肯亞首都奈洛比舉行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會員決定,把中國申報項目「中國活字印刷術」、「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以及「麥西熱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萬塔之城」蒲甘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金邊7月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駐柬埔寨記者楊帆)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決定將緬甸古城蒲甘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這座有著「萬塔之城」美譽的佛教遺蹟將不再是世遺的遺珠。
  • 貴州遵義播州海龍屯土司遺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楊光振 攝  中新網遵義7月4日電 (記者 楊茜)記者從貴州遵義匯川區委宣傳部獲悉,貴州省遵義播州海龍屯遺址與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聯合代表的中國土司遺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這意味著中國擁有世界量僅次於義大利,居世界第二。
  • 河南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7月13日,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一致決定,將中國河南省的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佔地約24平方公裡,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經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安陽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後,中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已達33處,數量居世界第三位。
  •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增加新成員 中日韓均有文化遺址入選
    參考消息網7月8日報導在7月6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而6日當天,也有來自日本和韓國的文化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7月8日報導,正在亞塞拜然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7月6日決定,把包括日本最大的前方後圓型墳墓「仁德天皇陵古墓」(大山古墓)在內的大阪府南部「百舌鳥·古市古墓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據報導,這是日本的第23項世界遺產,也是日本遺產連續第七年入選世遺。
  • 李世愉:土司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編者按:   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此次申報的土司遺址包括三處: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和貴州遵義海龍屯。歷史上土司制度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民族文化多樣性傳承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 驕傲│靈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北京時間8月14日早上8:45,當地時間8月13日18:45,2018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選的最終結果在加拿大薩斯卡通市會展中心揭曉。廣西桂林興安靈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項榮譽 含金量超高!這次增加的「世遺」牌子——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被稱為「灌溉工程界的諾貝爾獎」。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排水非政府組織——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評選並授予的榮譽稱號,每年審定一次,迄今已經評審至第五屆。
  • 「中國土司遺址」申遺成功 鹹豐唐崖土司城位列其中
    ﹙新華社發﹚   4日下午,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土司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湖北鹹豐唐崖土司城遺址作為項目之一,成為我省繼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明顯陵之後的第3處世界文化遺產。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
  • 泰山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圖)
    (原標題:泰山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圖))
  • 中國安陽殷墟7月13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華社維爾紐斯7月13日電(記者張國旺 張碧弘 楊勤)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13日一致決定,將中國安陽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安陽殷墟由此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13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殷墟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對中國來說很不平凡。
  • 中醫針灸 2010年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中國政府網2010年11月16日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06年成立了中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專家組、辦公室,組織開展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和申報工作。於2008年9月將「中醫」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因申報規則的具體要求,2009年10月改為「中醫針灸」申報。
  • 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時間2016年7月15日15時20分,經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0屆會議審議通過,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自治區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黃宇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這是廣西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第一處巖畫類世界文化遺產。」
  • 湖南這些文化自然遺產驚豔世界!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2017年起,「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作為文化大省,湖南一直注重優秀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截至目前,湖南擁有2處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中國丹霞—崀山,1處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土司遺址。
  • 活字印刷術被列入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華網奈洛比11月15日電(記者王雅楠)經正在奈洛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15日審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中國活字印刷術》以及《麥西熱甫》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法國世界遺產協會副主席:「世遺」賦予各國文化交流責任
    外國專家學者們廊橋內聆聽解說 周悅磊 攝中新網溫州11月15日電(見習記者 周悅磊)「世界遺產不是放在架子上觀賞的獎盃,我們需要承擔保護、發展、傳承和分享它的責任,而文化交流便是世界遺產賦予我們的責任之一。」
  • 中國傳統武術新認可!「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申遺成功,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武術新的認可!據媒體報導,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成功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的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