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最早對於民間俗語的記載,是在《西門豹治鄴》中:「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俗語雖粗俗簡單,但卻是生活的指路明燈
在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中,有一些是高雅深奧的,也有一些是比較粗俗簡單的,就比如說各種各樣豐富的俗語。然而,俗語雖看似粗俗,但實則卻並不媚俗,反而是更加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還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指路明燈,只是能夠將珍藏保管的人卻不多。
而這篇文章所要講述的,就是一個很俗套,但是也比較實用的俗語,並且相信很多人也都聽說過這一句,它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
「好馬不吃回頭草」,其中人生道理簡單卻不俗套
在李漁的《憐香伴·議遷》中最早提到這句:「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
馬在古代,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動物,因為它既是戰亂時期的一種珍貴的戰略資源,同時也是百姓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種代步工具。養馬不難,但培養出一匹好馬,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真正的好馬是有靈性的,這通過吃草這件小事,就能夠看出來。好馬在吃草的時候,不會左顧右盼,就沿著前進的方向一直的向前,這種專注對於主人來說,可以省卻不少噢噢麻煩,不會因為馬兒停下來吃草,就耽誤了行程或者是走錯了方向。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典故,是說良驥在走出馬廄奔向寬闊無垠的草原時,它一眼便能瞥見鮮美可口的嫩草,於是它就沿著一條選定的線路一路吃下去,直吃到肚大腰圓地把「家」回,在吃的過程中,它絕不會東啃一嘴,西吃一口,更丟三拉四地再回頭去補吃遺漏的嫩草。
這句話也是在告訴我們一個簡單,而卻不俗套的道理:在人生這條道路上,我們要認定一個方向,然後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就算是周圍有再好的風景,也不要偏離了方向,身後錯過了再好的「嫩草」,也不要折返,既然有著自己既定的方向,那麼只專注於自己身前的事物,而不會去三心二意,只為達成自己的目標,就算是前路會遇到困難險阻,也不能停下來,這才是人生所該有的態度。
然而,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為精闢的一句話,只是能夠答出來的人十不過一。
下半句才是精華,為人為臣皆是此理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一句就是「忠臣無事二主心」,
在《名賢集》中就有記載,全句是「一馬不鞴雙鞍,忠臣不事二主」
從造字可以看出,「忠」字,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於心為敬,故忠從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因此忠為正直之德,故從中聲。
「忠臣無事二主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許多多的忠臣被載入了史冊,而他們其中大多都有一個共同點——忠於國家,忠於君主。這是古代人君權思想的的一種體現,是屬於封建禮教的一個表現,人們認為既然侍奉一個主人,那麼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就都是他的。
在《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中也說:「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忠臣向來都是讓人感到敬佩的,而我們樹立的「愛國之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國家是根本,英雄們為保家衛國而生,一個國家逐漸的發展壯大起來,是離不開國人們的團結一心的。而若是人們心懷二心,又如何為國效力呢?
若是不為國效力,又如何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呢?因此,「忠臣無事二主心」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是相當重要的。
小結
古人所留下來的俗語數不勝數,而其中幾乎每一句都是內容簡潔,但卻又包含著無比的智慧。就像這篇文章所說的這「好馬不吃回頭草,忠臣無事二主心」,雖只是短短兩句,但卻是做人做事的精華,這也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們的智慧。
即便是時至今日,這些俗語中所蘊含的道理,也依然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學習。對此,你怎麼看呢?
參考資料:《西門豹治鄴》、《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名賢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