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2020-11-21 騰訊網

在中國,最早對於民間俗語的記載,是在《西門豹治鄴》中:「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俗語雖粗俗簡單,但卻是生活的指路明燈

在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中,有一些是高雅深奧的,也有一些是比較粗俗簡單的,就比如說各種各樣豐富的俗語。然而,俗語雖看似粗俗,但實則卻並不媚俗,反而是更加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還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指路明燈,只是能夠將珍藏保管的人卻不多。

而這篇文章所要講述的,就是一個很俗套,但是也比較實用的俗語,並且相信很多人也都聽說過這一句,它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

「好馬不吃回頭草」,其中人生道理簡單卻不俗套

在李漁的《憐香伴·議遷》中最早提到這句:「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

馬在古代,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動物,因為它既是戰亂時期的一種珍貴的戰略資源,同時也是百姓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種代步工具。養馬不難,但培養出一匹好馬,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真正的好馬是有靈性的,這通過吃草這件小事,就能夠看出來。好馬在吃草的時候,不會左顧右盼,就沿著前進的方向一直的向前,這種專注對於主人來說,可以省卻不少噢噢麻煩,不會因為馬兒停下來吃草,就耽誤了行程或者是走錯了方向。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典故,是說良驥在走出馬廄奔向寬闊無垠的草原時,它一眼便能瞥見鮮美可口的嫩草,於是它就沿著一條選定的線路一路吃下去,直吃到肚大腰圓地把「家」回,在吃的過程中,它絕不會東啃一嘴,西吃一口,更丟三拉四地再回頭去補吃遺漏的嫩草。

這句話也是在告訴我們一個簡單,而卻不俗套的道理:在人生這條道路上,我們要認定一個方向,然後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就算是周圍有再好的風景,也不要偏離了方向,身後錯過了再好的「嫩草」,也不要折返,既然有著自己既定的方向,那麼只專注於自己身前的事物,而不會去三心二意,只為達成自己的目標,就算是前路會遇到困難險阻,也不能停下來,這才是人生所該有的態度。

然而,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為精闢的一句話,只是能夠答出來的人十不過一。

下半句才是精華,為人為臣皆是此理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一句就是「忠臣無事二主心」,

在《名賢集》中就有記載,全句是「一馬不鞴雙鞍,忠臣不事二主」

從造字可以看出,「忠」字,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於心為敬,故忠從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因此忠為正直之德,故從中聲。

「忠臣無事二主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許多多的忠臣被載入了史冊,而他們其中大多都有一個共同點——忠於國家,忠於君主。這是古代人君權思想的的一種體現,是屬於封建禮教的一個表現,人們認為既然侍奉一個主人,那麼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就都是他的。

在《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中也說:「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忠臣向來都是讓人感到敬佩的,而我們樹立的「愛國之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國家是根本,英雄們為保家衛國而生,一個國家逐漸的發展壯大起來,是離不開國人們的團結一心的。而若是人們心懷二心,又如何為國效力呢?

若是不為國效力,又如何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呢?因此,「忠臣無事二主心」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是相當重要的。

小結

古人所留下來的俗語數不勝數,而其中幾乎每一句都是內容簡潔,但卻又包含著無比的智慧。就像這篇文章所說的這「好馬不吃回頭草,忠臣無事二主心」,雖只是短短兩句,但卻是做人做事的精華,這也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們的智慧。

即便是時至今日,這些俗語中所蘊含的道理,也依然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學習。對此,你怎麼看呢?

參考資料:《西門豹治鄴》、《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名賢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俗語,是老祖宗用切身的經歷得來的結果,其實用性和哲理性都被大眾所認知。它的存在,也讓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同時還具有地方特色。俗語的趣味性,可謂無處不在,比如「兔子不吃窩邊草」,「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鐵」;再比如「狗急跳牆,人急懸梁」,「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等等。這些富含哲理和趣味的俗語,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口頭禪,時不時就會說上幾句,不僅能結合實際語境表達內心的想法,還能委婉的勸誡和警示身邊人。
  • 世人皆知:「老牛吃嫩草」,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世人皆知:「老牛吃嫩草」,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今天這句俗語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那就是「老牛吃嫩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道盡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可惜十人九不知。老牛吃嫩草,它本身的定義是指牛老了喜歡吃嫩草,這樣有助於消化,可是在古代很多豪門大戶上了歲數的老爺都喜歡娶小妾,久而久之就引申為年齡差距較大的老少夫妻配,用來嘲諷某些人年老體弱、無福消受之意。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能夠流傳到現在的俗語和古籍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吃回頭草的馬不是好馬,但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更經典的,它是什麼呢?
  • 世人皆知:好馬不吃回頭草,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世人皆知「好馬不吃回頭草」,卻極少有人知道下一句,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叫「老虎不吃回頭食」。什麼意思呢? 東一嘴巴,西一嘴巴,走到哪裡吃到哪裡,最後沒得吃了,又要回過頭來吃原來剩下的,往返徒勞,浪費體力。這就是好馬與劣馬之間的區別,也是過去人們購買馬匹的重要依據。 相對於好馬不吃回頭草來說,老虎不吃回頭食更讓人覺得霸氣,而這一句才是精華,內含了做人的深刻哲理。
  • 都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卻不知它的後半句,網友:這才是精華
    這些寶貴的經驗大多被書寫在了歷史的書本上,還有一部分則是在民間被改編為俗語流傳至今。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卻常常忽略到了它的後半句,殊不知下面這句才是真正的精華。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道
    「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和老人們在一起交談能學到不少東西。簡單舉個例子來說,我每次回農村老家都會學到一兩句俗語,前兩天回家就學了這麼一句——「好馬不吃回頭草」。俗語作為文化遺產,雖然沒有史書典籍深奧,但是通俗易懂有趣味,能夠豐富人們的生活。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最經典的是後半句,可惜知道的人很少!
    俗語是祖先親身經歷的結果。他們的實用性和哲學意識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它的存在也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有趣,而且具有地方特色。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最經典的是後半句,可惜知道的人很少!在古代,馬是非常重要的動物。他們是戰鬥和運輸所需要的。
  • 民間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後半句更經典,道出做人的原則
    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首先,讓我們對「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出處進行探索研究。一、「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含義其實,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說明良驥吃草的時候勇往直前,絕不回頭。
  • 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是什麼?寫盡家庭教育,卻鮮為人知
    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是什麼?寫盡家庭教育,卻鮮為人知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俠客行》李白馬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似乎離我們很遠。那是因為現在的大量現代的交通工具取代了馬的價值。現在馬的作用大多數是用來做以馬術比賽或某些有錢的人家裡進行飼養,以欣賞為主。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人做到
    比如「兔子不吃窩邊草」,「肥水不流外人田」等等,這些簡單的句子,有的是做人的道理,有的是人性的分析。 在古代,馬是十分重要的牲畜,打仗需要它,交通運輸也需要它,儼然已經成為了古人生活的一部分,離不開了,就如同現在的手機一樣,少了它,總感覺少了什麼,十分不自在。 關於馬的俗語,也堪稱是經典。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後半句才是經典,可惜鮮有人知
    這就好比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俗語,想必大多數人都知道,不過它的後半句才是經典,可惜鮮有人知。二.「好馬不吃回頭草」的由來所謂的「好馬不吃回頭草」,我們從字面意思來看也能夠知道,那就是一匹真正的好馬,是從來不會掉回頭去吃草的,他只會不斷的吃麵前的草,進而一步一步的向前走。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眾多民俗諺語當中的一句,而之所以得出這句話,自然也是源於他們的實踐生活。
  • 「免子不吃窩邊草」「好馬不吃回頭草」補齊下半句才是完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俗語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深受人們的喜愛。俗語往往帶有很多地方色彩,又蘊含了豐富的內涵,這裡有兩句俗語「免子不吃窩邊草」「好馬不吃回頭草」,給它們分別補上後半句更有意思。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一句才是精華,很少有人知道
    在農村生活的朋友,聽到俗語的頻率應該會更高,很多農民雖然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有一些老人甚至目不識丁,可是卻能隨口說出不少俗語,有的時候還會用這些俗語去提醒和指導別人。其中有一句農村俗語相信很多人都不會覺得陌生,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農民聊天的時候也會經常提起。
  • 世人皆知「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都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大家第一反應一定是一對男女分手後,一定不要複合吧,不然吃回頭草並不會增進兩個人的感情,如果兩個人真的合適就不會分手了,所以如果他們都吃了回頭草並不會有好結果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有人知
    老祖宗留下的俗語中,:「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是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用得比較多的,多是用來說自己不會再回頭重蹈覆轍之意。「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清.李漁《憐香伴·議遷》當一匹馬離開了自己的馬廄後,到草原上,面對廣闊的新鮮草地,它只會一邊吃一邊往前面走,既不會回頭看,也不會三心二意想著要去吃周遭的草。像這種馬,才稱得上是一匹好馬。
  • 「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一句才是精髓,可惜十人九不知
    相信大家在讀書的時候,老師都教過我們這麼一句話,叫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也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銘,在現代社會,它也是流傳非常廣的一句話,但我們只知道好馬不吃回頭草,你們知道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什麼嗎?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一句才是精華所在,不過鮮少人知
    古人提倡雅俗共賞,今天也許我們在聽到一些古語時,可能會覺得粗鄙不堪,不過要知道,這些俗語都是先輩們經過幾代,甚至是數代才總結出來的智慧,我們確實不能輕視他,什麼叫俗語,如果用一句話來解釋的話,其實很簡單,粗俗而不庸俗,這也是俗語存在的魅力,也是我們這麼幾千年來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俗語中的其中一句,「好馬不吃回頭草」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不過鮮為人知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一句才精華,只有聰明人能領悟
    有的俗語是反映世態人情的,例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也有的俗語是分析性格命運的,例如「富人思來年,窮人想眼前」。這些話往往沒有什麼高深難懂的詞彙,就算大字不識幾個的老百姓,也能一讀就懂。正因為這個原因,俗語往往比古書典籍流傳更廣,比如今天說的這句「好馬不吃回頭草」,在民間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很多人常常誤解了它的意思。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道盡人間百態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道盡人間百態馬在古代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很多遊子旅途中唯一的夥伴,在很長時間裡,馬不僅對個人來說是生活必須品,對國家而言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先人們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各種膾炙人口的俗語和佳話,對於馬匹農村就有一句老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卻少有人知。首先從俗語的表面意識出發,為什麼說:好馬不會去吃回頭草呢?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道盡世態,你知道嗎?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道盡世態,你知道嗎?對於中國的文化不知道大家能夠了解多少?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最值得人注意的就是俗語,這些都教會了多代人的很多的道理,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雖然其中很多的俗語都是鬥大的字不認識幾個的人創造出來的,但是這對我們的人生路能夠有著很多的知道意義,雖然乍一聽起來不是很有內涵,但是卻是多代人的總結,用一句話說就是「話糙理不糙」,講解了很多的人生道理,非常容易讓人接受,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俗語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道盡世態,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