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我們與祖先共沐在同樣的月光之中,這輪皎潔皓月也照亮過無數文人墨客的心靈,他們為後世留下了眾多吟誦中秋的書畫精品。
宋徽宗趙佶有一幅「瘦金體」的《閏中秋月帖》,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閏中秋月詩帖》為「瘦金體 」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 「瘦筋」的含意。
這幅書法作品用筆勁健挺拔又不失嫵媚,加之緊密而婀娜的結體,不但襯託出詩句本身的意境,也讓人體會到濃豔而優雅的氣氛。筆畫帶過之處,如遊絲行空,纏綿飄逸,是「瘦金書」中偏於柔美的風格,在宋徽宗的書法作品中,堪稱代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閏中秋月詩帖》 紙本 35x44.5cm
釋文:
閏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餘閏魄澄鮮。
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嘆隔年。
萬象斂光增浩蕩,四溟收月助嬋娟。
鱗雲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
論及與中秋有關的書畫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晉代王獻之(傳)的草書《中秋帖》也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珍品。它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一起,被乾隆皇帝譽為「三希」,意為此三帖乃希世珍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獻之(傳)紙本手卷,27x11.9cm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帖》總共3行22個字,沒有落款,如何斷句亦引人遐想。帖正文右上角還有乾隆的御題籤「晉王獻之中秋帖」。
關於《中秋帖》的鑑藏和傳世,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
1950年,兩帖面臨出售。香港鑑藏家徐伯郊得知這一情況,聯繫了當時故宮博物院的馬衡院長,馬衡向周恩來總理報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周總理親自指示:「同意購回《中秋帖》及《伯遠帖》」,使其回歸故宮博物院。
創立草書「一筆書」是王獻之的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中秋帖》被認為是「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裡,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
順頌佳節,吉祥如意!
真誠分享,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