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城潤璽一期帶來的彩票效應,讓人見識到了「打新」的瘋狂;
最新的二手房均價突破8萬+,讓人明白了什麼叫「一騎絕塵」;
……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深圳的氣溫終於降了下來,但被全國圍觀了一年的樓市卻依舊熱度不減,熱鬧非凡。
有意思的是,在被譽為最嚴調控的「7.15」新政出來前,深圳可是去過長沙取經的,而長沙,則剛剛收穫了中央的表揚。
是水土不服?還是時間未到?2021年的深圳樓市還能「瘋」下去嗎?
長沙被點名表揚
近日,住建部對長沙進行了「點名表揚」,對其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方面的經驗給予充分肯定並向全國推廣。
通過下圖可見,2019年長沙的房價收入比牢牢控制在低於7,符合3-9的國際正常水平,對比深圳的35.2,中間相差了5倍不止。
而「調控模範生」長沙能笑傲全國,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兩點:
一是樓市調控長期從嚴,幾乎遏制了所有投機空間。
限售4年
商品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屬證書滿4年後方可上市交易。
二套限購
購買二套房,必須在首套房拿證4年之後。
二套徵收重稅
個人購買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按4%的稅率徵收契稅。
堵住人才購房漏洞
專科及以上學歷人才,須滿足在長沙工作生活24個月。
二是長期大量供應土地,杜絕人為製造短缺。
土地供應是否充分,是不是存在人為製造短缺,有沒有主動製造「地王」,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許多城市的房價走勢。
正如開年以來有不少城市地王層出不窮,而這些地王多數都是國企創造的,這背後不乏地方政府提振樓市、刺激經濟的考慮。
反觀長沙,土地供應呈現井噴之勢,完全沒有想通過房地產刺激經濟的樣子。
這是長沙一貫的作風,從2015年到2019年,其土地供應面積接近9000萬平方米,僅2019年就供應了2600多萬平方米,為當地提供源源不斷的住房供應空間。
深圳調控基礎已定
視線回歸到深圳:
購房門檻提高到了深戶3年,非深戶5年社保;
二套房首付提高到了最低七成;
增值稅徵免年限由2年調整到5年;
調整豪宅線標準;
……
顯然,「抄作業」深圳是認真的。
可以說「7.15」新政已經奠定了深圳樓市調控的基礎。
但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的。不可能政策一出,炒房就戛然而止,更多的是不停出招的持久戰。
而長沙成功的另一方面——土地供應。深圳已在今年的40歲生日,收到了「大禮包」:
擁有了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權;
支持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
支持盤活利用存量工業用地;
完善閒置土地使用權收回機制;
……
這意味著,深圳可以有效解決過往土地供給的結構性失衡,增加住宅土地供應,平衡供需關係。
警惕盲目「打新」的風險
接下來,深圳大概率會對部分地區、部分樓盤和小區的炒房現象出臺更具針對性的調控措施,不斷堵住政策漏洞。
比如,近期最扎眼的「打新熱」,或許就即將遭遇政策暴擊。
結合各方觀點,有可能出現以下調控方向:
縮小新房二手房價差,如控制一二手房倒掛不超過15%;
延長網紅盤持有周期,如讓購房者自主籤訂限售承諾書,擬定自持時間,以此作為選房排序;
制定片區二手房指導價,與新房一同監管,以穩定市場價格。
除了隨時可能變化的政策風險,還應警惕市場被高估的風險。
現在的深圳,在某種程度上已變成了一個「遊資」市,市場情緒狂熱,資金過量湧入。
新房限價帶來的套利空間,刺激了買房人提前釋放買房需求;
先行示範區的政策加持,刺激了外地資金紛紛殺入;
疫情下的貨幣放水,刺激了購房者更加積極的舉債上槓桿;
……
多重因素的疊加,導致大家對房價的預期在短期內過於樂觀。而「遊資」的存在,則更會放大市場的風險,讓市場在上漲時漲過頭,也會在調整時跌過頭。
結語
中國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早就破滅了。
北京的二手房均價已經從年初的7萬+,下探到了如今的6.2萬+;
廊坊接近50%的回撤,足以毀滅一個家庭的財富;
天津、石家莊、濟南等城市20%的回撤,也足夠讓一個普通家庭多背負十幾年的貸款。
長沙的實踐充分證明,政府的調控是百分之百能按住房價的。
這背後的關鍵在於,到底是形式主義調控還是真調控,究竟是松兩天緊兩天,還是能將樓市調控貫徹到底。
結合最近高層對樓市的表態,深圳樓市一定是不能繼續「瘋」下去的,越是狂熱越會迎來嚴打。
這也是在提醒仍想在樓市中分得一杯羹的購房者,任何時候都絕對不要高槓桿,要時刻管理好自己的負債率、月供能力、現金流。
管理不好這些,等到政策收縮、信貸收緊時,哭爹喊娘也是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