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子明 發布時間: 2018-09-24 10:47
作者:顧子明 發布時間: 2018-09-24 10:47
這兩天,一直在家裡玩一款名為《維多利亞2》的遊戲。遊戲的背景設定,是大英帝國鼎盛的維多利亞時代,從1836年英國爆發了歷史上第一次工人運動,一直到1935年希特勒上臺後撕毀凡爾賽條約,掀起二戰的帷幕。
這100年,是日不落帝國最輝煌的100年。
遊戲中,玩家控制自己的國家,在兩次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之下,引導國家實現工業化,完成政治體制改革,與全球的列強們進行外交、政治、軍事、經濟的整體博弈。
由於遊戲高度模擬了外交、政治、經濟和軍事之間的關聯性,使得遊戲上手難度極大,堪比一個大型作業系統。但也正是由於逼真,使得玩家也會面臨到現實中政治家需要面對的種種選擇。
Part 1這個遊戲的自由度很大,每個玩家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但是老遊戲玩家,在開始國家的統治和運營時,第一件事,基本都是大規模的拉升國家的教育投入,並將國家焦點政策確定為提升教育。
這麼做的邏輯很簡單,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定向投放於教育,以及國家政策性的引導,使得教育工作人群數量大幅提升,因此也導致民眾的教育水平(識字率)大幅提升。
一方面,教育水平高低,決定了低效率農業人口轉化為高效率工業人口的速度,畢竟文盲是無法從事藍領的機械工作的,而更高教育水平的職員,又會進一步提升工業的效率,使得工業產品更具備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民眾的教育水平與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直接掛鈎,擁有高教育水平民眾的國家,科技發展速度快,大量發明和創造遠比其他國家快,使得國家在工業、軍事、外交方面擁有巨大的優勢。
而這些國家優勢又會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繼而市場的利潤又促進國家的工業、軍事、外交方面的發展,最終,在正反饋之下,使得國家、企業、民眾三方共同獲利。
因此,維多利亞2中的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而玩家們想要讓自己的國家後起追上,第一要務就是加大教育的投入。
而對比遊戲,新中國這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頗有相似之處,第一代領導集體全力推動消滅文盲,為工業提供了大量的人口,奠定了中國製造的基礎。第二代領導集體強調高等教育,大幅提升了製造業的競爭力,能夠參與國際競爭。
可以說,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蹟,是製造業發展的奇蹟,更是教育發展的奇蹟,兩代領導集體推動的教育,分別提供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藍領工人和白領職員群體。
國家之間的競爭是實力的競爭,就像小平同志說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未來如果想要和美國直接競爭,選擇也只有一個,那就通過教育,建立一個能夠與美國抗衡的教育科研體系。
而看著國家這一年來的一系列動作,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政事堂自十九大以來,就特別看好中國的教育行業發展。
因為,無論被什麼表象包裹,這場競爭,科教才是真正驅動的內核。
就像昨天文章說的,開弓沒有回頭箭,其他領域都在全力推動,不可能發動機撂挑子。所以,未來教育的推動,是有進無退。
Part 2而且,教育除了提升生產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是提升消費能力。很樸素的來看,教育水平越高,接觸的事物也就越多,消費的欲望也就越強。中國從70後一直到00後,每隔10年,消費意識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而資本主義的歷次危機,直接體現就是生產過剩、消費不足。
因此,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來刺激教育,以及教育升級所直接帶動的消費升級,就是一條越過經濟危機極佳的路徑。
其實,教育和消費升級的風口不難找,「家電下鄉」的拼多多,「資訊下鄉」的趣頭條,以及「貸款下鄉」的趣店,這些不到兩年就奔IPO的超新星,本質就是通過「網際網路+教育」,推動這些原本沒啥消費欲望的人消費升級。
這些超新星的本質,不過是教育升級和消費升級這政策風口的一群「豬」罷了。
而這個風口,其實才剛剛刮起來。
Part 3那麼,教育如此好用,為什麼現實中全球很多發展中國家沒有像中國這樣大力發展教育呢?甚至全球超級霸主的美國,這幾十年來,都在大力遏制國家的普惠教育呢?
就像《維多利亞》遊戲中,所有的政策有利必有弊,發展教育也是一柄雙刃劍。
教育水平提升後,民眾的多元化思想和物質需求也都大幅提升,前者會積極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後者會向政府要求更多的福利和利益訴求。
前者可以參考2010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十餘個國家震蕩,上百萬人死亡,上千萬人淪為難民,上萬億美元的資產損失。
而後者,可以參考2016年被鏽帶工人推上臺的美國總統川普,替這幫工人們四面出擊,尋找更高的待遇。
本來呢,遊戲中,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升,製造業的發展是可以滿足民眾的精神和物質需求的。但是,製造業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需要一方面尋求原料市場的穩定供應,另一方面尋求廣闊的傾銷市場。
譬如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在全球擁有大量的殖民地,可以掠奪和壟斷原材料並進行產品傾銷,控制了棉花和染料,就可以壟斷從織布、製衣到高檔服裝一整條的生產線,就像如今美國的網際網路和晶片一樣獨享高額利潤,使得其他國家很難染指。
但是,後崛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教育發展起來,製造業迅猛發展之後,都會面臨,一方面原材料嚴重短缺,另一方面產能嚴重過剩。德國日本義大利這三個後發展的工業國,由於錯過了非洲,在二戰期間,無一不是被原材料和市場逼著,走上了納粹的道路,龐大的製造業產能無處消化,只能向軍工轉移,通過侵略以戰養戰。
所以呢,玩維多利亞2的時候,殖民地和經濟勢力範圍,永遠是列強們爭奪的重點。玩家對本國的教育程度和工業規模的宏觀把控,往往是取決於未來能夠擁有多大規模的海外市場。
政治家們只有確保了海外原材料和傾銷市場的情況下,才敢於加強教育投入和工業扶持。否則,盲目擴張之下,大規模的失業工人,就像阿拉伯之春那樣,分分鐘舉著鐮刀和斧頭,教各國政府做人。
所以呢,對於網上某些先噴我們在非洲「亂花錢」,接著噴中小企業生存困難的噴子,我真特麼的想噴他們一臉。
海外的原材料和市場,決定了我國製造業的總規模。確定了海外市場規模之後,宏觀調控者才敢於確定國內經濟刺激計劃的規模。這之後,才能夠確定面對全球經濟下行,供給側改革之下,研究出我們能保留住多少中小企業的產能和就業。
這道理同樣反推回去,未來外海勢力能擴張多大,也就決定了教育的投入力度有多大。只有相匹配,這樣才能維持好這個平衡。
更不要說,隨著《維多利亞2》遊戲進入後期,像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和奧地利帝國這樣國內擁有大量分離勢力的國家,高教育水平不啻於是一種災難,將導致帝國的分崩離析。
但是,追趕世界第一的大方向是不會變的。
所以,政事堂判斷,中國未來的教育政策,在博弈之後,大概率會進行雙軌制。
在一線城市和部分強二線,對標美國的常青藤學校,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學,依賴資本,追求效率,為科教追趕美國提供動力。
而三四線乃至農村,則全力打造公立的普惠式教育,以國家財政傾斜追求公平,為工業化、城市化提供所需要的市民與消費。
因此,未來二十年,城市的選擇也將決定了個人的發展方向。
嗯,說了這麼多,歸根結底一句話,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顧子明明公;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