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到來的「十一」長假中,逛書店也成為不少消費者的選擇,而此時實體書店也已推出滿減、折扣等購書優惠,同時推出主題營銷等活動,打出一張「複合牌」。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實體書店如今也已不再只限定於線下一條渠道進行銷售或推廣,而是通過微信小程序、線上直播等多個線上平臺,在售書的同時也舉辦各式活動,聯動多條渠道共同發力。
滿減、折扣已登場
在多種形式的活動中,向讀者推出購書優惠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而現階段,實體書店的不同優惠活動也已相繼上線。
據北京圖書大廈的介紹顯示,近段時間該書店已推出指定區域「滿100元返30元購書券」活動,同時還加入了北京文惠卡「書香券」活動,讀者可領取滿20元減5元、滿40元減10元、滿80元減20元、滿200元減50元、滿400減100元五檔券種用於購買圖書。
而中信書店則選擇在國慶期間對會員進行福利升級。其中,會員在城市門店專享全場圖書單本85折、第二本半價;會員在機場門店專享全場圖書第二本半價。同時雙節期間,該店會員在城市門店內可實現圖書買三免一的活動。
除此以外,據西西弗書店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書店會在當月推出主題營銷活動,讀者在店內選購指定區域的圖書時,屆時將會獲得滿70元減10元等相關數額的價格優惠。而針對書店的會員,則會在每周三為會員推出8.8折的折扣優惠。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實體書店已紛紛將觸角從線下拓展至線上多個渠道,購書優惠活動也已同步至線上渠道。其中西西弗書店的微店便不僅有部分區域圖書正在進行「滿1件享8.8折、滿2件總價享8折」等活動,此外部分文創產品也有相關購買優惠。
「雖然實體書店的折扣大多比不上圖書電商,但書店有著自己特有的消費群體,此時的優惠也能滿足讀者的一定需要。」在資深出版人唐勇看來,在實體書店購書的讀者更注重的是現場選書、購書的體驗,而不是為了挑選價格便宜的圖書,因此當讀者在實體書店內看到自己喜愛的圖書,即使折扣不如電商平臺,也會產生購書欲望。
特色活動同發力
當下的實體書店,早已不是一個單純售書的場所,而是一個複合空間,因此在推出購書優惠活動外,實體書店也上線不同形式的特色活動,共同發力,既豐富了自身可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同時也能進一步加深與讀者的聯繫。
以言幾又書店為例,該書店推出的國漫古風季正在進行中,並在店內設置了動漫專區,既有相關圖書及產品的推薦,也將動漫形象製作成立體人形牌,供讀者進行拍照打卡,而著漢服或cosplay動漫角色進店者則能享受部分飲品的優惠。而針對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言幾又書店也已推出中秋特輯,並制定了題書單、文創產品推介等,便於讀者選擇。
而在中信書店、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等,各式閱讀、文化活動正通過直播等方式,持續與觀眾見面。且就在9月27日的晚上,中信書店剛剛進行了探險家貝爾·格裡爾斯、藍天救援隊創始人兼總隊長張勇作為嘉賓的主題直播活動,與讀者就險境中求生進行對話。
各式特色活動的舉辦確實能吸引不少讀者的注意。讀者宋新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圖書不只是閱讀,也需要交流,而書店能夠為讀者與作家或是相關領域的從業者搭建一個對接的平臺,從而實現更深層的交流。
在唐勇看來,新時代下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讀者的閱讀需求以及方式同樣也有所轉變,這就要求實體書店註定要從單純的圖書中走出,藉助不同形式的特色活動從多個角度來詮釋圖書,滿足讀者所需。
發揮體驗優勢引讀者
不可否認的是,在電商發展火熱、電子書風靡的形勢下,實體書店如何更具競爭力是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此時,「書店+」模式已經成為不少實體書店的選擇,這背後則離不開人們去書店已經不僅是單一的買書需求,更多的還是體驗和社交需求。這使得實體書店應在設計和體驗上下功夫,找到自身的市場定位,圍繞目標消費者推出更加個性化、有特色的環境,以及好玩兒、有趣味性的產品及服務,吸引讀者前去打卡消費。
而近兩年,越來越多的特色主題書店也相繼出現,這也是在籌劃市場定位後制定的經營策略。以兒童主題書店為例,便將店內的受眾群定位為有0-12歲兒童的家庭用戶,並以「好玩」作為書店的特色,不僅提供親子烘焙、兒童手工DIY等活動,還有專為親子家庭打造的30款菜品和40款飲品。
此外,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紙質圖書也開始在增加科技感方面著力,這在業內人士看來,實體書店在推廣或銷售該類圖書的過程時,也可以藉助科技手段去增強體驗感與沉浸感,如藉助AR手段給讀者呈現圖書中的場景,讓讀者能與書中的主人公互動等。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當下書店已經變成一個多功能的文商空間,既銷售圖書,也在賣咖啡、做線下的交流,這也從另一角度顯現出實體書店的優勢。「實體書店最主要的競爭力是作為一個重要的體驗空間,這是無論線上圖書怎麼便宜,購買如何便利,都無法具備的一個優勢,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來吸引讀者。除此以外,有一部分傳統圖書消費群體,對於線下閱讀的需要是剛性的,比如有些年齡較大的、習慣紙質閱讀的讀者,這部分消費群體的黏性很大,可以進一步維護這部分讀者群與書店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