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方教授走出新裝的電梯
楚天都市報記者 詹鈃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
「有了電梯,以後回家終於不用再爬樓了。」歷時3年半 武漢理工大學餘家頭校區5棟單元樓的住戶終於住上了電梯房。
27日上午,武昌區楊園街的理工大社區舉行了一場交接儀式,新裝的電梯正式移交5棟單元樓的60戶居民。
在加裝電梯的過程中,每家如何合理分攤加裝費用,一直困擾著大家。樓棟居民陳定方教授運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建立起費用分攤計算的數學模型,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
電梯平層入戶太方便
「走走走,我們一起進去觀摩一下。」
上午,交接儀式結束後,居民代表傅德生拿著剛到手的鑰匙,刷開了樓棟電梯廳的門,帶著一眾觀摩的客人進入電梯。行駛至三樓,電梯門緩緩打開。大家前腳剛跨出電梯,經過一個小小的連廊,後腳就已經到達了左右兩邊住戶的大門前。
「我們之前看的項目,出電梯都得再上半層或者下半層,現在直接入戶,方便多了。」從湖北大學職工小區前來參觀的林先生說,這個平層設計,坐輪椅的人也不用擔心了。
樓棟居民告訴記者,因為老樓的結構限制,之前武漢加裝電梯的設計方案都是錯層設計,電梯在步行樓梯中間平臺停靠,出電梯後再走半層臺階入戶。這對輪椅使用者還是不夠友好。
經過居民代表多次協商,最終決定借鑑外地經驗,採用平層設計來加裝電梯,雖然成本較高,但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出行問題。
「我們和居民代表一起到北京去考察,最終才確定了這一設計方案。」電梯施工方武漢三鑫電梯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仁鋒介紹,該方案通過在電梯井道與單元樓之間加建連廊,並向兩邊樓層外牆延展,破牆改門,實現出電梯平地進入住宅。
用數學公式分攤費用
陳定方教授是武漢理工大學機械工程與計算機應用專業教授。從2017年開始,這位年過70的老人就開始張羅給樓棟加裝電梯。
在這個過程當中,陳定方發現,最難解決和平衡的問題,是加裝費用如何分攤到每一戶?
陳定方說,之前加裝電梯的小區,有的各層平攤,1樓住戶減半;有的從上至下逐級遞減,但沒有標準。於是,陳定方運用自己所學建立了一個費用分攤計算的數學模型。
記者看到,在這個模型中,各戶購置及安裝電梯所分攤的費用依據所需要攀登的臺階數的比例來確定。
比如說,陳定方所在的樓棟,共六層。從地面經過儲藏間到達1層共有12級臺階,到2層要上30級臺階,到3層上48級臺階,以此類推。一至六層總臺階數342個,然後按照各層需要攀登的臺階數所佔總臺階數的比例來分攤費用。
根據這個規則計算,一樓一戶出資佔比1.7544%,二樓一戶出資佔比4.3860%,6樓出資則最高,佔比達到14.912%。在加裝電梯的基礎費用中,除了電梯入戶處新增面積產生的費用以及建築結構設計費由該棟居民均攤外,購置、安裝電梯、施工的費用,都按照上述的比例進行分攤。居民們對此方案都心服口服。
這個費用分攤計算的數學模型類似一個數學公式,也被街坊鄰居親切地稱為「陳氏公式」。
已在17個單元樓推廣
在電梯開始使用後的運行費,陳定方也通過在數學模型中加入用戶人數、樓層高度、使用頻度、攜帶物體重量等變量因素,來測算每戶每月應該分擔的電梯運行費。
因為計算精確,這個用數學模式計算的方式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目前,該數學模型已經在武漢理工大學餘家頭校區有17個單元樓推廣。
「電梯現在已經交付使用了,那麼後期的管理問題一定要跟上。」武昌區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科副科長黎家華介紹,電梯開始使用後,需要做好定期維保、檢驗,隨著加裝電梯的數量越來越龐大,電梯內的緊急報警電話由誰來接聽?多年後電梯的維修費用由誰來承擔?用戶都需要提前考慮這些問題。以確保電梯裝起來之後,用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