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門」還是「墳」都跟房子有關係,只不過一個是活著人的門,另一個是逝者的家,而且門也好,墳也罷,都不能隨意改動遷移。這足可見在農村房子的問題是很慎重很嚴肅的,不能隨意扒蓋,更得選好日子,有句農村老話叫「窮不改門,富不遷墳」不知大家聽沒聽過,一直到現在大家也都沿襲遵守。
窮不改門:意思是說,如果家裡條件比較艱苦,就不要把大門改來改去的了。其實大門就是一個家庭的門面,大家在沒有進到一個房屋之前,首先看到的就是這戶人家的大門。大門氣派的話,那自然就能看出這戶人家的經濟實力和地位了,如果說家裡條件不太好,還去想著把小門拆了修大點,這不是沒事找事,搞面子工程嘛,可能老人們也是為了教育大家要勤儉務實,不要為了面子去修個華而不實的大門。
如果家裡條件確實好,那沒問題,大門修的敞敞亮亮的當然好啦,進出方便,看起來也美觀。如果不是這種情況,那就沒必要去動大門了,這房子是一個整體,修整門的話可能還要動別的地方,這樣算下來花費也不小,如果家裡本來就不太富裕,還去修門就有點打腫臉充胖子。
富不遷墳:意思是說即使家裡有錢了,也別想著把祖輩們的墳遷來遷去的,不過家裡條件好之後,修祖墳的人倒是不少。注意是「修」可不是「遷」,現在很多人家裡富裕了之後,就想著把逝去親人的墳墓修的大氣一些,因為人已經不在了,現在家庭條件再好,想盡孝也沒有人盡了,所以就想在墳墓上下功夫,把墳墓砌個大理石修個花園,建個祠堂之類的,但是這些也只是在原有墳墓的基礎上修建的更漂亮、氣派一些。
我們村有一戶人家,兄弟姐妹很多,家族也大,過去是村子裡邊最窮的一戶人家,奶奶在20多歲的時候就守寡,一個人把7個孩子拉扯大,家裡貧窮程度可想而知,父輩這一代人都沒有翻身,直到孫子們長大有了出息,家裡才好過了,也成了村子裡邊能數得上的有錢人家。孫子們有錢之後,就想著給奶奶把墳墓修得氣派一些,好表達一下孝心,於是幾個孫子孫女們一起湊錢把墳墓重新修了,但是沒有遷墳,因為村裡的老人們都說「富不遷墳」,所以他們就聽從建議,只是修繕了一下。
其實像很多農村的老話,目的就是為了教化人們孝順、勤儉、善良,與人為善,我們只要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一下總沒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