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富不進三地,窮不近兩人」。小俗語,大道理

2021-01-08 壹點論史

壹點人文編輯

我國最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底蘊之深厚是很多國家所不能及也的。在數千年的生活生產和文化積累中,文明古國萬千的倫理道德逐步左右國人,成為烙印骨子裡揮之不去的印記。不說流傳下來的經典古籍,就連小小一句俗語蘊含的道理,國人一生也為其能夠參透,何況外國人!

民間俗語「富不進三地,窮不近兩人」。

「富不進」和「窮不近」這個我們很好理解。所謂富不進,就是有錢時不去,所謂窮不近,就是窮的時候不接近。

問題在於「三地」和「兩人」指哪三地,那種人。

富不進三地

1,風月之地

風月之地,這個比較好理解,古代泛指青樓等地。這似乎是從古至今似乎都是人避而不談的話題,特別夫妻之間。常去這些地方不僅把辛苦賺來的錢大把撒掉,最主要的會使人意志消沉,沉迷酒色,引起家庭不幸。

2,賭場

自古「十賭九輸」,這個更不用我過多的介紹,身邊因為賭博造成的家破人亡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所謂小賭怡情大賭傷身,逢年過節一家人坐在一起隨便娛樂一下這個沒啥,如果一天沉迷賭博,任你再有錢,最終賭博都是無底洞。我這邊有個真實例子,也是我身邊真實發生的:修水庫需要搬遷,政府補了一百多萬,這傢伙沒一個月輸個精光,還欠人家一屁股債,最後沒辦法跑了,已經很多年沒回來了!

3,家鄉

這個就有點匪夷所思,為何說等有錢後家鄉也成了不進三地之一了,其實說起來確實有道理。家鄉一般都是鄰裡鄰外,親戚朋友,回家以後大家看你有錢,難免開口借錢,這借錢問題現在是大家最頭疼的,借了將來要也是罪,不借也是罪。再者,當回到家鄉以後,只要你有錢,很多事情就成了理所應當,比如家族要搞個什麼事,村裡要募捐個什麼,在別人眼裡,你有錢,你必須出大頭,不出的話就在背後議論紛紛。這些例子也是見多了,說實話有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盲目的道德綁架確實會讓人喘不過氣。還有一點,就是會招惹很多人的眼紅,這俗話樹大招風,背後有多少眼盯著要對你說什麼做什麼沒人知道。

窮不近兩人

落井下石之人

這種人生活中是最為常見的,一句話:遊街串胡同,起鬨架秧子瞧熱鬧,唯恐天下不亂。當你窮時,這類人恨不得你比他更窮,當你工作上犯了點錯,把你的錯誤無限放大,背後給你穿小鞋子……對於這類人,很多人都是以忍,息事寧人了事,甚至於主動接近,希望緩和關係,希望他不和自己作對。但是這類人一般狗改不了吃屎,你越是這樣他越是覺得你軟弱,越是變本加厲。遠離這一類人,對於有些事不留情面,這才是對付這類人最好辦法。

主動疏遠你的親人

這其實是最讓人氣憤的一類人,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之所以有這種說法,很多的就是所謂的這些親人瞧不起窮時的自己,覺得自己有幾個錢多了不起。這個不說例子,我自身頗有感觸,基本我爸這邊的姐妹哥弟,我家相比是最不寬裕的。有事時,一個兩個哭窮,沒事時,總在你耳邊炫耀什麼多少錢買了件衣服,換了輛車,買了套房等等之類的,恨不得你窮得討飯最高興但這不都這樣,也有對我家很好的親戚。說實在,路上遇見抹不開情面叫下,這種親戚可有可無,有事不會想,無事更不會想。

窮與富總是在不斷更迭交替,窮時不氣餒,富時不驕傲,不忘初心,記住對你好的,也記住對你不好的……

相關焦點

  • 老話說「富不踏三地,窮不近兩人」,真是一點沒錯
    我們中國人常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中國的文化上下五千年,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生存之道,一些經常會在耳邊聽到的老話警句,都是他們經過一代代琢磨出來寶貴經驗。雖然說,現在生活發展迅速,文化多元化,很多人都講究思想前衛,不應該把思想停留在以前,把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警言忘得一乾二淨,有的甚至還感覺思想落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現在是一個金錢時代,都想著發財,有的成功了發了財,但是有的一直沒有成功過,窮人一個,所以我們在面對這個金錢世界時,要記得一句老話「富不踏三地,窮不近兩人」。
  • 老人常告誡年輕人:「富不踏三地,窮不近兩人」,知道啥意思嗎?
    老人常告誡年輕人:「富不踏三地,窮不近兩人」,知道啥意思嗎?小時候,比較喜歡聽老一輩的講故事,當然每個故事後面都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農村環境從以前的破舊不堪,到現在已經是煥然一新,很多人家裡的毛坯房變成了小洋房,有的卻還是老樣子,所以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家境條件不同的親戚朋友,因為種種的原因,相互之間變得越來越陌生,關係也越來越複雜,至此有一句俗語來形容是比較合適的,叫做「富不踏三地,窮不近兩人」,這「三」、「兩」都指什麼呢?
  • 老祖宗的告誡:「富不入三地,窮不近二人!」受益無窮
    在一個人窮的時候想要變得有錢,在一個人有錢的時候想要變得更有錢,這就是人的本性。但是怎樣才能讓自己在富有的時候遠離災禍,在貧窮的時候能夠奮發向上呢?老祖宗的智慧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老祖宗的告誡:「富不入三地,窮不近二人!」受益無窮。老祖宗就說了「窮不失志,富不癲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老話說「富不入三地,窮不近二人」,讀懂了你就是高手!
    老話常說,窮不失志富不癲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是說當人貧困的時,不要失了志氣,當人富有時,不要傲慢猖狂。的確,當一個人慾望膨脹的時候,往往會衝動做一些事,而這些事往往又有災禍的隱患。那傳統文化中講的「富不入三地,窮不近二人」,你們知道其中的深意嗎?
  • 古人言「富不入三地,窮不近二人」,句句大智慧,讀懂的都是高手
    老祖宗就說了,「窮不失志,富不癲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意思就是說,當我們貧困的時候,不要失去了自己的志氣;當我們富有的時候,不要過於驕傲自負;金錢使得你的欲望膨脹的時候,你就會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那麼你就一定會出現一些災禍。老祖宗還就說過,「富不入三地,窮不近二人」,那麼究竟是哪三個地方不入,哪三種人可以變得有錢呢?
  • 「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牢記古人的忠告,受用無窮
    俗語「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是何意?古人的告誡字字中肯。很顯然,老祖宗總結的這句俗語講了兩種生活狀態,一是有錢,二是沒錢。人這一生不論處於哪個階層,哪種社會地位,有些禁忌還是要遵從的,否則很容易步入歧途,真到那時就算是迷途知返恐怕也是為時已晚了!而所謂的「不進三地」和「莫近兩人」便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忠告所在。
  • 俗語「富不入三地,貧不近兩人」,有何深意?老祖宗智慧之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除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外,散落民間的一些俗語,同樣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往往寥寥數語,就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發。比如,有句俗語叫「富不入三地,貧不近兩人」,就是告誡我們,無論貧富,人生都有一些禁忌之地,也有一些遠離之人。那麼到底是哪三地、哪兩人呢?
  • 俗語:「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老祖宗給中年人的告誡
    俗語:「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老祖宗給中年人的忠告中華文化浩浩湯湯五千年,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俗語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經過後世的代代相傳,並逐漸被世人所接受,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它們通俗易懂,說起來朗朗上口,其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智慧,很有告誡作用。
  • 民間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古人這麼說是啥意思?
    其實普通百姓照樣有大智慧,比如這句民間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所含的意蘊就非常深厚。"窮不走水"的兩層含義過去窮人除了種地之外,還可以依靠所處的環境來維持生計。如果附近有青山,那麼就可以上山砍柴,打獵。砍的柴除了能自家燒火做飯取暖,還能挑到附近的鎮裡去賣。
  • 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是什麼意思?
    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是什麼意思?老一輩人的"民間俗語",一般都是古人建立在非常豐厚的經驗之上,因此值得世世代代後人的反覆推敲。而這些俗語通常都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因而輾轉流傳,世代不息。
  • 農村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農村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在農村裡有很多勸諫警誡性俗語,而這些俗語雖然從表面上來看,讓人覺得有些粗糙,頗有俗人的味道。但是來說「俗人不俗、雅人不雅」還是很正確的!而正是這些農村的俗語,給人指明了方向,讓人覺得有一些大道理在裡面,因此來說,一些勸諫警誡性的農村俗語給後人的幫助甚大。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關於「窮富」的農村俗語!而老祖宗早就教導我們,人在落魄的時候要注意什麼,人在富裕的時候應該怎樣做,只有按照老祖宗的引導,我們後人才不會吃虧的。
  • 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古人忠告,受益終生!
    今天為你帶來的是: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古人忠告,受益終生!源遠流長的歷史,留給了我們璀璨的文化積澱。這其中,很多都通過書籍、繪畫、碑刻、文物等形式保存下來,但同時也有一些無形的文化遺產,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流傳至今。這些無形的文化遺產,就包括很多古人總結的俗語、諺語。
  •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真的是這樣嗎?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真的是這樣嗎?在農村,我們經常聽到老人們說一些俗語,這些俗語可以說都是濃縮的精華,短小精幹,因為這些俗語都是祖輩們多年生活積累出來的經驗。是不是所有的俗語放在現在,都能適應呢?
  • 「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是何意?古人的忠告字字在理!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老祖宗的經典總結,很在理世間自古便有貧富之差,無論哪個年代,哪種社會形勢,世間從不缺乏富有之人,當然更不缺乏貧窮之人!而不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都應具有自己的本分,窮要窮出志氣,富要富的自律。
  • 俗語說「一個窮、二個富,三個四個開當鋪」,老人們對此深信不疑
    俗語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的「俏皮話」,看起來通俗易懂,蘊含了很多與生活有關係的哲學。雖然俗語無法和書本知識相提並論,但是卻極大地豐富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同時也為他們的人生發展提供了寶貴意見。在封建社會,由於對大自然的了解,還不是特別深刻或認知能力有限,所以他們對無法理解的事物都非常好奇。
  •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到底啥講究?看看古人對待生活的態度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到底啥講究?看看古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在這條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大地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傑出兒女,並由他們創造了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老祖宗創作俗語時,本是為了方便後世人的生活而總結的一些生活經驗,而大多數俗語在後世的我們眼中,不僅依舊可以成為生活的依據來作為參考,還能很好地為我們展示祖輩人的生活狀態,甚至老祖宗的一些講究、禁忌也被囊括其中,就像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這句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它就完美展示了祖輩對於窮富兩種生活的態度和一些生活上的講究。
  • 「窮不挪住處,富不遷祖墳」是啥意思?看完感慨:古人智慧無窮盡
    「窮不挪住處,富不遷祖墳」是何用意?看完感慨:古人智慧無窮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流傳古人說的話在當今時代依然受用,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敬佩,如今還時不時的影響,指引,規勸著我們,一些話語簡短的幾個字其中蘊含著大道理。
  • 俗語「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賣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談
    在過去,家裡的大人在和孩子嬉戲的時候,總會看看自己孩子手上的手紋和指紋,有時候還會提到一些關於手紋和掌紋方面的俗語。其中比較有名的俗語莫過於這一句: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賣豆腐。而古人期盼能及時了解下一代人的命運,於是各種佔卜、預測的方式產生了。而且方法五花八門——比如有的佔卜方法是摸骨,而上文提到的俗語,則屬於看手相的範疇。先說「一螺窮」和「二螺富」。所謂的「螺」,指的是手指頭上指紋的形態,如果指紋圍繞為一個圓圈,那種指紋就叫「螺」。所謂「一螺窮」,指的是手指頭上有一個螺的人,其命中注定是要遭受貧窮的。
  • 古人講:「富不入三地,窮不近二人」!這兩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富不入三地,究竟是哪三個地方一:不入煙花之地那個地方有酒有肉,多少英雄好漢都過不了美人關。人一旦有錢了就會想要去這個地方享受。但是這樣的地方是最容易讓人意志萎靡的,古人深刻明白其中的要害,所以告誡世人,即使有錢也不要去煙花之地。二:不入賭場古代賭錢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去這樣地方準沒好事。
  • 「富不入三地,窮不近二人!」老人言,句句都是智慧!
    在一個人窮的時候想要變得有錢,在一個人有錢的時候想要變得更有錢,這就是人的本性。 老祖宗就說了「窮不失志,富不癲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當一個人富有的時候千萬不要變得「癲狂」,這裡所謂的癲狂就是指炫富、過度消費、毫無節制,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去一些不該去的地方。 老祖宗就說了,富不入三地,究竟是哪三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