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老祖宗給中年人的告誡

2020-12-16 睥睨百態人生

俗語:「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老祖宗給中年人的忠告

中華文化浩浩湯湯五千年,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俗語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經過後世的代代相傳,並逐漸被世人所接受,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它們通俗易懂,說起來朗朗上口,其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智慧,很有告誡作用。

本文要跟大家講的就是「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

有錢不進三地是指哪3地呢?

這句話完整來說是:「有錢不進三地,進三地錢財散盡

意思也特別簡單,就是你要是有錢的話,千萬不要下面去3個地方,因為它們會講你的錢財都給耗光了。

第一個是賭場。

賭能成癮,而且百害而無一利,一旦步入賭場,想要全身而退那是難上加難!

一個人再有錢也有可能在賭場一夜成空,古今因為賭博而妻離子散的並不是個例,而是不勝枚舉。

所以,老祖宗對於有了錢的人的第一條勸誡就是不要步入賭場,自己辛辛苦苦奔波來的錢財,幹嘛要這麼輕易放棄呢!

第二個是煙花之地。

常言道,飽暖思淫慾。有錢人有了錢財與時間,便會開始思欲。

當一切誘惑和欲望來時,有人選擇了跌落深淵,有人選擇了懸崖勒馬。

從古至今,無數風流才子墜入青樓、斷送仕途名聲的例子歷歷在目。

我們費勁青春壯年去積攢金錢,是為了給自己的家庭過上更好的日子。

想守好事業,守好家庭,守好人生,唯有遠離風花雪月之地。

第三個就是故鄉。

這一點很多人無法理解,為啥不能會故鄉呢?其實,老祖宗這點其實是在告訴我們要懂得低調,有句俗語「窮不走親,富不回鄉」,其中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假如一個人在外面賺了錢,高調回鄉,到處炫富,那麼他將面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借錢!

屆時,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紛紛到訪找你借錢,這就是一個非常難以抉擇的問題。

借了吧,可能助長他人不勞而獲的風氣,這相當於是在害人,不借吧,你就是無情無義的小人,從此便得罪此人!

所以,為了不給自己找麻煩,還是聽從古人的勸誡,低調點的好!

「沒錢莫近兩人」是指哪2人呢?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難免有落魄的時候,人若是遭難了,這時候也是最容易看清楚身邊是什麼人了。

第一種人:趨炎附勢之人

正所謂「指親不富,瞅嘴不飽」,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昨日對你噓寒問暖,今日落魄時視你為災星,這些人就如空中大雁一般,心中自己有著盤算。

對於此類人,老祖宗如此形容:寧為王侯鞍前狗,,不做頂天立地人。

當我們落魄尋求他人相助時,趨炎附勢之人會對我們避之不及

而到了我們鹹魚翻身後,又如蚊蠅般聞香而來。

遠離這類人,讓人知道我們無論貧窮富有,都不會丟失自己的尊嚴。

第二種人:小人

怎樣才算是小人呢?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小人向來心胸狹窄,眼光短淺,見不得別人一點好,最喜歡在人呢落魄的時候落井下石。

這也是人性的險惡之處。

其實,細細的想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俗語,雖然說起來沒啥東西,但是深入其中,聯繫到自己的生活,便能發現,這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是有著很大關係,尤其是進入中年以後,便能體會到這其中的用處。

倘若我們可以謹記老祖宗們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些告誡,學會其中的智慧,真的可以少走不少的彎路。

書本上的、書本外的、帝王將相的、平民百姓的,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若想要學習更多的古人智慧,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從書本上獲取!

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他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常年擺著一本奇書——《智囊全集》。

這是一本被稱為「千古謀略第一書」的傳世佳作,聽說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讀過的名人可不少。

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奇書」,竟然有這麼大的魅力?

馮夢龍在寫這本《智囊全集》時,就說:「天下無餘智」,這意思就是——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

此書為明代馮夢龍所作,從先秦到明代,記錄著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智囊中的故事雖然多,卻不是長篇大論,內容精悍,多則幾百字,短的按文言文字數算還不到100字,短短幾分鐘,便可輕鬆閱讀數則古人智慧典例。

這本書裡面的每個故事,都取自相關歷史人物的事跡,均有史實依據,絕非胡編亂造,取材豐富,也因此又被稱為「小資治通鑑」。

有人說這套書,學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趨吉避害。

讀書獲智,重在能讀懂、讀通,所以讀哪個版本也很重要。要是全都是文言文,我們不太能看懂。

因此,我特地挑選的這個版本《智囊全集》完整地收納了馮夢龍的點評,還特別由中華文化大講堂做了注釋、講解,所以對比其他版本注釋要更詳盡也更容易讀懂。

將原版故事完完整整收錄進去,並且每當給你講完一個故事時,馮夢龍還會對這個故事進行評論,

總敘、分敘,各篇之後的評語,文中的夾批,全部都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了馮夢龍的政治態度、人生價值和愛憎之情,是研究馮夢龍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這樣不僅幫你們由淺入深的講解了故事背後的道理,並且還做到了原文與解讀相輔相成,通篇讀下來更容易將智慧吃透、理通,熔煉於心,並運用於現實。

上下2側的人生智慧,只需要79元,便能讓你收益終生!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

相關焦點

  • 古人云:「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老祖宗的忠告,受教了
    有些文化知識很明顯是源於老祖宗們之口,後經代代相傳,才逐漸穩存於世,並為眾人接納。有些智慧經過歷史的沉澱,更加能夠體現出老祖宗們的用心之處,這些忠告讓我們醍醐灌頂,甚至是受益一生!不得不說,受教了!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說一說老祖宗在為人處事的方面留下的一句忠告: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
  • 「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牢記古人的忠告,受用無窮
    俗語「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是何意?古人的告誡字字中肯。很顯然,老祖宗總結的這句俗語講了兩種生活狀態,一是有錢,二是沒錢。人這一生不論處於哪個階層,哪種社會地位,有些禁忌還是要遵從的,否則很容易步入歧途,真到那時就算是迷途知返恐怕也是為時已晚了!而所謂的「不進三地」和「莫近兩人」便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忠告所在。
  • 「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啥意思?老祖宗的觀人處世智慧
    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很顯然,我們祖先總結的這句諺語告訴我們兩種生活狀態:一種是富有,另一種是沒錢。無論一個人處於什麼階級或社會地位,都應該遵守一些禁忌。否則,很容易誤入歧途。到時候即使是迷途知返,也來不及了!所謂「不進三地」和「莫近兩人」,是先人留下的忠告。讓我們分別來看看。它們是什麼意思?
  • 「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牢記古人的忠告,受益一生
    俗語,一般是指在民間廣泛流傳,且具有一定哲理性的話語。它和用語規範的詩詞不同,大多數是由普通老百姓創作出來的,比較口語化,因此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有很多古時候民間流傳的俗語,放到現在依然很受用,比如:「哀莫大於心死」,「八九不離十」等等。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俗語是「有錢不進三地,沒錢沒錢莫近兩人」。
  • 老祖宗的忠告,「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有道理嗎?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便做推磨鬼」、「有錢像條龍,無錢是條蟲」,當然這樣充滿歧視色彩的俗語在今天已經不適用了。「掙錢容易攢錢難」,尤其是對於現如今眾多的月光族來說,他們很多都是高薪人士,但是掙得多花得更多,看著感覺很有錢,其實囊中羞澀。
  • 俗語說「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仔細品讀後發現受用無窮
    因為它們淺顯易懂,諸如四書五經,沒有一定學識的人,絕對看不懂,可這些話,只要不是傻子,就都能聽懂懂,諸如今天我們要談論的這句俗語,叫做: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有錢不進三地有錢不進三地的意思是,如果你有錢,那麼就要謹記,有三個地方千萬不可以去,若是去了這三個地方,那它們就會像無底洞一般,吸乾你的最後一滴血,縱然是家排萬貫,富可敵國也逃脫不了這個厄運,那麼這三個地方究竟是哪裡呢?
  • 俗語「富不入三地,貧不近兩人」,有何深意?老祖宗智慧之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除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外,散落民間的一些俗語,同樣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往往寥寥數語,就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發。比如,有句俗語叫「富不入三地,貧不近兩人」,就是告誡我們,無論貧富,人生都有一些禁忌之地,也有一些遠離之人。那麼到底是哪三地、哪兩人呢?
  • 老話「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啥意思?老祖宗說得有道理嗎
    導讀:老話「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啥意思?老祖宗說得有道理嗎老祖宗說的一些話還是非常有啟發作用的,而農村老者就是老話的傳承人,他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相傳,以老帶新,跟著前人的步伐快速前進。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一句非常有實用性的老話,原句是「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這裡說到了「有錢」與「沒錢」,說到了「不去兩地」和「不求兩人」,這是一幅老者在向年輕一代說教的場景。
  • 老祖宗的告誡:「富不入三地,窮不近二人!」受益無窮
    在一個人窮的時候想要變得有錢,在一個人有錢的時候想要變得更有錢,這就是人的本性。但是怎樣才能讓自己在富有的時候遠離災禍,在貧窮的時候能夠奮發向上呢?老祖宗的智慧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老祖宗的告誡:「富不入三地,窮不近二人!」受益無窮。老祖宗就說了「窮不失志,富不癲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有錢不進3個地,沒錢莫近2人」,牢記猶太這2句話,遲早成大器
    猶太民族流傳一句老話,「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分別指的哪三地,哪倆人呢?下面結合《塔木德》中的致富錦囊,逐字與你解讀。有錢不進「三地」一、眾人爭搶之地《塔木德》中提到:「成大事者,學會細分壟斷,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街邊擦皮鞋,擦鞋童對他說,
  •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不過渡!古人通過這句俗語告誡我們什麼
    就比如我們經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就是說老人的經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指導我們的作用,防止我們走彎路;再有便是「人無笑臉莫開店,會打圓場自落臺」,這句俗語就是老祖宗要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溝通和理解,老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就是這個意思!
  • 農村俗語「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到底是啥意思?
    我們的古人很聰明,總結出來很多實用的俗語,知道越早越受用,那麼今天給大家說一個俗語,就是「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先說上句,有錢不去兩地,是說有錢人不要去以下這兩個地方。
  • 俗語:「人窮不省三錢,沒錢不串三門」,老祖宗的話蘊含處世道理
    有的俗語雖然流傳的年代比較久,對於現代人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在當今社會依舊受用,比如古人曾經說過這句話:人窮不省三錢,沒錢不串三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是非之地任何人都奪得遠遠的,如果此時有人去串門,必然引起非議,旁觀者甚至把將此人與這家中的是非之事聯繫到一起。最後是冷眼之門,人一旦沒錢,周圍的人似乎都瞧不起,有的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但是背後就會說這個人的壞話。人窮的時候一定不要去這樣的人家串門,殊不知走了之後,他們會在後面戳脊梁骨罵這個窮人。
  • 俗語「有錢不去兩地」,下一句才是精華,道盡人情冷暖!
    但是農村就不一樣了,農村的生活比較悠閒,除了在忙碌的季節之外,大多數時間都是有足夠的時間走親訪友的,小小的農村相比較城市,更能夠看到人情冷暖。農村自然有其獨有的魅力,俗語就是其中的一種。農村俗語言簡意賅,能夠直觀的告訴人們所表達的意思,比如「有錢不去兩地」,其中包含了老祖宗社會經驗,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真的是越早知道越好!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說的啥?中年人不妨看看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說的啥?中年人不妨看看都說我們國家有著十分廣博精深、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文化,會這麼說可是有著一定的事實證據的。就拿傳統文化組成中的一部分-俗語來說,不花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根本不可能了解到它們的精深奧妙之處,這還只是說了解,不能說掌握。要追究俗語具體從什麼時候興起,那還真不知道該從什麼什麼說起來呢!
  • 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老祖宗說的啥道理?
    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老祖宗說的啥道理?咱們中國的文化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參透的,就拿說話來講,這不僅是溝通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藝術,什麼場合該怎麼說、說什麼都是有講究的,而且事實證明咱們中國人在這方面還很有造詣。
  • 古人說「富不進三地,窮不近兩人」。小俗語,大道理
    不說流傳下來的經典古籍,就連小小一句俗語蘊含的道理,國人一生也為其能夠參透,何況外國人!民間俗語「富不進三地,窮不近兩人」。「富不進」和「窮不近」這個我們很好理解。所謂富不進,就是有錢時不去,所謂窮不近,就是窮的時候不接近。問題在於「三地」和「兩人」指哪三地,那種人。
  • 「有錢堪出眾,遭難莫尋親」,啥意思?老祖宗的勸世良言!
    流傳於農村的俗語不僅汲取了中國古代文化精華,而且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都是留千百年來流傳在書中和人們口頭上的至理名言。雖然許多話語司空見慣,但自製濃縮真理,耐人尋味,值得我們細細品賞,認真實踐。它以質樸流暢的風格,敦敦告誡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
  • 老人說「人窮不省3錢,沒錢不串3門」老祖宗的俗語,說得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老人說「人窮不省3錢,沒錢不串3門」老祖宗的俗語,說得有道理嗎我們國家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而且也是當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這上下幾千年源源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積澱了很多寶貴的財富。
  • 農村俗語「人窮時不串三種門」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依然受用
    而就算不辦喜酒,在年底的時候,很多常年在外打拼的人回到了老家,也是要去走親戚、串門的。在農村裡,大家都是一個熟人的圈子,平時不忙的時候就很喜歡相互串門,聚在一起聊一些生活中的瑣碎事。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太喜歡串門了,但是老輩人還是樂此不彼的。而說到串門,老祖宗留下來一句俗語:「人窮時不串三種門」,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在今天依然還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