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蘇軍3個集團軍被圍格羅德諾,古德裡安抄了後路

2020-12-18 島主說事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由於蘇軍西方方面軍全線潰散,致使德軍一周之內就佔領了明斯克,半個月就進攻到斯摩稜斯克,前鋒直指莫斯科。圍繞西方面軍的失利,人們一直認為指揮官巴甫洛夫擅離職守,錯誤地將3個集團軍送於德軍布置的口袋,這才是蘇軍失敗的重要原因。那麼,巴甫洛夫當時這麼部署到底有沒有錯,失利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

01蘇軍被困格羅德諾突出部和第3號命令

蘇軍西方方面軍的前身是西部特別軍區,編制有第3、第4、第10、第13四個集團軍共44個師,其任務是防禦立陶苑南端到烏克蘭北端正面寬450公裡的防線,軍區預備隊由6個獨立軍組成,其中2個為機械化軍。

1941年6月22日,德軍三路大軍同時向蘇聯邊境進攻,西部特別軍區於當天被調整為戰時編制,稱為西方方面軍,指揮員巴甫洛夫大將。蘇軍統帥部將四個邊境軍區全部調整戰時編制後,隨即下達了第3號反擊命令,要求蘇軍各方面軍主力,對德軍展開大規模反擊,並將德軍攆出國境線。

此時,西方方面軍面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2個集團軍、2個裝甲集群共34個步兵師、9個裝甲師、6個摩託化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以及2個摩託化步兵旅的進攻。由於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是三路大軍中實力最強,也是首先發動進攻的部隊,蘇德戰爭爆發首先在蘇軍西方方面軍防守的蘇波邊境布列斯特要塞展開,但是,迫於蘇軍要塞守軍的頑強抵抗,德軍並沒有被阻礙,留下一部分部隊進攻要塞外,其餘大軍直取白俄羅斯西部重要城市格羅德諾,因為這裡不僅是格羅德諾州首府,還是通往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的必經之地。

戰鬥打響後,由於德軍在凌晨和上午已經將蘇軍部署在邊境地區的66個機場和1200多架飛機炸毀,其中就有500多架屬於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軍,因此,阻擊德軍的主要任務就落在4個集團軍和2個裝甲機械化軍身上。偏偏屋漏還遭連陰雨,在德軍突然襲擊以後,巴甫洛夫的指揮系統遭到嚴重損壞,他聯繫不到前線部隊,只好離開指揮部來到了比亞韋斯託克的第10集團軍司令部,想在此指揮部隊,殊不知第10集團軍指揮系統也遭到損失,根本與其它部隊聯繫不上,在倉促計劃中,他命令第10集團軍迅速執行3號作戰命令,在奧索維茨、維斯納一線展開反擊。在緊急聯繫到其它兩支部隊後,又迅速命令第3、第4兩個集團軍和第6、第11兩個機械化軍同時向格羅德諾集結,準備在那裡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反擊戰。

但讓巴甫洛夫沒有想到的是,德軍的進攻速度太快,而且德軍根本就沒想在格羅德諾與蘇軍糾纏,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趁蘇軍3個集團軍向西反擊的時候,已經繞過比亞韋斯託克,跑到蘇軍的背後去了,在進攻明斯克的同時,也切斷了3個集團軍與明斯克第13集團軍的聯繫,蘇軍3個集團軍就被包圍在格羅德諾到明斯克之間的一個突出部裡。

從這個方面講,蘇軍被困格羅德諾突出部,完全是巴甫洛夫在指揮系統失靈,對前線不明的情況下,盲目下達執行第3號反攻命令的結果。

02蘇軍的倉促反攻,使明斯克落入敵手

本來,蘇軍在格羅德諾地區構築了比較堅固的堡壘,計有594座野戰土木工事、98座鋼筋混凝土碉堡和42座堅固堡壘。巴甫洛夫不僅想用這些堡壘阻礙德軍的進攻速度,還想用兩支預備機械化軍將德軍裝甲部隊打回去,在他認為,蘇軍這兩支機械化軍是蘇軍中戰鬥力最強的,也是他從1940年戰役演習中獲得的經驗,因此,他並沒認識到德軍的裝甲力量根本不是他預料的那麼弱小。

當古德裡安留下一部分裝甲部隊與蘇軍抵抗,大部隊沿著高速公路向明斯克進攻時,蘇第3集團軍庫茨涅夫中將已經發現了德軍的企圖,並將情況迅速報告了巴甫洛夫。但這一關鍵信息被巴甫洛夫忽略,他以為德軍在格羅德諾築壘地區沒有攻克前,不可能孤軍深入到明斯克防線,畢竟那裡還有一道史達林防線在防守。而庫茨涅佐夫也因為通信中斷,再也聯繫不上巴甫洛夫而沒了下文。

巴甫洛夫就是在這樣一種狀況下,仍然命令蘇軍三個集團軍向德軍展開反攻,從6月22日到25日,蘇軍接連三天遭受重大損失,到6月25日蘇軍統帥部發現西線戰事不利,從方方面面傳來的信息顯示,德軍已經對明斯克展開合圍圈,馬上命令巴甫洛夫將格羅德諾的3個集團軍迅速撤退出來,可是已經晚了,德軍的兩個裝甲集團軍已經從南北雙向夾擊紮緊了口袋,雖然有部分蘇軍撤退了出來,仍有20多個師被合圍。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在格羅德諾突出部的形成,完全是巴甫洛夫主動鑽進德軍口袋裡的,一方面,他沒想到德軍裝甲突進得那麼快。另一方面,他片面地執行了第3號反攻命令。這一結果直接導致蘇軍在明斯克戰役無兵可用,無險可守。

03蘇軍被圍格羅德諾,並非巴甫洛夫一人的錯

1957年7月,蘇聯恢復了巴甫洛夫的名譽,撤銷了蘇軍在1941年7月22日對他的判決。但是,對於西方方面軍在德軍發動進攻時的防禦,巴甫洛夫還是要負一定責任的,但罪不致死。

首先,被圍格羅德諾,他是在執行3號作戰命令。1941年6月22日,蘇軍統帥部在德軍閃擊蘇聯以後,接連發出了三道命令,第一道是作戰預令,要求全線作好防禦準備;第二道是全線反擊,但由於通信不暢和不現實沒有執行;第三道就是3號反攻命令。但這個命令也是蘇軍統帥部和史達林在不了解前線情況,以及對德軍閃擊戰不清楚的情況下發布的。它的起因是西南方面軍上報戰爭打響情況時,報告了蘇軍的損失並不大,西南方面軍仍有組織較大反攻能力。史達林據此以為中線和北線蘇軍都差不多,所以趁總參謀長朱可夫到西南方面軍的路上,讓他籤字下達了3號反攻命令。

其次,被圍格羅德諾,巴甫洛夫沒想到德軍會暗渡陳倉。巴甫洛夫應該說是蘇軍中少有的對裝甲進攻抱有先見之明的人,在1940年的演習中,雖然他與朱可夫意見相左,但在發展裝甲突擊力量上他倆卻是一致的。因此,對於作戰來說,巴甫洛夫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他做夢都沒想到,德軍使用的是最新型的閃擊戰和鉗形戰術,除了兩個裝甲集團南北夾擊外,還有一支繞道他的身後,他最大的失算就在這裡,也是他掉腦袋的最大原因。

再次,打擊力量上的懸殊,蘇軍處於下風。德軍閃擊蘇聯,不僅巴甫洛夫和前線指揮員不相信而疏忽大意,事先也沒有做好充足的防禦準備;甚至連史達林和蘇軍統帥部都沒做好準備。戰鬥打響後,蘇軍在前線的裝備物資和油料供應僅夠三天的量,兩支機械化軍大部分都在維修,有的軍需倉庫甚至還需要國防委員會同意才能打開,加上空中打擊首先遭受損失,蘇軍從戰爭開始就失去了進攻的關鍵要素,在這種情況下盲目進攻,是造成蘇軍損失的重要原因。而且,就德軍來說,要不是巴甫洛夫在格羅德諾阻擋一陣子,他們已經準備在明斯克組織一個更大的合圍圈,那樣蘇軍的損失可能還要大一些。

總結:格羅德諾反擊戰,雖然蘇軍被圍失利,但就其意義來說仍然有積極的因素。一方面,面對德軍的瘋狂進攻,蘇軍沒有退縮,即使準備不足,仍然以傷亡換空間,為後續戰鬥爭取到了時間。另一方面,巴甫洛夫指揮上是失誤,但精神上沒有退卻,他一直戰鬥在前線,這一點給他平反實至名歸。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格羅德諾要塞之戰》《西部戰線的失敗》

精彩推薦:二戰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軍的裝甲為何沒有作為主攻?沼澤太多

二戰史達林十次打擊,蘇軍連續進攻,對大縱深理論的延伸和拓展

二戰基輔戰役,蘇軍牽制大量兵力,為莫斯科保衛戰贏得防禦時間

二戰杜布諾反擊戰,蘇德戰場第1次坦克交鋒,蘇軍不敵對手

相關焦點

  • 二戰蘇德戰爭,古德裡安跟著閃擊戰大起大落,屋漏偏逢連陰雨
    古德裡安作為二戰德軍閃擊戰的靈魂人物,更準確地說,他應該是在裝甲進攻領域研究得更多一些,可隨著閃擊戰在蘇德戰爭中的有勝有敗,他的軍旅生涯也出現大起大落,從1939年9月二戰爆發到1945年5月二戰結束,他經歷了從裝甲兵總監到陸軍總參謀長的輝煌,同時也難逃兩次被貶預備役和最終投降美軍的命運。是什麼原因讓古德裡安兩起兩落?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激戰兩個月,逐漸適應閃擊戰法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德軍推遲進攻莫斯科時間,轉而進攻基輔,是導致莫斯科戰役失利的重要原因問題,一直飽受人們質疑,認為這是德軍統帥部錯誤的決定。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發生於1941年7月到9月間的斯摩稜斯克戰役就會發現,德軍這個決定不僅上無奈之舉,而且也符合當時戰場需要。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烏曼戰役中錯失戰機,第5集團軍有勁使不上
    蘇德戰爭開始後,蘇軍第5集團軍是一支讓德軍統帥部頻繁頭痛的部隊,這個集團軍不僅獨自牽制德軍10個師長達一個半月,還較大的滯遲了德軍對基輔的進攻時間。可是,就是這樣一支佔據地理環境優勢和能徵善戰的部隊,卻由於蘇軍統帥部和前線指揮上的失誤,最終也被德軍合圍在基輔突出部,司令員波塔波夫坦克兵少將被俘,全軍大部被殲。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換防?戰況太激烈
    提到蘇聯英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人們對他在二戰蘇德戰爭中的表現無不交口稱讚。他不僅人長得漂亮深受人們喜愛,還特別會打仗。在戰場上,羅科索夫斯基總是會在一些關鍵環節和最危險的場合脫穎而出。史達林調羅科索夫斯基擔任第16集團軍司令員增援中線時,原西方方面軍的第3、第4、第10和第13集團軍已經撤退到後方補充整訓,大部分兵力在前期戰鬥中損失殆盡。西方面軍主力僅有37個師,兵力和裝備還嚴重缺乏,有的只有編制的10%至30%,坦克還不到200輛,飛機也只有370架。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軍的大炮打得遠,德軍的裝甲跑得快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閃擊戰和大縱深理論誰能技高一籌的爭論一直經久不斷。有人形容蘇軍的勝利是依靠大炮打得遠和拼兵力消耗來抵消德軍的閃擊戰,而德軍的上半場頻繁得手也是依靠閃擊戰的速度和快速機動佔了先機。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蘇軍的消耗戰到底是不是戰勝閃擊戰的根本原因呢?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明斯克戰役首戰失利,雞蛋裝在了一個籃子裡
    發生於1941年6月22日到7月9日的明斯克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軍防禦德軍閃電進攻的首次大規模作戰。但這場戰鬥蘇軍並沒打好,不僅西方面軍30多萬主力被吃掉,還使莫斯科西面門戶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陷落。那麼,作為戰前史達林和蘇軍抱以重望的西方重兵集團,為何短短的8天時間內,近50萬人慘遭圍殲呢?從戰術層面上講,蘇軍的梯次防禦為什麼輸給了德軍的鉗形攻勢呢?
  • 二戰蘇德戰爭,英美為何對蘇軍沒有信心?蘇聯3做法讓其舉棋不定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英美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以及三大國首腦共商戰後事宜,一直從戰爭打響到戰爭結束都沒停止過。但讓人奇怪的是,從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開始,羅斯福和邱吉爾對蘇軍能不能打贏並不看好,莫斯科戰役之前甚至都認為巴巴羅薩計劃很可能實現。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英美兩大國對蘇聯那麼沒有信心而舉棋不定的呢?
  • 二戰蘇德戰爭,第4裝甲集團軍為何參加戰役最多?戰鬥力強
    提到二戰蘇德戰爭,必然離不開德軍閃擊蘇聯的4支裝甲集團軍,由於它們是戰場進攻的主力,所以有些人好奇,這4支裝甲部隊到底哪支最厲害?為什麼第4裝甲集團軍參加戰役最多呢?實際上,這與德軍調整戰場打法有關。01裝甲快速打擊是德軍閃擊戰的靈魂,4支裝甲部隊各有所長翻開二戰德軍閃擊戰的歷史,裝甲部隊的組建時間並不長,但其作用卻是非常巨大的。
  • 二戰風雲人物·古德裡安
    古德裡安系統地研究了一戰時期戰術方面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英國人利德爾·哈特和富勒的軍事理論,逐漸萌生了以機械化部隊為主體,各軍兵種密切協同的戰術思想,希特勒信奉的機動、進攻、迅速的「閃擊戰」理論,也被古德裡安欣然接受。裝甲兵總監這個職務,使古德裡安得到了把自己的戰略戰術思想付諸實踐的機會。1935年德國建立起3個裝甲師,古德裡安任第二裝甲師的師長。
  • 蘇德戰爭如果採用古德裡安的計劃,結局是否會不同?
    蘇德戰爭是二戰歐洲戰場的轉折點,納粹德國從最初勢如破竹,到中期艱難苦戰,再到後期全面潰敗,並最終導致了覆亡的結局。關於納粹德國在這場戰爭中失敗原因的分析有很多,比如蘇聯的極寒天氣、德軍深陷兩面作戰的困境、蘇聯軍隊頑強的戰鬥精神等等。
  • 二戰蘇德戰爭,閃擊理論為何遭遇進攻瓶頸?缺乏保障的快速打擊
    古德裡安被稱為二戰德國的「閃擊戰之父」,他與曼施坦因隆美爾一起並稱為德軍的三駕馬車,失去這三個人的指揮,德軍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但讓人意外的是,其它兩人都在戰爭中晉升了元帥,可古德裡安即使後來當上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仍然還是上將,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和古德裡安以及他研究的閃擊戰理論有很大關係,跑得快不等於打得好,衝在前不等於打得贏。
  • 二戰德軍三大名將:曼施坦因、古德裡安、隆美爾,誰更強?
    二戰三大軸心國的將軍,義大利和日本都可以說是乏善可陳,但是作為軍隊素養最高的德國卻誕生了不少值得一說的名將。比如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三位——曼施坦因、古德裡安和隆美爾,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們仨到底誰更厲害?
  • 古德裡安與西歐之戰
    1939年8月,二戰即將爆發。古德裡安任費多爾·馮·博克轄下的第19裝甲軍軍長(包含第3裝甲師)。第19裝甲軍作為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開路先鋒,一路如入無人之境。在隨後不到2個星期的時間裡,古德裡安和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的裝甲軍的高速前進,就使戰術落後的波蘭人陷入重圍,德軍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俘虜包圍圈裡的敵軍。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兩戰列寧格勒,為何都是無功而返?
    蘇德戰爭列寧格勒保衛戰,從1941年9月9日開始,到1944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72天,成為二戰當中圍城時間最長的戰役。有人疑問,作為德軍在蘇德戰爭當中的靈魂人物,曼施坦因分別於戰役打響和戰役中期,兩度參與圍攻列寧格勒,為何沒能改變戰場態勢,而且都是帶著遺憾離開呢?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在二戰中可謂是德軍中響噹噹的靈魂人物,但他在戰後撰寫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卻飽受爭議,坊間不僅給他戴了頂「甩鍋帝」的帽子,還對他的指揮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感到惋惜。那麼,如果在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他能扭轉戰場危局、挽救德軍走向失敗的命運嗎?
  • 二戰莫斯科戰役,古德裡安兵敗圖拉,閃擊戰遭遇惡劣天氣
    首先,閃擊戰使古德裡安成名,也給他戴了一個緊箍咒論名氣,德軍的古德裡安、曼施坦因、隆美爾和蘇軍的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羅科索夫斯基好有一比;論才華,古德裡安在德軍中率先將閃擊戰理論發揚光大,而且最後還稀裡糊塗當上了總參謀長。
  • 為何蘇軍損失整個方面軍都沒事,德軍損失一個集團軍就失掉主動權
    蘇德戰場是歐洲二戰的主要戰場,蘇德兩軍都在戰爭中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德軍參戰的部隊為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39個師,蘇軍參戰部隊為布瓊尼元帥指揮的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總共6個集團軍、69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和28個裝甲旅。 別看布瓊尼的蘇聯西南地區部隊比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多出一倍。但是,蘇軍西南地區部隊在蘇德南線戰場第一階段的作戰就損失慘重。比如,蘇軍西南方面軍44個師的兵力,就有40個師的兵力損失很大。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蘇軍3個命令加劇了戰場惡化?指揮與戰場脫節
    二戰蘇德戰爭,當德軍分三路閃擊蘇聯時,蘇軍並沒有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史達林甚至在24小時之內下達了3個作戰命令。一些人認為,蘇軍這3個命令,不僅加劇了戰場形勢的惡化,還為德軍裝甲部隊快速打擊創造了條件,因而使蘇軍在戰爭打響之初損失巨大。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的,蘇軍這3個命令是否下達的正確呢?01蘇軍為何24小時之內要下達3個作戰命令?
  • 二戰莫斯科戰役,蘇軍為何不乘勝向西反攻?作戰力量已達極限
    蘇德戰爭莫斯科戰役,蘇軍在大反攻階段,將德軍追擊到離莫斯科200公裡左右的地方就停止追擊了。有人認為,蘇軍應該乘勝一口氣將德軍趕出蘇聯。實際上,這個問題不是蘇軍不想把德軍直接攆走,而是自身防禦能力已經到了極限,再反攻下去,恐怕會讓德軍反戈一擊。
  • 二戰蘇德戰爭,庫爾蘭集團為何久攻不下?蘇軍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在二戰蘇德戰爭中,庫爾蘭集團是德軍1945年5月8日發布無條件投降書後,唯一未被蘇軍殲滅而在蘇聯境內向蘇軍投降的部隊。那麼,早在1944年9月,蘇軍就對北方集團軍群發起了庫爾蘭戰役,後又對該集團德軍陸續展開了6次進攻,但都沒能將其完全殲滅,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