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戰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滅蜀之戰二人誰功勞更大?

2020-11-05 獨行客地圖帝

經常有人抨擊蜀相諸葛亮不顧國力弱小堅決北伐,認為這是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諸葛亮其實這是以攻代守,保持經常北伐的進攻態勢,反而會讓強大的曹魏處在相對被動的位置。如果不是如此,坐等曹魏來攻,蜀漢就不是在公元263年才滅亡了,可能早上十幾年或二十多年。當然,蜀魏兩國的差距實在太大,263年蜀漢還是等來了滅國之戰。

圖-魏蜀吳都城洛陽、成都、建業(南京)位置示意圖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控制曹魏的司馬昭決定大舉伐蜀。不過這次伐蜀之戰也引出一個爭議,滅蜀的頭功到底是中原名將雙子星之一的鄧艾,還是鍾會?我們先來看一看鄧艾和鍾會的職務,鄧艾是太尉,鍾會是司徒。三公之中以太尉居首。伐蜀時,鄧艾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隴右諸軍事。鍾會是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鍾會這個鎮西將軍,也是鄧艾升遷前的官職,由此可見鍾會的官職比鄧艾小。

但到伐蜀時,鍾會卻做了主將,鄧艾只是副將,這是因為什麼呢?司馬昭控制朝廷大權,使得魏帝曹髦和司馬昭拼命,只是力量懸殊太大,被司馬昭殺掉了。弒主不是好名聲,司馬昭受到了很大的道德壓力,需要建立奇功來化解弒君產生的危機,所以伐蜀對司馬昭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時魏國上下對伐蜀之事充滿質疑,意見並不統一。在這種情況下,滿朝文武只有鍾會一人贊成司馬昭的伐蜀之議。「(司馬)昭欲大舉伐(蜀)漢,朝臣多以為不可,獨司隸校尉鍾會勸之(伐蜀)。」鄧艾則從純軍事的角度分析,認為此時伐蜀不是最佳時機,《晉書-文帝記》記載了此事,「徵西將軍鄧艾以為(蜀)未有(挑)釁,屢陳異議。帝(司馬昭)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艾乃奉命。」可見司馬昭對鄧艾此舉是非常不滿的。鍾會看透了司馬昭的小心思,鄧艾有意無意拆司馬昭的臺,這也是司馬昭重鍾會而(相對)輕鄧艾的原因。

曹魏伐蜀其實不止是鍾會的正面軍與鄧艾的奇兵。當時魏國是出動了三路大軍,鄧艾率三萬人出甘松、沓中(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附近),主要任務是牽制蜀漢大將姜維。另一路大軍是諸葛緒帶三萬多人出武都等地,堵死姜維南逃入蜀的歸路。真正的魏軍主力十多萬則是鍾會統帥,出兵斜谷和駱口。

由於鍾會軍是魏軍主力,姜維重點的防禦方向也是鍾會。畢竟蜀漢國小兵少,一旦讓鍾會大軍進入蜀中,蜀軍是難以分兵防禦的。姜維的應對辦法是集結當時能拿出來的兵力,比如廖化、張翼等部會合於劍閣雄關。只要死守住劍閣,就能阻止魏兵進入相對平坦的四川盆地。在只有冷兵器的古代,地理上的險要堪稱是一支重要的盟軍。蜀軍憑藉劍閣地勢之險,鍾會始終沒有辦法攻克,陷入兩難之地。鍾會有些扛不住,甚至打算退兵。

再說鄧艾這一路。按魏軍之前的行軍計劃,鄧艾應該與鍾會二師會合,但姜維死守劍閣,導致計劃泡湯。在這種情況下,鄧艾才有了繞過劍閣、偷渡陰平的打算,「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入涪,出劍閣西百裡,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最後鄧艾堅持自己的戰術計劃,並獲得了成功,殺到成都城下,逼蜀主劉禪投降,蜀亡。因為蜀主降於鄧艾,很多人因此認為鄧艾是滅蜀的頭功,因為鄧艾憑一己之力扭轉了鍾會所面臨的被動戰局。

實際上呢,鄧艾所偷渡的陰平被稱為邪徑,其路艱險難行,風險極大。鄧艾偷渡陰平就是一場豪賭。他雖然偷渡陰平成功,可經過長時間的山路行軍,魏軍精疲力竭。如果魏軍面對有駐紮的蜀軍,這支魏軍是根本沒有能力還手的,鄧艾勢必全軍覆沒。再者,鄧艾的行動並沒有主帥鍾會匯報,明顯是在搶頭功。

只能說鄧艾的運氣太好,蜀軍的重心放在鍾會那邊。陰平天險過後, 江油不戰而降,勢如破竹拿下涪城(四川綿陽)後,一舉擊殺諸葛瞻父子,最終滅蜀。鄧艾心裡也明白,一旦拿下不綿竹,則姜維引兵來攻,自己還是死路一條。如果不是鍾會率魏軍主力牽制由姜維率領的蜀軍精銳,就算鄧艾拿下江油和涪城,姜維依然有足夠的能力分兵來攻鄧艾部,鄧艾在異地作戰,能往哪跑?糧草都成了問題。

如果只從戰術角度,鄧艾是滅蜀頭功,但從戰略上講,鍾會的功勞不比鄧艾小。都說鄧艾是奇兵,如果沒有正面軍進行掩護,還能是奇兵嗎?比如說梁山好漢108個攻打某寨,105個在正面吸引敵寨主力,時遷、李逵、武松三人從側門進,由時遷撬門成功,李逵和武松大開殺戒,砍死寨主,因為寨兵都去正面了。這種情況下,能說時李武三人是滅寨的頭功嗎,大家哪個沒有功勞?

鍾會與鄧艾,一正一奇,合力滅蜀。真要論首功,二人皆可稱為首功,缺了哪一個環節,滅蜀都是在做夢。

相關焦點

  • 魏滅蜀之戰,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鍾會能突破姜維把守的劍閣嗎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18萬魏軍兵分三路,由鍾會擔任主帥,攻入漢中,直插劍閣,幸好被姜維利用天險堵住在劍閣,在這個關鍵節點,由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奪取江油,攻破涪城,兵臨成都,才最終導致了劉禪的投降,蜀漢的滅亡。
  • 滅蜀之戰:五路伐蜀、偷渡陰平、鍾會之亂,勝利者不是贏家
    鄧艾、諸葛緒、鍾會分別領軍進攻蜀國,總兵力超過16萬,由衛瓘坐鎮調度指揮。蜀軍由姜維、廖化所部在漢中堅守,而鄧艾鑿陰平小道入川,在綿竹擊敗諸葛瞻所部,而逼迫成都投降,至此蜀漢滅國。司馬昭決心滅蜀景元四年初,路遺曾向司馬昭建議,派刺客進入蜀國,將重點人物給暗殺掉,這樣就能快速的實現滅蜀。而荀勖表示,大國風範不屑於用刺客的方式解決問題,要在戰場上光明正大的贏。司馬昭表示,你說的對。
  • 細說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場逆天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
    鄧艾偷渡陰平發生在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中,這一年,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基於蜀國國力已衰的實際情況,決定發動滅蜀之戰。姜維能安然回師鎮守劍閣是魏軍上下萬萬沒有想到的,然而滅蜀勢在必行,多耽誤一日便多一分危險,在兩軍陷入對峙焦灼狀態之際,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計策。
  • 數千魏軍就滅掉了蜀國,鄧艾偷渡陰平為什麼能大獲成功?
    三國時期發生大大小小的戰役不計其數,其中歷史上公認的「三大戰役」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然而,在所有戰役中若論經典程度,沒有一場能比得上鄧艾偷渡陰平攻滅蜀國。三國末期,魏國權臣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攻打蜀國。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覆滅蜀國,是運氣使然還是歷史的必然?
    陰平石碑是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的高度神化,使演義更具有戲劇效果。正史中並無諸葛亮在陰平留言的記載,但是,鄧艾滅蜀卻是不爭的事實。同樣是出奇兵,為什麼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就被諸葛亮扼殺在搖籃中,而鄧艾的偷渡陰平卻異常順利呢? 自古成大事,無疑具備三種要素: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魏滅蜀之戰:鍾會不是姜維的對手,為什麼最後魏國還能成功滅蜀?
    導語:公元263年八月,魏國基於三國格局的崩潰決定掀起了大規模滅國戰,並且把首要對象放在了蜀漢身上,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此時蜀漢創始人「劉關張」、諸葛亮等人墳頭上都長草了,只能讓姜維、廖化率軍抵抗魏國的兵鋒。姜維雖然比不上諸葛亮,但是依託有利地形對抗鍾會還是綽綽有餘的。魏滅蜀之戰初期還是比較不錯的,鍾會始終無法突破劍閣,他不是姜維的對手。
  • 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是現在的哪裡?地勢到底有多險要?
    鄧艾以「期期艾艾」聞名,雖然有些口吃,但的確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將才。而鄧艾滅蜀之戰也堪稱經典,其中偷渡陰平更是重中之重,那麼這個陰平是何處?(一)滅蜀之戰公元263年,魏國美術之戰拉開帷幕,共計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徵西將軍鄧艾率軍三萬,自狄道(屬今甘肅定西)向沓中進發;雍州刺史諸葛緒率軍三萬自祁山向武都、陰平橋頭;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十萬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 漢中失守,鄧艾偷渡陰平
    上一次我們說到魏軍三路出擊討伐蜀國,因為蜀國方略失誤,導致了漢中失守,姜維帶領諸軍在劍閣阻擋魏軍。劍閣地形險峻,唐朝詩人李白就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詩句。所以魏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蜀軍據險而守,魏軍被阻擋於劍閣之外。
  • 魏滅蜀之戰中,蜀漢出了兩個叛徒,導致鄧艾、鍾會長驅直入!
    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裡。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餘裡無人煙的險域。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在此基礎上,鄧艾幾乎克服了一切困難,並且在綿竹之戰中擊敗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從而兵臨成都。
  • 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地勢到底有多險要?
    公元263年,曹魏晉公司馬懿以鍾會、鄧艾為大將兵分三路大舉伐蜀。結果鍾會十萬大軍被姜維阻攔在劍閣,鄧艾的三萬軍隊卻偷渡陰平小道得手,最終率先抵達成都城下,後主劉禪抬棺自縛出降,蜀漢滅亡。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晉公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起兵18萬,三路大軍攻蜀。當時,因為宦官黃皓得後主寵信,專擅朝政。姜維進言勸後主殺了黃皓,不納,姜維為避禍遂屯田沓中。
  •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能短期內滅了蜀國嗎?
    如果公元263年,鄧艾沒有偷渡陰平的話,那蜀漢就不會亡了,曹魏方面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滅掉蜀漢,別說短期了,有可能連長期都滅不了。 為了滅亡蜀漢,曹魏掌權者司馬昭動用了將近二十萬軍隊,而蜀漢方面也至少用了八萬以上的軍隊來迎敵,這是什麼概念啊?
  • 同樣是偷襲,為何鄧艾偷渡陰平能成功,子午谷奇謀卻不敢實施?
    三十年後,司馬昭為加緊篡位,傾全國之力發動滅蜀之戰。此時蜀國內部君臣不和,師老兵疲,魏軍在投降派和帶路黨的幫助下,順利攻佔益州門戶漢中、陰平、武都三郡,姜維被迫退守劍閣。劍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魏軍被堵在劍閣下不得寸進。此時魏軍深入蜀地,糧草運轉不利,沿途損耗達六成。若僵持不下,只能糧盡後退兵。
  • 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還有五大名將,可惜都不在成都!
    公元263年十月,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偷渡陰平,突襲到蜀地。對此,後主劉禪派諸葛瞻抗擊鄧艾。雖然是諸葛亮之子,可是,諸葛瞻實在不能稱之為一位名將。在綿竹之戰中,鄧艾斬殺諸葛瞻及張遵、黃崇等人,魏軍進佔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當時蜀漢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
  • 如果鄧艾沒有偷渡陰平,蜀漢會在短時間內被魏國滅亡嗎?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以鍾會、鄧艾為首的十八萬魏軍,在短期內是滅不了蜀漢政權的,但是時間一長,蜀漢滅亡還是必然的。 先大概了解一下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此戰是司馬昭執意發起,為了轉移國內對司馬昭弒君這個大逆不道的行為,而發動的戰爭。
  • 鄧艾偷渡陰平前後,司馬昭麾下三大將領的權力爭鬥
    三國良將系列之鄧艾(尾聲,其一)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關於三國名將鄧艾的歷史故事筆者已經講了四期,本期終於講到鄧艾最重要的一次戰役,偷渡陰平。作為鄧艾的人生巔峰,滅蜀之戰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本期將詳細為您講述。
  • 魏滅蜀之戰,司馬昭表面上打的是劉禪,暗地裡對付的卻是鄧艾?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標誌著三國時代開始落幕。3、鄧艾九死一生偷渡陰平滅蜀,為何司馬昭卻對他不滿?4、立下汗馬功勞的鄧艾為何在戰後被冤殺,司馬昭為何不明察實情?由於諸葛緒沒能堵住姜維,致使姜維最終與鍾會在劍閣對峙,這就打亂了司馬昭的最初戰略部署。按照司馬昭對鄧艾軍的定位,鄧艾此時應該趕過去協助鍾會,一起攻打劍閣。但鄧艾卻自作主張,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率領萬餘人從懸崖峭壁中偷渡陰平。(3)搶得頭功。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鄧艾篇(尾聲,其一)——偷渡陰平
    三國良將系列之鄧艾(尾聲,其一)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關於三國名將鄧艾的歷史故事筆者已經講了四期,本期終於講到鄧艾最重要的一次戰役,偷渡陰平。作為鄧艾的人生巔峰,滅蜀之戰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本期將詳細為您講述。
  • 鄧艾是司馬懿提拔的將領,他在滅蜀時建立奇功,為何卻死於非命
    不過中路的諸葛緒出現了誤判,他被姜維的佯動迷惑,讓出了陰平橋頭這個要隘,使得姜維得以撤回漢中。姜維及時趕到劍閣,堵住了鍾會進軍的通道,暫時穩定了形勢。鄧艾從現實戰局出發,提出自己率領所部偷渡陰平小道,奇襲蜀漢的腹地。鍾會雖然同意了鄧艾的方案,可並沒有在心中認可。誰知道鄧艾經過千辛萬苦,居然走通了他人視作為天險的陰平小道。
  • 鄧艾偷渡陰平,與子午谷詭異計謀相提並論,前者高明在哪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53,閱讀約2分鐘蜀漢中後期,有兩個計謀被反覆提及。一個是魏延提出的奇襲子午谷,一個是鄧艾偷渡陰平。眾所周知,奇襲子午谷因諸葛亮的反對而流產。這一計劃能否順利實施,在後世引起了很大爭議。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公元263年8月,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決定伐滅蜀國,為自己篡位進一步做準備。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