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鄧艾沒有偷渡陰平,蜀漢會在短時間內被魏國滅亡嗎?

2020-11-25 騰訊網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以鍾會、鄧艾為首的十八萬魏軍,在短期內是滅不了蜀漢政權的,但是時間一長,蜀漢滅亡還是必然的。

先大概了解一下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此戰是司馬昭執意發起,為了轉移國內對司馬昭弒君這個大逆不道的行為,而發動的戰爭。

在發動戰爭前,只有鍾會刻章迎合司馬昭,因此鍾會也成為魏國討伐蜀漢軍隊的主帥,魏國兵分三路,西路軍由鄧艾率領3萬人,由狄道向姜維所在的沓中進發,中路軍由諸葛緒率領3萬人,由祁山向武都進發,東路軍由主帥鍾會率領12萬人,又分成三路分別由斜谷、駱谷、子午谷向漢中進發。

當時姜維率領蜀漢中央軍主力在沓中屯田,在聽說魏軍到來後,立即後撤,並在陰平虛晃一槍,繞過了諸葛緒,率先退守劍閣,依靠天險劍門關擋住魏軍。

當時從沓中或漢中進入成都只有這一條路,也就是從陰平到橋頭過白水關,經劍閣,再南下涪城、雒城,最後到成都,而陰平是不能直接過到涪城的,中間隔著七百多裡的陰平險道。

換句話說,只要姜維守住了劍門關,魏軍即使人再多,軍隊再強,也是進不來的,因為劍門關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當的天險。

鍾會進入漢中後,蜀軍按照姜維的部署,全部收縮防線,進入漢城、樂城、陽平關等堅城險隘防守,鍾會只是將漢、樂二城圍起來,留下一部分兵力圍城,主力繼續南下,直到劍門關被姜維擋住。

除了諸葛緒被鍾會以畏縮不前為由拿掉了指揮權外,魏軍18萬軍隊中,鄧艾率領3萬也來到了劍門關,攻不下劍門關,又無法翻越陰天險道,魏軍面臨非常困難的局面。

魏軍最困難的就是糧食運輸問題,魏軍的糧食還得從關中經水路運到漢中,再從漢中往南運到劍閣,這個補給線已經被拉長了數百公裡,不是魏軍沒糧食,只是糧食很難運輸,當年諸葛亮北伐也是不好運糧,現在倒過來了,魏軍從關中運糧食到益州同樣非常艱難。

除了糧食的問題,魏軍並沒有受到任何強有力的阻擊,魏軍主力及士氣毫無損傷,就算拿不下劍閣,魏軍也大有收穫。

漢中大部分地區都被魏軍佔領,蜀漢還有幾座孤城在堅守,況且魏軍兵峰已到了劍閣,整個益州門戶大開,從漢中到劍閣一路被魏軍佔領,蜀漢只剩下成都及其附近,包括涪城、綿竹、雒城,以及東部的江州,東北部的巴郡和巴西郡,南部的南中等地。

如果鄧艾沒有偷渡陰平,那麼蜀魏兩國主力還是在劍閣對峙,如果確實拿不下陰平,魏軍可以先行拿下漢中蜀軍還在堅守的孤城,接著兵分兩路,一路從漢中向東南或正南方向進入巴郡或巴西郡,再折向東往成都,另一種直接向東攻打江州,切斷蜀漢與東吳的聯繫。

就算鍾會暫時無法突破劍閣,但是魏國主力已經深入蜀漢境內數百公裡,戰爭打的是資源、人口、物資、實力、後勤等等,蜀漢的實力已經嚴重被削弱,只能據險死守,毫無打開局面的辦法。

如果鍾會派出鄧艾率領數萬人往東掃險蜀漢在巴郡、巴西郡及江州的據點,那麼蜀漢很難擋住鄧艾,因為鄧艾是從內部往外打,而不是從外向內打,蜀漢所有的防禦工事,都是向外防禦的,相對來說,鄧艾有優勢可以拿下江州、巴郡及巴西郡。

如果鄧艾拿下這些地方,再向東往成都打,同時鐘會率領主力已經拿了漢中的堅城,再繼續攻打劍閣,那麼姜維真的無法抵抗魏軍,即使蜀漢有意調動各地的邊防軍回防成都,但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的蜀漢,肯定會引發多米諾骨牌一樣的滅亡效應,邊防軍一調動,邊境立即不安定起來,到時候蜀漢還是一樣要滅亡。

姜維再有能力,也只能靠天險抵禦實力不足帶來的劣勢,況且鍾會、鄧艾等人,也是當時的名將,與姜維能力不相上下,而且鄧艾自從調到關中及隴右,姜維北伐再也沒有打贏過鄧艾。

如果真是這樣,不出一年,魏軍還是能擊敗姜維領導的蜀軍,最終還是由魏國滅亡蜀漢。

要知道當時的蜀漢已經是油枯燈盡,四面楚歌了,向東吳救援,東吳卻趁火打劫,現在已經是外無援兵,內部也是亂成一團,益州本地豪強根本不願意再繼續為蜀漢而戰,只想著投降,真到了那一步,整個益州就會遍地都是帶路黨,帶著魏軍進入成都附近,還是一樣要滅亡。

相關焦點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公元263年8月,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決定伐滅蜀國,為自己篡位進一步做準備。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
  •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能短期內滅了蜀國嗎?
    如果公元263年,鄧艾沒有偷渡陰平的話,那蜀漢就不會亡了,曹魏方面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滅掉蜀漢,別說短期了,有可能連長期都滅不了。 為了滅亡蜀漢,曹魏掌權者司馬昭動用了將近二十萬軍隊,而蜀漢方面也至少用了八萬以上的軍隊來迎敵,這是什麼概念啊?
  • 魏滅蜀之戰,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鍾會能突破姜維把守的劍閣嗎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18萬魏軍兵分三路,由鍾會擔任主帥,攻入漢中,直插劍閣,幸好被姜維利用天險堵住在劍閣,在這個關鍵節點,由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奪取江油,攻破涪城,兵臨成都,才最終導致了劉禪的投降,蜀漢的滅亡。
  • 鄧艾能夠偷渡陰平成功,只靠他自身的本事?有兩點原因特別重要!
    公元263年,鍾會率領魏國大軍進攻蜀漢。當時鐘會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佔沓中後,向鍾會建議從陰平偷越,直逼涪城,劍閣守敵必定回救涪城,大軍即可乘勢前進;如果劍閣守敵不撤,涪城空虛,定能攻下。鍾會接受這一建議,令鄧艾實施。
  • 諸葛亮怎知鄧艾過陰平?如果當時劉禪不投降鄧艾會贏嗎?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一直以來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就連他死後,依然還預言了很多蜀漢的遭遇。比如鄧艾偷渡陰平諸葛亮早前就已經預料到了 ,諸葛亮怎知鄧艾過陰平的?鄧艾偷渡陰平導致了蜀漢的最終滅亡,不過倘若當時劉禪不投降的話鄧艾會贏嗎?鄧艾偷渡陰平究竟是不是運氣成分多一些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 鄧艾偷渡陰平,滅亡了蜀漢,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景元四年(263年),蜀漢景耀六年十月,鄧艾趁鍾會十餘萬大軍在劍閣絆住姜維,率軍偷渡陰平小道,翻山越嶺,穿越七百裡無人區,到達江由,江由守將馬邈投降,鄧艾軍直逼成都。
  • 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還有五大名將,可惜都不在成都!
    公元263年十月,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偷渡陰平,突襲到蜀地。對此,後主劉禪派諸葛瞻抗擊鄧艾。雖然是諸葛亮之子,可是,諸葛瞻實在不能稱之為一位名將。在綿竹之戰中,鄧艾斬殺諸葛瞻及張遵、黃崇等人,魏軍進佔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當時蜀漢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
  • 鄧艾偷渡陰平,滅亡蜀漢,向司馬昭建議滅吳,未被採納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率軍偷渡陰平小路,攻克江由,拿下綿竹,斬殺諸葛瞻,大軍逼近成都,劉禪迫於形勢選擇投降,蜀漢滅亡。立此大功之後,鄧艾隨即向司馬昭建議,滅吳計劃,但司馬昭沒有採納,那麼,當時鄧艾的作戰計劃,是否能行得通呢?
  • 鄧艾偷渡陰平帶了多少兵馬?以逸待勞的諸葛瞻為何會敗給鄧艾?
    偷渡陰平是鄧艾的成名之作,他以孤軍深入蜀漢腹地,在綿竹擊敗諸葛瞻,迫降劉禪,滅亡蜀漢。那麼鄧艾偷渡陰平到底帶了多少兵馬,迎戰的諸葛瞻有多少兵力呢?鄧艾方面263年秋,曹魏起兵18萬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蜀漢。其中鄧艾為左路軍,率領涼州兵士3萬人進攻屯兵沓中的姜維所部。
  • 陰平被鄧艾偷渡,導致諸葛瞻戰死蜀漢滅亡,到底是不是姜維的錯?
    陰平被鄧艾偷渡,導致蜀漢滅亡,昭烈帝等前輩文臣多年的心血和希望毀於一旦。許多網友認為,姜維背負第一責任,是他沒有遵循諸葛亮的遺言,如果他派兵守住陰平,就不會被鄧艾鑽了空子,偷渡陰平導致蜀漢全線潰敗!完全不同意!
  • 鄧艾偷渡陰平比魏延子午谷奇謀到底高明在哪裡?
    蜀漢的滅亡,源於三國史上一場著名的奇襲行動:鄧艾偷渡陰平。鄧艾這一招,可謂深諳兵家出奇制勝之道。鍾會壓根不相信鄧艾能夠成功,說他徒有其名,是軍事上的庸才。因為陰平小路就不是人走的道,摩天嶺只有鳥才能飛過去。
  • 鄧艾「偷渡陰平」到底高在哪裡?五個關鍵點告訴你!
    但是,鄧艾成功偷渡陰平雖然傳奇,但反觀這段歷程,其傳奇除了鄧艾的軍事謀略和意志確實高人一等之外,能夠成功偷渡陰平其實是因為許多客觀因素的出現而促成,可以說沒有這些客觀因素的出現,無論鄧艾的謀略和意志有多輝煌,那都不可能成功。那麼,鄧艾偷渡陰平能夠成功的關鍵到底在哪裡?
  • 鍾會戰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滅蜀之戰二人誰功勞更大?
    經常有人抨擊蜀相諸葛亮不顧國力弱小堅決北伐,認為這是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諸葛亮其實這是以攻代守,保持經常北伐的進攻態勢,反而會讓強大的曹魏處在相對被動的位置。如果不是如此,坐等曹魏來攻,蜀漢就不是在公元263年才滅亡了,可能早上十幾年或二十多年。
  • 鄧艾可以偷渡陰平滅亡蜀漢,諸葛亮為何不敢採用魏延子午谷奇謀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功虧一簣,奪取長安滅亡曹魏到頭來只是南柯一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最為順利,剛出兵就打下了曹魏三個郡的地盤。要不是最後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最少也能夠奪取涼州。下面我們要討論的是,鄧艾可以偷渡陰平滅亡蜀漢,諸葛亮為何不敢採用魏延子午谷奇謀?
  • 鄧艾偷渡陰平前後,司馬昭麾下三大將領的權力爭鬥
    雖說實際上諸葛緒是為避免遭受背後襲擊才後撤,但這卻給自己埋下了禍根,具體下面會講。姜維領兵一路奔回劍閣,意圖集中兵力憑險堅守。在此期間魏國三路大軍捷報頻傳,蜀漢大片疆土被攻佔,三路部隊的主將之間卻爆發了第一輪權力爭奪。
  • 魏延子午谷奇謀與鄧艾偷渡陰平的勝算對比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魏國鄧艾偷渡陰平小路滅亡蜀漢的經典偷襲戰例;同時有些朋友因為諸葛亮沒有採納可能起到相同作用的魏延翻秦嶺出子午的計劃感到惋惜。 其實比較一下兩者會發現,魏延的計劃即使實施了,成功的機率也幾乎為零。 先看一下為什麼鄧艾可以成功。
  • 偷渡陰平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公元263年,姜維退守劍閣,鄧艾率領兵馬通過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而圍攻成都的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反觀魏國人口4百多萬人,兵士40多萬人,而陰平失守的一個原因是蜀漢能徵善戰的士卒都鎮守劍閣,導致後方空虛。 2.人才對比,魏國人才濟濟就光帥才就有鍾會和鄧艾而蜀國僅僅只有姜維一人。中層將領魏國更是人才輩出胡遵、鄧忠等而蜀國人才斷層,青黃不接。 3.兩國局勢:魏國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掌權。
  • 魏國伐蜀:姜維率軍千裡支援成都,卻被鄧艾的偷渡陰平戰略挫敗
    雖然說,成都和沓中的距離間隔較遠,但是憑藉姜維出色的領兵能力,只要成都有危險,他勢必會以最大速度和攻擊鋒芒回援成都。畢竟姜維作為當時蜀漢唯一全能大將,擁有7次對峙魏軍的作戰經驗,這也讓許多魏軍將領對待姜維可謂是嗤之以鼻。
  • 鄧艾陰平小道偷襲,魏延子午谷奇謀,是真的很相似嗎?
    而且還是有風險的,萬一一時間攻不下呢,鄧艾不一樣,鄧艾是直接偷襲蜀國首都,成功蜀國直接滅亡,失敗也不會傷魏國元氣。鄧艾也是不要命的人,一旦失敗,直接斷了歸路,不過成功的話蜀漢直接就亡了,魏延就是成功打下長安也會被曹魏瘋狂反撲,除非曹魏被東吳在東線拖死。
  • 鄧艾偷渡陰平,姜維的主力尚存,劉禪為何不等待姜維到來就投降了
    ,曾經發生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很經典的一幕,那就是鄧艾偷渡陰平的行動。鄧艾這次行動的成功,使得他名垂青史。這次行動的成功,也促成了蜀漢的滅亡。那麼,鄧艾偷渡陰平的行動中都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次行動能夠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呢?一、鄧艾的偷渡陰平。公元263年,曹魏發動了對蜀漢的大規模進攻。在這場戰役中,雙方的軍事將領都發揮了自己最大的能動性,使得這場戰役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