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還有五大名將,可惜都不在成都!

2020-12-04 情懷與歷史

公元263年十月,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偷渡陰平,突襲到蜀地。對此,後主劉禪派諸葛瞻抗擊鄧艾。雖然是諸葛亮之子,可是,諸葛瞻實在不能稱之為一位名將。在綿竹之戰中,鄧艾斬殺諸葛瞻及張遵、黃崇等人,魏軍進佔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當時蜀漢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當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公元263年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魏軍佔領成都,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鄧艾兵臨成都後,後主劉禪之所以選擇放棄抵抗,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都城成都缺乏名將。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沒有名將的代價,就是在綿竹之戰中沒能擋住鄧艾,促使其可以成功兵臨成都,而成都城中沒有名將坐鎮,更讓譙周等人佔據了上風,從而影響到了後主劉禪的決定。不過,實際上,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還有五大名將,可惜這五大名將都不在成都!

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在蜀漢末期,姜維被後主劉禪晉升為大將軍,也即可以稱之為蜀漢武將的第一人。在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中,姜維被鄧艾所牽制,退駐陰平,鍾會圍攻漢、樂二城,又另派軍進攻關口,蜀將傅僉格鬥至死,而蔣舒卻開城投降。鍾會見關口已經攻下,於是長驅直入,姜維只好放棄陰平,退保劍閣,以此抵擋鍾會大軍的進攻。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因為需要抵擋鍾會大軍,姜維無法回援成都,更無法去阻攔鄧艾,這顯然給了鄧艾一個消滅蜀漢的良好機會。

廖化

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儉,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今湖北省襄陽市)人。三國時蜀漢將領。公元263年九月,姜維為鄧艾所逼,從沓中退駐陰平,與廖化合軍,欲前往救援陽安關口。中途得知陽安關口被攻克,鍾會軍長驅直入,於是放棄陰平,退守劍閣,抵禦鍾會的進攻。對於廖化這位老將,曾經是關羽的手下,也即在蜀漢的文臣武將中,廖化擁有深厚的資歷。在諸葛亮、姜維北伐中原期間,廖化都是受到倚重的武將。景元五年(264年)春,蜀國滅亡之後,廖化與宗預一起向內遷移前往洛陽,在中途病逝。

張翼

時人語曰: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後有張、廖(廖化)。(《華陽國志》引)。對於張翼來說,同樣是蜀漢後期的名將。張翼(?-264年),字伯恭,益州犍為郡武陽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歷任梓潼、廣漢、蜀郡三郡太守,出任庲降都督,後隨諸葛亮和姜維北伐,官至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在魏滅蜀之戰中,張翼與廖化、張翼、董厥軍會合,一同退守劍閣,抵禦鍾會的進攻。在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被鄧艾擊敗後,張翼等人於是隨姜維向東進入巴西郡,繞道退至廣漢郡郪縣一帶,以察明虛實,不久後得到後主劉禪投降的敕令,於是與姜維等到涪縣向鍾會投降。

羅憲

羅憲(218年—270年),字令則,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公元263年(景耀六年),魏國進攻蜀國時,羅憲鎮守永安城,這也是蜀漢的東大門,自夷陵之戰後,永安成為蜀漢的一座重鎮。到成都失敗時,因為後主劉禪歸降曹魏,永安城中騷動,長江邊的長史都棄城逃走,羅憲將一個作亂者斬首,永安城的百姓才安定。對於羅憲這位名將,因為需要鎮守永安,加上沒有後主劉禪的命令,所以在鄧艾兵臨成都時,他根本沒有辦法回去支援。從羅憲後面的表現來看,他顯然是一位智勇雙全的武將。公元267年(泰始三年),冬天,羅憲入朝,被晉武帝司馬炎進位冠軍將軍、假節。公元270年(泰始六年),羅憲卒於任上,被追封為安南將軍,諡烈侯。

霍弋

最後,霍弋(生卒年不詳),字紹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霍峻之子,三國時期蜀漢至西晉初時將領。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後,永昌郡發生叛亂,後主劉禪以霍弋領永昌太守,率軍討伐,斬其豪帥,郡界寧靜之後遷監軍翊軍將軍,領建寧太守,統領南中諸郡。自此之後,霍弋長期鎮守蜀漢的南中地區,為穩定蜀漢後方做出了重要貢獻。景耀六年(263年),霍弋進號安南將軍。同年,曹魏徵西將軍鄧艾偷襲陰平,霍弋想率軍救援成都,但後主劉禪以成都已有準備,不準,不久之後,劉禪投降,霍弋在得知司馬昭善待劉禪後,才率領南中六郡投降。

西晉建立後,霍弋這位名將仍為南中都督,平定交阯等郡,功封列侯。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魏滅蜀之戰中,霍弋是一個可以改變歷史的變量,因為他手中執掌了南中六郡的數萬大軍,完全可以回師成都,從而抵擋鄧艾,可惜後主劉禪並沒有讓他回來,這成為蜀國滅亡的原因之一。總的來說,在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還有姜維、廖化、張翼、羅憲、霍弋這五大名將,如果有一個人在成都的話,蜀國都很難滅亡。

相關焦點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僅僅過了四十多年,蜀國就滅亡了,當時司馬氏甚至還沒有篡魏建立晉朝。一方面我們替蜀漢感到可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為鄧艾的奇兵之計拍案叫絕。
  • 鄧艾偷渡陰平,滅亡了蜀漢,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景元四年(263年),蜀漢景耀六年十月,鄧艾趁鍾會十餘萬大軍在劍閣絆住姜維,率軍偷渡陰平小道,翻山越嶺,穿越七百裡無人區,到達江由,江由守將馬邈投降,鄧艾軍直逼成都。
  • 如果鄧艾沒有偷渡陰平,蜀漢會在短時間內被魏國滅亡嗎?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以鍾會、鄧艾為首的十八萬魏軍,在短期內是滅不了蜀漢政權的,但是時間一長,蜀漢滅亡還是必然的。 先大概了解一下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此戰是司馬昭執意發起,為了轉移國內對司馬昭弒君這個大逆不道的行為,而發動的戰爭。
  • 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其實還有大把機會,為何劉禪輕易就投降了?
    鄧艾指揮西路軍攻下沓中後,向鍾會建言: 「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裡,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 鄧艾偷渡陰平:一場原本不可能成功的冒險,多虧劉禪幫了三個大忙
    蜀漢景耀六年(263年)8月,司馬昭出動十餘萬大軍三路伐蜀,11月鄧艾兵臨城下劉禪投降,蜀漢亡國最直接的原因就在於鄧艾偷渡陰平小道成功後,勢如破竹連續攻陷江油、涪城和綿竹,特別是綿竹之戰諸葛瞻敗得太快,姜維主力大軍在劍閣和鍾會伐蜀主力對峙還來不及作出反應,蜀漢其餘各處兵馬也鞭長莫及這才導致劉禪獻城投降。
  • 鄧艾「偷渡陰平」到底高在哪裡?五個關鍵點告訴你!
    ,進入成都平原,蜀漢的首府成都再也無險可守,蜀漢草包後主劉禪在譙周的建議下投降,三國鼎立從此進入歸晉時期。而鄧艾的另一奇謀偷渡陰平卻成功了,從而也成就了鄧艾的傳奇,雖然鄧艾最終被陷害致死,但鄧艾成功偷渡陰平的傳奇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傳奇的一幕,50歲左右才被司馬懿所識的鄧艾憑此一役比肩白起、韓信,成為中國古代七十二名將之一。
  • 蕭武: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能否成功?
    第二,因為是無後方作戰,沒有辦法長途運輸來補給物資,只能讓戰鬥兵自己攜帶糧食,這就決定了物資是比較緊張的,數量也不可能很多,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那麼,除了行軍路上的消耗,到長安城下之後,就必須迅速攻克長安,否則就要沒飯吃了,更不用說打仗的事。滿足這兩個條件後,有無可能取勝呢?可以參考的例子是鄧艾偷渡陰平。
  • 同樣是偷襲,為何鄧艾偷渡陰平能成功,子午谷奇謀卻不敢實施?
    三十年後,司馬昭為加緊篡位,傾全國之力發動滅蜀之戰。此時蜀國內部君臣不和,師老兵疲,魏軍在投降派和帶路黨的幫助下,順利攻佔益州門戶漢中、陰平、武都三郡,姜維被迫退守劍閣。若僵持不下,只能糧盡後退兵。在這關鍵時刻,鄧艾獻上奇謀:從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抵成都平原。鄧艾是姜維一生的宿敵,都督雍涼時,僅用半年就重建了因洮西之敗而元氣大傷的雍涼軍團,並在段谷大敗蜀軍,斬首數萬,這是蜀漢自夷陵之戰後的又一次慘敗。
  • 鄧艾繞道劍門關偷渡陰平,攻取綿竹後,兵不血刃拿下成都
    要知道,即使魏軍攻佔漢中,他們也無法快速突破金牛道進入四川,因為陽安關就是由漢中通往四川盆地的必經之路,前面還有漢、樂城抵禦來犯魏軍。只要蜀漢軍隊將陽安關牢牢控制在手裡,就不愁四川會被攻擊的危機,甚至可以依靠漢、樂城的守軍對魏軍形成夾擊之勢。但是,造化弄人,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已經沒有太多將領可以執行如此嚴峻的軍事任務。
  • 諸葛亮怎知鄧艾過陰平?如果當時劉禪不投降鄧艾會贏嗎?
    三國末期,蜀漢第一個滅亡,而蜀漢滅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曹魏徵西將軍鄧艾成功偷渡陰平,一舉佔領涪城,然後在綿竹消滅諸葛瞻的部隊,進入成都平原,蜀漢的首府成都再也無險可守,蜀漢草包後主劉禪在譙周的建議下投降,三國鼎立從此進入歸晉時期。
  • 鄧艾偷渡陰平與子午谷奇謀相比,兩者都是兵行險招,前者高明在哪
    蜀漢中後期,有兩個計謀屢屢被提及,一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二是鄧艾偷渡陰平。大家都知道,子午谷奇襲因諸葛亮反對而夭折,關於這條計策在執行時是否能成功,在後世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可有一點是肯定的,子午谷奇襲對於當時的蜀漢來說,不失為一條計策,可惜未被採納。然而,鄧艾偷渡陰平確實是成功了,它直接造成了蜀漢的滅亡。兩者相比都是兵行險招,勝負在轉瞬之間。於是,有人拿鄧艾的成功來貶低諸葛亮在軍事上的平庸,顯然這是不正確的。「偷渡陰平」和「子午谷奇襲」,兩者有著本質的差別。
  • 蜀漢最牛守城神將,他不死,鄧艾何以偷渡陰平?
    蜀漢雖然名將並不多,除了「五虎將」,就只有「小五虎」,但蜀漢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催生出了眾多有名的守城大師,其中最牛的一個,就是為蜀漢的建立立下過大功的守城神將——霍峻。像這種情況在當時荊州很平常,荊州的部隊基本上都是掌握在一些或大或小的地主豪強手裡,像蒯家和蔡家。曹操南下後,荊州主力部隊都投降了曹操,只有一部分不願意吃曹操這碗飯的人投奔了劉備,霍峻就是其中一個。
  • 鄧艾偷渡陰平比魏延子午谷奇謀到底高明在哪裡?
    蜀漢的滅亡,源於三國史上一場著名的奇襲行動:鄧艾偷渡陰平。鄧艾這一招,可謂深諳兵家出奇制勝之道。鍾會壓根不相信鄧艾能夠成功,說他徒有其名,是軍事上的庸才。因為陰平小路就不是人走的道,摩天嶺只有鳥才能飛過去。
  • 陰平被鄧艾偷渡,導致諸葛瞻戰死蜀漢滅亡,到底是不是姜維的錯?
    陰平被鄧艾偷渡,導致蜀漢滅亡,昭烈帝等前輩文臣多年的心血和希望毀於一旦。許多網友認為,姜維背負第一責任,是他沒有遵循諸葛亮的遺言,如果他派兵守住陰平,就不會被鄧艾鑽了空子,偷渡陰平導致蜀漢全線潰敗!完全不同意!
  • 諸葛亮臨終留下27字遺言,令姜維守陰平,為何還被鄧艾偷渡陰平?
    之前他探得鍾會治兵關中的時候,就曾上表成都,並且連防禦措施都一併呈上: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平關口與陰平橋頭。姜維此時的建議正是當年魏延鎮守漢中時期的防禦曹魏的方法,可惜諸葛亮病逝之後,姜維這個大將軍並不能指揮所有蜀軍,只能上表,請求劉禪來下詔。
  • 鄧艾偷渡陰平,與子午谷詭異計謀相提並論,前者高明在哪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一個是魏延提出的奇襲子午谷,一個是鄧艾偷渡陰平。眾所周知,奇襲子午谷因諸葛亮的反對而流產。這一計劃能否順利實施,在後世引起了很大爭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子午谷奇襲是當時蜀漢的一個伎倆,可惜沒有被採納。但鄧艾偷渡陰平果然得手,直接造成了蜀漢的滅亡。兩者相比,都是軍人的險招,勝負在一瞬間。當然,戰場上的戰鬥機變化很快。
  • 三國歷史:鄧艾偷渡陰平為什麼能夠成功?是僥倖還是另有原因
    鄧艾算得上是三國後期的知名人物了,也是曹魏後期一個傑出的統帥,他和鍾會相互配合滅亡了蜀漢,而他在滅亡蜀漢的過程中曾經率領奇兵偷渡陰平,這一次奇襲行動加快了蜀漢的滅亡,也成為後世兵書上一個典型戰例!那麼就沒有人質疑過鄧艾偷渡陰平為什麼能夠成功呢?其實除了鄧艾自身的能力還有三個原因迫使這次行動的成功!第一:曹魏已經攻下蜀漢的漢中。
  • 鄧艾偷渡陰平帶了多少兵馬?以逸待勞的諸葛瞻為何會敗給鄧艾?
    偷渡陰平是鄧艾的成名之作,他以孤軍深入蜀漢腹地,在綿竹擊敗諸葛瞻,迫降劉禪,滅亡蜀漢。那麼鄧艾偷渡陰平到底帶了多少兵馬,迎戰的諸葛瞻有多少兵力呢?鄧艾方面263年秋,曹魏起兵18萬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蜀漢。其中鄧艾為左路軍,率領涼州兵士3萬人進攻屯兵沓中的姜維所部。
  • 漢中失守,鄧艾偷渡陰平
    《三國志》: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裡,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魏滅蜀之戰,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鍾會能突破姜維把守的劍閣嗎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18萬魏軍兵分三路,由鍾會擔任主帥,攻入漢中,直插劍閣,幸好被姜維利用天險堵住在劍閣,在這個關鍵節點,由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奪取江油,攻破涪城,兵臨成都,才最終導致了劉禪的投降,蜀漢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