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朵
咱小老百姓過日子講究「衣食住行」,「衣」排在了首位,大約穿衣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顯著標誌之一吧。近幾年漢服很受熱捧,就是在我們梅州山城,在城北櫻花谷呀、梅西銀杏林呀,都時常能遇見穿了漢服拍靚照的美少女。漢服就像遠古的詩魂,節律分明地喚醒著人們對古代衣著禮儀的回味憶念。
微風輕拂中,一襲青衣,寬袖如雲,衣袂飄飄,霓裳疊雪,沉睡了千年的美,稍一轉動就驚豔了時光。不妨普及下漢服中蘊含的民族智慧和威儀禮節先。漢服的深衣,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據資料,深衣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和公平正直,展示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口寬大,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徵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禮記·深衣》曰:「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身穿深衣,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可謂深衣端莊,君子如玉。
漢服結構繁多,最耐人尋味的是「交領右衽」,即左衣襟覆蓋於右衣襟之上,這大概是傳統認知的「以右為尊」的實際運用吧,客家服飾大襟衫能夠見到這結構的影子,直領、斜襟、布扣、寬袖,以前,村裡的老太太們最常穿這樣的款裝。而我最迷戀舞臺上戲曲人物穿的「褒衣廣袖」,袖子寬寬的圓袂,是「天圓地方」中的「天圓」,可是在我看來,這「圓」可以捕捉風影,可以收攏月色,可以容納花香,更可以珍藏鳥語溪音以及人間種種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的故事,所以,每當花旦青衣的廣袖一舉一揚,唱詞曲調還未響起,內心已是百轉迴腸,迴腸百轉。
漢服的用料同樣意趣無窮。據記載,漢服布料自黃帝以來主要有薴麻和蠶絲兩種,總稱為布帛。夏季服葛麻紗羅,冬季以絲棉充絮。蠶絲織就的絲綢是高檔布料,不知你有無發現,古代種桑養蠶的代言人都是品行高潔的美女哩。比如樂府敘事詩《陌上桑》的採桑女秦羅敷,不但人見人愛,「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還不畏權勢,聰明拒絕權貴的調戲,「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再比如元雜劇《秋胡戲妻》中的羅新梅,「容儀婉美」「腰若柳條」,秋胡上京求取功名後,在家侍奉多病的婆婆,採桑養蠶,擔水賣漿,守身如玉……採桑養蠶的女子如此仙姿玉質,蠶絲織成的絲綢,怎能不溫潤飄逸,如行雲流水以至精美絕倫呢?
棉麻是另一番風情了。棉麻自有植物原本的肌理和質感,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魅力,天然質樸,簡單素雅,美到令人窒息,素淡優美正好相伴波瀾不驚的平常心,一直以來廣受人們喜愛。我對棉麻一向情有獨鍾,棉麻最是能夠塑造閒適情致,穿上棉麻,採薇山阿,寫意田園,寄趣巖岫,愛之所愛,情之所往,暢意快哉。棉麻的淳樸平淡和自然清爽,讓崇尚簡約舒適的我欲罷不能,近幾年所購夏裝基本上以棉麻為主。隨便絮叨一件往事,初中時聽聞母親有一件壓在箱底的、漂亮的繡花短袖棉衫,便天天纏著母親要,母親拗不過我的執著,無奈地開了鎖,將她的一段繡錦時光翻出,傳遞與我。一件白底紅繡花小衫塵封了十多年後,又在我身上美豔亮相。記得那年的夏日特別旖旎,樹上的蟬鳴特別清亮,就是因為我擁有了一件純棉繡花小衫。
愛上棉麻,愛上民族風,讓素雅而莊嚴的亙古美意走進生活,就是將澄澈的陽光請進了室內,讓生活的陰暗和晦澀都害羞迴避。因為棉麻情結,遂對古詩文中描繪的「桑麻情境」感覺特別親切。「煙火遙村落,桑麻隔稻畦」,「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無一不愛,你不覺得古代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多了「桑麻」這些角色而顯得更加韻味無窮嗎?記得小時候,生產隊裡有種過麻,猶記得河畔那幾溜旱地一排排的麻稈密密地長著,煞是蔥鬱好看。而麻稈花也是極美的,那些花兒,粉的,白的,紅的,開得紛紛揚揚歡歡樂樂,簡直要把漢風唐風宋風都開上枝頭。從開滿麻稈花的地邊走過,古老的氣息會撲面而來,你不由得就渴望挎個「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的籃子,到河對岸採桑去……
感恩悠悠長夏,給了人可以與傳統舒適、淳樸素淨的棉麻衣衫來一場繾綣相戀的時光,傳承了幾千年的棉麻,真的讓人體味到了「細葛含風軟」般的美妙清涼。穿上薄薄棉衫,返璞歸真,走進詩經尚書時代的夏天,做個棉麻女子,覺夏日清淺,心情舒爽,靈魂芬芳。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