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為什麼要「重典治貪」?

2020-12-13 苔花如米小yrt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後,勵精圖治,為強化中央集權,鞏固統治,加強對官吏的管理,尤其是加強對貪官汙吏的治理,推行「重典治貪」的政策。

這一政策的推行有其複雜的背景,其中當時明初的社會狀況與朱元璋的懲貪思想以及傳統的「刑亂國,用重典」的用刑思想等是重要方面。

明初朱元璋「重典治貪」的思想,是在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朱元璋認為,官員的腐敗是導致元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元朝末年,國家危機四伏,在統治階級內容各權力集團互相爭權且貪賄橫行,吏治大壞,統治集團遭到嚴重削弱。

據史料記載,元末「內外諸官皆安於苟且,不修職事,惟日食肥甘,因循度日,凡生民疾苦,政事得失,略不究心。官貪吏汙,……不知廉恥之為何物。」

官吏腐朽不堪,大肆搜刮百姓,使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不斷,最終導致元朝滅亡。元朝是各朝代中治吏比較寬鬆的朝代,懲治官吏的法律寬嚴失度,執行過程中還給於法外施恩。

朱元璋在總結元朝滅亡的教訓時說到「吏治之弊,莫過於貪墨。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

可見,朱元璋對元朝法律的寬縱以及輕刑治吏導致元朝滅亡有著清醒的認識,為推行「重典治貪」的政策奠定了基礎。所以開國之初,朱元璋「懲元季吏治縱馳,民生凋敝,重繩貪吏,置之嚴典」。

明朝建立初期,面臨著非常多的社會問題,在經濟上受元朝暴政的影響,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政治上元朝遺留的吏治腐敗的惡習積重難返。

雖然新王朝已建立,但「天下有司役民無度,四時不息」,激起廣大農民的不滿,出現新的起義,危及新王朝的統治。

面對嚴峻的社會矛盾,朱元璋推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積極發展經濟,恢復生產,祛除元末以來的貪墨之風,致力於建立一個吏治清明的大明朝。

但令朱元璋痛心的是,這只是他自己的一廂情願,擺在他面前的是「掌錢穀者盜錢穀,掌刑名者出入刑名」的局面。

王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就多次勸誡大臣們「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

對朱元璋的勸誡,很多大臣置若周聞,不予理會。從曾為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宿將到各部高官很多都不知自律,貪財枉法。功臣宿將自持勞苦功高在封官受爵後,貪婪之心日益膨脹,貪汙受賄現象時有發生。

例如開國大將、永嘉侯朱亮祖鎮守廣州時,不知自律,與地方豪強勾結,收受賄賂,誣告清官道同致死淮安侯華雲龍,為追求奢侈的生活,私佔元朝宰相脫脫的宅第,役使軍民修繕使之更華麗,生活極其腐化涼國公藍玉因為強佔民田,蓄莊奴數千人……他們的下場可想而知。

對於功臣宿將朱元璋曾多次提醒「卿等功成名立,保守晚年,正當留意。」一旦他們觸犯照律嚴懲,絕不寬餚。

在朱元璋看來,他己經對功臣宿將貪汙受賄表明自己的態度,如果他們執意犯法就怪不得自己不念舊情了。

讓朱元璋傷腦筋的是,各部的高官也不是個個都獨善其身,清明廉潔,他們運用手中的權力,抓住機會中飽私囊。

當時《明大浩》中記載了大量的官員貪汙的案例。

如戶部侍郎郭桓,官秩正三品,算得上朝廷要員、地位顯赫了,洪武十八年,在朝廷徵糧過程中他勾結其他各部的官員及一些省府州縣的地方官吏,貪慾包天,侵吞官糧及魚鹽折米達餘萬石。案發後,「郭桓以及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幾百人統統處死,牽扯到數萬人被治罪下獄,追回髒糧萬石。」

還有「兵部侍郎王志等人勾補逃軍事,受贓萬。」「寶鈔提舉司官吏通同戶部官作弊,在所造六百九十餘萬錠鈔中,隱匿一百四十三萬餘錠。」

地方許多官吏在上任後並不是充分發揮自己才能勵精圖治,當好百姓的父母官,而是貪贓枉法,大肆斂財。

自明朝建立以來,貪汙案件不斷。這都與朱元璋提倡建立吏治清明的社會的理念背道而馳,這引起了朱元璋的極大不滿。據統計,因貪汙受賄被殺死的官員有幾萬人。

於是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採取了嚴厲的措施,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肅貪。

到洪武十九年年全國十三個省,從府到縣的官員很少能做到滿任,大部分都被殺掉了。

一般說來,大凡在封建朝代開國之初,統治者勵精圖治,官吏一般也是比較潔身自好的。而洪武年間在重典治貪政策的嚴厲推行下貪汙案件仍是不斷出現,以致「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

這種現象雖然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如官員待遇過低、朱元璋治貪手法過於急躁等。從中央到地方,從開國元勳到各部官員,貪汙官員前僕後繼,甚至出現屢治屢犯的現象。

越來越嚴峻的貪汙現狀,貪官「如蠅之趨朽腐」、「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癒重而犯愈多,宵晝不逞寧處。」,使得朱元璋不得不頒布更為嚴厲的法令、使用更為殘酷的手段、下更大力氣肅貪。

明太祖朱元璋嚴厲打擊貪墨犯罪。用刑極嚴,用酷刑峻法打擊和威懾罪犯,取得了一定成效。

根據《明史·刑法志》的記載「一時守令畏法,法己愛民,以當上指,吏治煥然王變矣。下逮仁、宣,撫循休息,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餘年。」

當然,這種所謂的「吏治澄清」是相比較而言的,相較至於吏治較差的元朝與明代後期那種「仕途如仕,入仕者如往市中貿易,計美惡,計大小,計貧富,計遲速」而言,吏治要清明的多。

而且,這種清明也並非簡單「刑用重典」的結果,而是朱元璋綜合採取立法、監察、百姓監督、財政等諸多反貪配套措施,使得官場風氣逐漸好轉,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肅清了吏治。

相關焦點

  • 朱元璋重典治吏對我國反腐倡廉工作的啟示
    明王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總結了元朝敗亡的教訓,認為元王朝綱紀廢弛,官吏放縱,從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農民起義,元朝統治被推翻。朱元璋從鞏固封建統治出發,極力強調「刑亂國用重典,重典治吏」,這種治國思想也使明朝成為中國法制史上治吏手段最嚴厲的朝代,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明朝已經被咱們大清朝取代了, 咱們的皇帝要去祭拜明朝皇帝, 憑什麼呀?於是他們紛紛勸諫康熙皇帝不要親自去祭祀:「皇上兩次南巡, 業蒙親往奠?, 今應遣大臣致祭。」不過, 雖說康熙皇帝祭祀明太祖是在作秀, 但是他用 「治隆唐宋」 這四個字來評價朱元璋, 可絕不是作秀。為什麼這麼說呢?? 祭陵, 搞搞形式, 的確是作秀, 是做給活人看的。 可是寫出「治隆唐宋」 這四個字, 而且作為放到孝陵的匾額, 這裡面可就有一個對前朝開國皇帝的評價問題, 是不能隨便說的。
  • 空印案:朱元璋重典治吏 數千人被牽連
    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缺少理想,為了實現其政治抱負,在位期間屢興大案,一方面欲殺盡貪官汙吏,一方面屠戮功臣。1376年發生的空印案就是朱元璋懲治貪汙專殺立威的重大案件 , 它牽連甚廣, 被殺者達數百人, 受杖戍邊者數千人。
  • 隋文帝釣魚執法,明太祖朱元璋重典反腐。
    :重典反腐「殺人如麻」朱元璋時代,貪汙殺頭的起刑點是60兩白銀,如果按照購買力折算的話,相當於如今1200元人民幣。相比前兩位皇帝登基前的身份,朱元璋出身於布衣,可謂白手起家,這多多少少也使朱元璋的反腐手段多了幾分跟出身相關的「特色」——殺人,就是這位平民皇帝在任期間最大的反腐手段。 朱元璋時代,貪汙殺頭的起刑點是60兩白銀,如果按照購買力這算的話相當於如今1200百元人民幣,這樣的重典治腐可謂中國歷史上登峰造極的一景。
  • 中國歷代開國皇帝對貪腐都痛下殺手,為何後人僅記住明太祖朱元璋
    貪腐問題也的確是中國曆朝歷代難以克服的頑疾,尤其到了王朝後期,一度到了「十官九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地步。但不得不承認,多數王朝開創之初,貪腐現象還有有所收斂的,歷代開國君主們要麼經歷多年戰亂,要麼出身行伍平民,深知民間疾苦,因此對貪腐現象打擊力度也都非常大。
  • 朱元璋用了最嚴的治貪手段,連姑爺都不放過,為何貪官卻越治越多
    而處罰最為嚴厲的當屬明朝洪武年間,只要貪汙六十兩,立馬拉出去砍頭。當然了,像朱元璋這樣恨透貪官汙吏的人,懲處自然不會如此簡單,不僅會落得個滿門抄斬或者發配的下場,當事人甚至要被「剝皮實草」,受盡酷刑。;明朝最大的貪汙案——郭恆案,牽涉的官員遍及朝廷的大小機構,朱元璋依然毫不手軟,因此案被殺者達數萬人。
  • 明刑弼教:淺論朱元璋法治思想的發展及對明朝數百年的深遠影響
    01 朱元璋為什麼要選擇刑用重典的治國理念?朱元璋上來就採取容易得罪人的重典用刑,並堅持「建國之初,當先正綱紀」,親自著手糾正法度,這是他「法治安天下」落於實踐的需要。 他反覆的和諸臣強調「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就是要把法制當作朝廷用來治理國家的準則手段,而這一手段就是朱元璋「法治安天下」重法思想的體現,也是依法治國的中心思想。
  • 作為朱元璋朝的「高危職業」,明初的貪官為何還是屢禁不止
    而在歷代封建君主之中,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在治國治官方面無疑是標杆級的人物。作為苦出身皇帝的代表,其對待朝中官員的態度是出了名的殘酷嚴苛,他曾親手制定「祖宗家法」,以重典酷刑對待貪贓枉法之徒,使得明初在朝為官成為了「高危職業」。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屌絲逆襲的典範,是草根逆襲的經典。朱元璋,即明太祖,字國瑞,原名朱重八,後來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他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元朝時期,政府壓榨百姓,百姓分為四等,民族矛盾尖銳,在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
  • 朱元璋「亂世須用重典」,是個人情緒的宣洩,還是權力上的無奈?
    一方面,因為戰亂,百姓流離失所,成片的土地上荒蕪著,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耕作,很多地方的社會生產狀態陷入停滯,難以為繼了;另一方面,開國功臣們身份的轉變,使得他們日益與百姓訴求漸行漸遠,居功自傲,胡作非為,整個大明烏煙瘴氣的,武人可以馬上得天下,卻不能治天下,大明能不能走下去,就看朱元璋能否力挽狂瀾了。
  • 為什麼朱元璋治了一輩子的貪腐,最後還是無濟於事?
    為什麼朱元璋治了一輩子的貪腐,最後還是無濟於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在一個全民向錢看齊的社會,試問哪個人不是笑貧不笑娼?有錢就是大爺,沒錢就是孫子,社會風氣如此,更何況官場了?道理很明白,但做起來沒那麼容易,朱元璋時期的升遷制度很麻煩,官員的薪水也不是很高,在這種社會性質下,肯定會有人前赴後繼的腐敗下去。朱元璋時期的反腐工作,是整個大明也是歷史上最大最嚴的反腐運動。年少時期的悲慘遭遇,使朱元璋對貪汙腐敗的官員深惡痛絕,據統計,有超過15萬的貪官被殺。但是,反腐的效果呢?該貪的還是貪,該腐的還是腐。為什麼會是這種情況呢?
  • 朱元璋治貪多次下狠手,為什麼還是有官員要鋌而走險?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大家都熟悉,朱元璋絕對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在他統治的期間,他創建了錦衣衛這個特務機構去監視大臣,一旦有大臣出現了貪汙受賄的情況,他就立即用最狂暴的手段將大臣處死。甚至為了立威,連他自己的女婿都被他下狠手殺了,但是就是在這樣嚴酷的情況下,朱元璋手下的貪汙之風並沒有因此絕跡,只不過收斂了一些而已,大貪官是沒有,但是小貪不斷。為什麼這麼多官員都還要冒著生命危險鋌而走險呢?首先就是古代的官員能貪汙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人性是最經不起考驗的,要避免犯錯誤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給他們犯錯的環境。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功臣,不殺會怎麼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帝後,為了封賞開國功臣,對他們進行封公封侯,可是沒過多久,就將這些人誅殺了大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朱元璋出身平民,後來因為元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在這樣的局勢下,他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他的手下也起兵推翻明朝,這簡直令他不寒而慄。因此,如果不處理掉這些人,他會覺得非常不安心。其實,我們也可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來形容朱元璋的這種做法。
  • 朱元璋幹掉10萬貪官,明朝仍然貪汙,為啥不能杜絕?
    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出身寒微,在參加紅巾軍以前,叫「朱重八」,從這麼接地氣的名字你就知道,元朝貪汙官吏的壓榨,朱元璋對這段親身經歷,有多麼刻骨銘心。大明帝國建立後,恨透了貪官汙吏的朱元璋,眼裡絲毫不揉沙子,啟用酷刑重典,嚴懲貪官。
  • 以吏治改革為核心,探尋朱元璋實現大權高度統一的「三件法寶」
    明朝的官吏代表君主行使政府職能,是皇權實施統治的工具。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政權,因此十分重視吏治。所以,「嚴於治吏」與「吏治腐敗」同時成為明代的兩個標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國之君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企圖實現中央的高度集權。
  • 被人愚弄,枉殺好官,這位皇帝怒不可遏,鐵腕治貪
    朱元璋蓬蒿揭竿,經過十七年徵戰,創建大明王朝。後人提起朱元璋,只記得他曾和尚乞食、誅殺功臣、大興文字獄和豢養錦衣衛等等「劣史」。但通史者皆知,朱元璋乃一位有大韜略的開國帝王。僅憑他察古知今、鐵腕治貪一事,便深令後來人為之感嘆。朱元璋肅貪,首先在於他倡廉。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設宴大謝功臣,但每人席上只有炒豬肉一碟、燉羊肉一碗、蔬菜幾樣、水酒一壺。
  • 為什麼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朱棣被稱為「明成祖」呢?
    無論是「太祖」,還是「成祖」都皇帝去世後在太廟裡的廟號,按照《孔子家語·廟制》裡的規定:「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所以,以「祖」為廟號的皇帝,其功勞都比較大,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或者開國之後的前幾位有大功績的皇帝。
  • 同樣是白手起家,朱元璋被稱為「太祖」,為什麼劉邦是「高祖」?
    同樣是白手起家,朱元璋被稱為「太祖」,為什麼劉邦是「高祖」?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的帝王,但是人們對於這二人的稱呼卻截然不同:劉邦一般被稱為漢高祖,而朱元璋一般被稱為明太祖。太祖和高祖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 朱元璋反貪不遺餘力 用「剝皮揎草」酷刑治貪官
    他親自編定反貪重典《明大誥》,又令人編寫《醒貪簡要錄》,務求剷除所有貪官汙吏。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朱元璋反貪取得一定的成果,使當時的政治比較清明。但由於用刑太濫、求治過急,朱元璋冤枉了不少人,甚至連一些廉吏也成了反貪運動的犧牲品,可謂矯枉過正。
  • 「一代布衣」-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安徽明光人,字國瑞, 原名重八。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小家境貧寒,父母先後去世,自己在走投無路下,做了和尚。>徐達經歷多年徵戰,先後戰勝一眾有力的對手,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於南京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