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些竹子做盆景真的很美

2020-12-13 我是花痴男

導讀

竹子,四季常綠,枝條挺拔清秀,具有獨特的風韻,所以是很多文人墨客筆下所讚揚的對象,而且還有著很好的象徵,「高清、氣節、堅貞」所以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這樣的說法。

方竹

竹子在南方很是常見,因為都是在戶外栽種,所以長勢非常強健,有些能長到10-20米高,而且分生能力很強,輕鬆就能長成一片,其實竹子我們可以將其製作成盆景,擺放在室內很有雅趣。

觀音竹

我們在製作竹子盆景時,挑選品種也極為重要,一般多是選擇枝條細葉片小的品種,這些品種包括紫竹、簕竹、四方竹、觀音竹、翡白竹、米竹、姬翠竹等,然後在通過搭配盆景盆和配石,看起來就會更有清秀自然之美。

花葉唐竹

我們在製作竹子盆景時,需要注意這幾個訣竅,種植出來的竹盆景才更富有畫意,盆景竹宜疏植不宜繁栽,宜散栽不宜叢植,寥寥三、五、七枝,高矮有序,栽於淺盆中、旁綴佳石,布上青苔,,加配上陶塑人物等等配飾,則更有觀賞性。

簕竹

我們種植好竹盆景之後,平時養護也要注意方法,之所以讓大家選擇小盆淺盆種植,就是因為竹子的根系會非常發達,在小盆中種植,根系生長會受到限制,這樣就能讓其持續把持低矮狀態。

姬翠竹

種植竹子盆景時,最好選擇沙質土添加些腐葉土種植,種植前要保護好根鞭上的根須,然後適當修剪枝葉,種植好後澆透水,將其放在有些散射光照處,每天對葉片噴水,以保持良好的溼潤度。

米竹

平時養護竹子一定不能缺水,因為竹子喜歡潮溼生長環境,所以盆土要持續保持潮溼狀態才行;因為小盆種植竹子,裡面盆土有限,所以需要我們定期施肥,一般我們在盆景中放置一個玉肥即可,隨著澆水,肥料就可溶解於盆土中。

紫竹

盆景竹一般我們都是放在室內養護,所以還要注意通風,如果長期置於較悶環境中,很容易滋生病蟲害,我們可將其放在光照充足窗邊,平時多開窗通風即可;竹盆景不是很耐寒,冬季最好保持10度以上。

如果大家喜歡竹子的清秀之美的話,趕緊自己去淘一盆回來吧。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說門前不栽竹,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何解?
    竹子這種植物其實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歡,因為這東西四季青綠,讓人看著就莫名心情好。但是,農村卻有老話說「門前不栽竹」,意思是很明顯的,就是門前儘量不栽竹子。可同時,我們還會聽到有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可以吃飯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卻不能沒有竹子。
  • 農村老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是「門前不栽竹」?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乃是農村俗話「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與蘇東坡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間的PK。究竟哪個更有道理?一起來看。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兩句話各自是什麼意思:「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意思是寧肯不吃肉,居住的地方也要有竹子做伴。這句話的來源於蘇軾《於潛僧綠筠軒》,還有一說是此語最先出自東晉(公元386年)王義之之子王徽之。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打造庭院怎麼能少的了寧折不彎的竹子呢
    常言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如果你有一方庭院,不妨中上一片竹子,竹子因為竹報平安、節節高升的寓意和四季常綠寧折不彎的氣節,從古至今就深受人們喜愛,很多人都會在庭院裡種上一些。竹子不僅造型美觀,終年常綠,能夠起到點綴環境的作用,還能夠起到淨化空氣的功效,那麼在庭院種植竹子時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呢?適合家庭種植的竹子品種有很多,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同時也要根據自己庭院的大小選擇適合的品種進行種植。小庭園建議挑方竹、紫竹、唐竹、鳳凰竹、日本矮竹、內門竹等嬌小的品種;大庭院則可種方竹、唐竹、葫蘆竹、金絲竹、人面竹等景觀竹。首先就是移栽方法。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竹子所代表的堅貞不屈、凜凜氣節,讓文人墨客不吝溢美之詞,為它寫下無數詠嘆詩篇。《庭竹》唐·劉禹錫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
  • 啟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啟功大師的「啟體」書法可謂名滿天下,同樣他筆下的竹子也充滿清雅的書卷之氣,並有自作詩一首:喜氣寫蘭怒寫竹,叢蘭葉嫩竹枝長。漫誇心似沾泥絮,喜怒看來兩未忘。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破土凌雲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
  •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農村裡面有很多的俗語,不管是小孩子還是老人都知道不少的俗語。俗語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有的俗語蘊含著很多的「道理」,教會人們為人處世,而有的俗語則是說天氣的。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出處是來源於蘇軾,原文: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i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句話要講的意思,是生活中寧願沒有肉可吃,也不能讓家中沒了
  • 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百姓卻說門前不栽竹,誰說的對?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不是農村俗語,而是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於潛僧綠筠軒》詩中的一句話,我給大家貼出來:【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鳥瞰縉雲山竹子,在中國人的文化裡有很多含義,比如節節高升的意象,清雅如竹的潑墨,作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代表著高尚的品格,也獲得了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相比於居所無竹,東坡寧願不吃肉。可見,他更愛竹。那麼他是怎麼描繪的呢?下面是一篇很好的議論文,開篇亮明觀點,然後才解釋。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意思很簡單,寧可吃飯沒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吃不到肉頂多讓人消瘦,而居住地沒有竹子卻會令人庸俗。人瘦了還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卻是無法醫治的。由此可見,竹子是高雅的象徵,是提高人們生活品味,人生境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得看多愛吃肉!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著豪氣,其實裡面是有內在邏輯的:對「居竹」(精神追求)志向高度的判定,取決於其人「食肉」(物質享受)欲望的高低。倘若本就不喜肉食,或者索性是素食主義者,那所謂「愛竹」便顯得輕飄飄毫無重量。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你知道哪些竹子適合陽臺盆栽嗎?
    親近這些花草植物,每次都有新的感覺,每次心神都能得到一份愉悅!陽臺養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你知道哪些竹子適合陽臺盆栽嗎?竹子一年四季青翠碧綠,當萬木蕭條時,卻翠綠蔥蔥,一片生機勃勃。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為何如此喜歡竹子?
    現代的對竹筍的培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包括選取園地、栽植時間及優良品種等,栽植後的鬆土除草、合理施肥、護筍養竹,防病蟲害等,乃至於各種風味的加工方法等,關於竹"應用"於吃的方面就到這。竹的歷史底蘊竹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底蘊。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內,出土了竹子的實物。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種哪個品種的竹子當圍牆好呢?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是最好的園林或圍牆植物,如果住宅四周有竹林,碧綠青翠,清幽秀麗,給人以清新脫俗的感受。那麼,種哪個品種的竹子可以當圍牆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2、種植在圍牆上,可以與水竹等不同顏色的竹子混合種植,色彩絢爛,甚為好看。3、紫竹既可以做藥材(治療被狗抓咬傷、風溼病等,特別是它的根和葉,有利於消腫止血等),又具有食用價值,可以加強機體免疫力、開胃、補充蛋白質,讓消化得更快等。
  •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而竹子,還在市井百姓中,被讚譽為寧折不彎的氣節之士廣為稱道。「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和「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就很形象地描述出了竹子的氣節和胸懷,正可謂「一枝一葉總關情」。實際上,關於竹子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先生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就是說哪怕嘴上將就一點,也要講究居住品位。
  • 10首描寫竹的經典古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鄭燮還曾因民間疾苦,寫過一篇墨竹圖題詩,寫出了民間的疾苦,竹子較細,清脆,不符合常規,個體現了他別具匠心的思想和為百姓著想的品質。該竹與此竹含義基本接近。 詩歌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
  • 古代文人為何甚愛竹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梅、蘭、菊、竹被雅稱為「四君子」。可見竹子這種看似平凡的植物,卻以不凡的品格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青睞。竹子還有「摯友」、「高節」等美譽。古人有「怒寫竹,喜畫蘭」的說法,讚美竹子「可焚身而不毀其節」、「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古人把竹子的生物特徵或形態,同人類的高尚品德聯繫起來。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廣西美協畫家李國勝山水竹子畫欣賞
    遠處迷濛的山,近處翠綠的竹,與小橋流水人家相融相和,一切都是那麼的寧靜淡然,令人心之嚮往。山水竹子畫 李國勝六尺橫幅山水畫新品《題畫竹》「雨後龍孫長,風前鳳尾搖。心虛根柢固,指日定幹霄。」李國勝四尺橫幅山水竹子畫新品《竹報平安》自古以來,竹子被稱之為君子。竹諧音「祝」有祝福之意,也有「竹報平安」之意。竹子的主幹是一節節的,又被賦予了節節高升的寓意。
  • 農村俗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一輩留下來很多俗語,看似很普通,但仔細琢磨以後,發現這些俗語可包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在裡面。雖然裡面難免有些是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多數都是通過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大部分還是有道理的,所以才能流傳至今。下面筆者繼續給大家分享三句俗語。看看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呢?